特写

2025年1月中文书店排行榜:青少年文学推手许友彬再出新书

过去几年,焦虑、情绪管理、家庭创伤疗愈相关书籍的销量持续增长。这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社会情绪的一面镜子。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如何与自己和解?本质上,这是由两大趋势推动的:个体成长需求提升和社会焦虑氛围的加剧。整体来看,本月的阅读趋势对心理成长、情绪管理、职场进阶等议题的关注度较高,同时仍保留一定的轻松娱乐与文学阅读需求。

许友彬新作 用文字回溯老吉隆坡

你还记得那些年读过的《七天》、《十月》、《闪亮的时刻》吗?书中那些清澈少年,是马来西亚作家许友彬小说里最珍贵的剪影。

阔别多年,他用一本《回声序曲之请你告诉她》,带读者回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太平与吉隆坡,回到那个没有手机、没有网络,却有着最真挚情感的时代。这是他首次尝试书写爱情故事。

如果记忆有声音,它会是什么?

是吉隆坡茨厂街的人声鼎沸,是柏屏(Rex)戏院门前的喧闹,是摊贩叫卖罗汉果龙眼炖冬瓜的吆喝……那些声音,曾经是老吉隆坡人生活的一部分,如今却成了记忆的回声。

故事中,阿慧来到吉隆坡,说:“我要去茨厂街,吃罗汉果龙眼炖冬瓜、四眼仔咸鸭、冠记云吞面、金莲记福建面……还要去Rex戏院看电影。” 这些名字,曾经如数家珍。

本地著名少年文学作家许友彬,1955年生于马来西亚吉打州,是一代人共同的青春记忆。 他创作了大量经典青少年小说,伴随无数人成长。2006年,他创办红蜻蜓出版社,持续推动本地儿童与青少年文学发展。今年69岁的他,依然笔耕不辍;2025年1月出版的《回声序曲之请你告诉她》,荣登大众书局畅销榜榜首。

大众书局1月畅销榜】

  1. 《回声序曲之请你告诉她》 / 许友彬著
  2. 《今天就努力到这里吧》 / 相生栗子
  3. 《你可以按下暂停键》 / 云云狗
  4. 《房贷全攻略终极版》 / 房贷小弟 Jhou Lee
  5. 《我想把这个世界读给你听》 / 李尚龙
  6. 《别对每件事都有反应》 / 枡野俊明
  7. 《远离内耗》 / 博克重子
  8. 《能量巴士》 / 强・高登
  9. 《第二种方式喜欢你》 / MIDDLE
  10. 《过有选择的人生》 / 朱琼

社媒重塑大脑 GenZ心理健康大崩溃

一本好的读物,是青少年成长中美丽的风景。然而好景不常,如今的青少年们,更多时间沉浸在发亮的手机屏幕。

想象一下,出游一天,伴着沿途风景吃着美食,和朋友聊天。但你大部分时间,仍低头盯着手机屏幕。然后,手机没电了。你瞬间感到焦虑,甚至有些无所适从。这个场景,已经成了现代人的常态,在Gen Z群体中更是如此。

Gen Z,是一群在数字世界中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他们平均10岁就拥有自己的第一台智能手机,社交媒体成了他们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可问题是——他们如何掉入了社交媒体的黑洞?

强纳森·海德特所著《失控的焦虑世代》一书有所解答。相信读者对它并不陌生,因为连续几个月,它都占据各家书店排行榜。

书中提及,自由玩耍、社交互动和现实世界的学习,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但现在,青少年在本该自由玩耍的年纪,被手机抚养长大。他们的社交不再是“肉身参与”,而是“精神穿梭”在网络世界里。

这意味着什么?

过去,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需要付出情感连接。朋友相聚,依赖的是信任与互动。分别时,还会有不舍和留恋。现在,在社交媒体上,“聚”与“散”的成本极低。一个点赞、一条评论,替代了真实的情感交流。时间久了,他们不再习惯深度社交,也失去了调节情绪的能力。

大多数社交平台上的内容,都是精心策划的。青少年在这里看到的,不是最真实的世界,而是最“吸引眼球”的世界。当点赞数成为衡量一切的标准,社交媒体就变成了有史以来最强大的“从众引擎”

——“大家都在做,为什么我不可以?”

模仿,是人类的本能。青少年会不自觉地模仿他们崇拜的人,而社交媒体放大了这种效应。一个网红的点赞数越高,他们的影响力就越大。而这些影响,往往并不受控。

反而,大脑发育尚未成熟的青少年们,正深深地被社交媒体控制。大量数据显示,离开社交媒体一个月,多数用户会降低忧郁情绪;但这些事实,脸书与IG都不会告诉你。

【吉隆坡诚品书店1月畅销榜】

  1. 《蔡康永的情商课》 /蔡康永著
  2. 《马来西亚华人史》/ 廖文辉博士著
  3. 《把日子慢慢变好》/ 黄山料著
  4. 《在伤口上重生: 五一三事件个人口述叙事》/ 五一三事件口述历史小组著
  5. 《好事即将发生: 史努比Snoopy陪你找到自我认同, 激励低潮人生》/ 亚伯拉罕·托尔斯基、查尔斯·M·舒兹著
  6. 《注视—都兰野书》 / 龙应台著
  7. 《2050全球政治经济新局势: 人口结构、天然资源、贸易、科技、政治将如何塑造我们下一代人的世界》/ 哈密斯.麦克雷著
  8. 《失控的焦虑世代: 手机喂养的世代, 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 强纳森·海德特著
  9. 《瑰丽的万神庙》 / 陈亚才著
  10. 《与神对话》 / 尼尔·唐纳·沃许著

减少对天赋的依赖,激发你的隐性潜能!

如今,社交媒体流量,已经成了许多人的命脉。但亚当·格兰特的《隐性潜能》告诉你,自己命运的走向,可以靠后天培养的品格补救。

我们常听到“个性决定命运”。但问题来了,为什么有些人天赋异禀,却始终原地踏步?答案是:个性是天生的,但品格是后天塑造的。个性,决定了你如何思考、如何行动;但品格,则决定了你能走多远。真正影响命运的,是你有没有让品格超越个性。

书中提到四种关键品格:主动性、利他性、纪律性和决心

  • 主动性,决定了你是否愿意提问、学习,甚至主动迎拥抱不适感。
  • 利他性,影响了你如何与人协作,是否能在集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纪律性,关乎你是否能保持专注,不被琐事分散注意力。
  • 决心,决定了你在遇到挑战时,是选择放弃,还是咬牙坚持。

品格,是进步的底层逻辑。

当然,随着能力提升,挑战也会增加。一个常见的陷阱,是完美主义。你期待自己无所不能,但现实是——你越在意完美,反而越容易被失败击倒。

所以,作者提醒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避免失败,而是能从失败中快速反弹。 自我批评不会让你更优秀,降低期望、提升韧性,让自己敢于试错,才能真正成长。

成长的秘密不是“永远正确”,而是“不断进化”。

城邦阅读花园1月畅销榜】

  1. 《想哭就哭吧,你不需要那么懂事》 / Peter Su著
  2. 《黄阿玛的后宫生活 阿玛流浪记:在相遇之前的故事》 / 黄阿玛、志铭与狸猫著
  3. 《失控的焦虑世代:手机喂养的世代,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 / 强纳森·海德特著
  4. 《生命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你自己》/ 曾宝仪著
  5. 《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课3》 / 蔡康永著
  6. 《隐性潜能:华顿商学院最具影响力教授,突破天赋极限的实证科学》 / 亚当·格兰特著
  7. 《职场不是自助餐,哪能只挑你要的?》 / 周品均著
  8. 《和解练习:给曾受家庭创伤的你》 / 罗志仲著
  9. 《父能量:放下父爱的缺憾,也放过自己》 / 冯以量著
  10. 《深夜食堂29》 / 安倍夜郎著

本月书榜打卡:内容创作者毛紫蒨

是阅读决定我们是什么,还是我们选择阅读什么,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定位?

心灵励志、个人成长,抑或“成功学”类书籍,毫无意外地占满各大排行榜;只要众生皆苦,众生仍然苦,就需要心灵鸡汤的慰籍。

为了便于讨论,姑且在此把“心灵励志、个人成长、鼓舞人心”类型的书籍都称为成功学。它们要么旨在让你得到财富上的成功,或者心灵上的丰富(也是一种成功?)。

买书来看,自然希望看完后对自己有所助益、值回票价、不会看了老半天还是一头雾水。文学晦涩,需要深层思考,但深层思考却需要平静的情绪。当代社会,最缺的,莫过于情绪稳定。

成功学也因此长期占据榜单,以吸睛的标题,直击人们内心所需的副标,让人不得不去想“对耶,我也有这样的问题,不如买一本来看看。举例 《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课 3》,”人生值得“,四个大字就够高大上,先声夺人。理想就是“不用狂奔也能瘦身,无需努力就能储蓄”,辛劳一生,我不知道我想要什么,但求此生值得呀!

成功学善用耸动标题,制造绝杀金句, 比如“为自己活一次“,“因为你只活一次“、”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如何在40岁前退休“,这些话无从验证真伪,没有规则定律,但是不要紧,只要目标够远够好,就能产生鼓舞作用,让读者打从心底相信命运在自己手里,就能奋发努力脱胎换骨,做一片新的叶子!

等等,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这条道理,不是小学一年级就教过的吗?作为独立自主的个体(至少在法律地位上),命运难道不是把握在自己手里?为何多年后还要看回《远离内耗:做自己人生的掌控者》,才懂得要去行动?

成功学如何窥探人的本性?

我想这离不开填鸭式教育,在我们的脑海所植入的方程式。填鸭式教育之下,老师教我们什么就是什么、叫我们做什么就做什么、那些所谓的大道理,不必深究,反正“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我们习惯了被说教、被唠叨、被“我是为你好”式的鞭策。当我们离开校园,爱被说教的本性却没能戒掉,我们还是时不时需要别人提醒我们“每天改变一点,就能lama-lama jadi bukit”、”只要放下怨恨,就能放过自己“、”不要生气,拿别人的过错惩罚自己“。

累得想不动,买一本书来告诉自己应该干嘛,是成功学成功窥探人的本性。

不过读什么都好,有读总比不读的好。读书有时未必要100%吸收书中成分,或许方块字过眼,就已然是一种进修。让自己记得某个字怎么写,主谓宾如何排列,标点符号怎么用,看一些工作以外的世界,试图让自己和这个世界继续连接。

好好看书吧!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馨元

xinyuan@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编辑。中文系毕业生,著有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

余坤恬

kuntian.er@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实习生,努力把故事写好,也想要写好故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