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讲求效率和成果的时代,我们既想找到前行的方向,也需要一些温暖的安慰。今年年头,大观出版社推出DJ May子的新书《硬死劈雷神》,以她独特且充满韧性的生命经验,告诉人们,正视每一次雷劈。畅销书之所以被人们所需,因为它给人们提供了方法,也给迷茫的人们依靠。从Peter Su《想哭就哭吧,你不需要那么懂事》到亚当·格兰的《逆思维》,你要的是方法还是慰藉?
“你若不畏风浪,敢于突破常规,请翻开这本书——”大观出版社推出的《硬死劈雷神》文案这样写道。今年年头,前电台DJ May子出版个人成长散文。乍看这书名,有种砥砺前行、风雨无阻的韧性——一如DJ May子,到尼泊尔做义工、照顾癌末父亲以及失智症母亲十五年……多读两遍才发现,《硬死劈雷神》也可以是英文的Inspiration。人生中今天面临的的种种历练,都可以是明天的启示。
如果你想在痛苦中寻找真相,也想学会在变故中找到内心平静——《硬死劈雷神》也许能给你解答一二。
在城邦阅读花园排行榜上,也有名人自传《原始码:成为比尔盖兹》。“盖兹从小就能屏蔽外界杂讯、长时间专注,他习惯在书中找答案、靠阅读大量吸收新知,在脑中逐渐建立心智模型;他喜欢数学与逻辑的秩序,小学就想成为‘每天都在解决问题的科学家’。”正是因为这些特质,比尔盖兹才成为影响世界的人物。
传记,是一个人一生的缩影与提炼。如何学习高度专注?为什么与自己性格与能力相反的成长伙伴如此重要?比尔盖兹都在书里一一阐明。

【城邦阅读花园2月畅销榜】
1.《硬死劈雷神》/ May子
2.《特殊传说Ⅲ》/ 护玄
3.《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杉井光
4.《逆思维:华顿商学院最具影响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点的全局思考》/ 亚当·格兰
5.《失控的焦虑世代:手机喂养的世代,如何面对心理疾病的瘟疫》/ 海德特
6.《原始码:成为比尔·盖兹》/ 比尔·盖兹
7.《生命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你自己Stand by Yourself》/ 曾宝仪
8.《你愿意,人生就会值得:蔡康永的情商课3》/ 蔡康永
9.《ONE PIECE航海王 110》/ 尾田荣一郎
10.《想哭就哭吧,你不需要那么懂事》/ Peter Su
当畅销书成为人生指南与避风港……
纵观这几个月下来的排行榜书籍,有它们自己的特色——成功学、自我提升、心灵励志,这似乎已经是一个定律。但它背后的现象是什么?它们容易读,易消化,拉低普遍阅读门槛,但更重要的是对人们有所帮助。在这个长久以来被绩效主义囚禁的社会,“对人生有所帮助”的书自然是最需要不过了。
当然,也不能完全以此概括。畅销书籍大多语言浅,节奏好,阅读起来简易,这些都让读者更容易踏入作者的思想疆域。这里说的思想,自然不是康德、海德格尔等厚重的哲学论述;反之,读者无需拨开迷雾,走进棘林,就能拿到书中所欲传达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必然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在众多畅销书籍之中,本期想讨论两个关键词——“方法”与“抚慰”。前者提出方法论,透过作者创建的一套系统,实践、改变,继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如亚当·格兰于2022年出版的《逆思维:华顿商学院最具影响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点的全局思考》,至今挤入城邦阅读花园的十大排行榜之中。它们似乎历久不衰,当人生在世迷茫而不自知,方法论书籍不只告诉你问题所在,更能教你如何做。
这个时代,我们太需要被人指点该怎么做了。刚好,这类书籍的存在,就补缺了人们离开校园失去老师以后,那个有义务辅导的角色。
指引方向,还是让人沉溺?
回过头看,后者的“抚慰”系书籍同样在排行榜中高居不下。作者文笔一般疗愈、温暖,极能抚慰人心——如Peter Su《想哭就哭吧,你不需要那么懂事》、黄山料《把日子慢慢变好》、曾宝仪《生命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你自己》等。它们比文学轻盈,却又隐隐约有点文学的样子。
照顾自己的心,跟着情绪走,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似乎,它们百变但不离其宗,像一剂止痛药,痛了就吃一颗,让人恍惚觉得痛苦消退了。但,有没有人发现,这类用于缓解痛苦的抚慰,多在教人把自己放大,注重自身需求?
长久下来,天秤容易偏颇,这剂药方有其副作用——一旦失控,恐怕人会变得过度自我。
在《逆思维:华顿商学院最具影响力的教授,突破人生盲点的全局思考》这本书中,亚当格兰就提出两种人格。前者是过度自满的“纸上谈兵者”;后者则是过度谦虚的“冒牌者症候群”。两者都在天秤的两端,最好的状态是将之合并。
过度自满的人,总是坚信自己是对的——一如人们容易被惰性思考所束缚,停留在轻松维持的旧观点,而不是辛苦掌握的新观点。承认错误需要勇气,只有当人敢于面对自己的失误,才不至于走向集权自我。这是一本打破自满,颠覆自卑想象,以床边故事般好读、深入浅出的形式,教人突破人生盲点。
三本本土华人研究上榜
吉隆坡诚品书店二月畅销排行榜中,喜见三本本土华人研究作品,包括廖文辉博士《马来西亚华人史》、李永秋《正月初九拜天公——马来西亚拜天公习俗》以及陈亚才《瑰丽的万神庙》。他们三人,多年深耕大马华人民俗研究;廖文辉博士继《马来西亚史》后,再次推出重磅研究《马来西亚华人史》,全书22万字,一书通读大马华人在政经以及社会、文化的兴衰。

【吉隆坡诚品书店2月畅销榜】
1.《想哭就哭吧,你不需要那么懂事》 / Peter Su著
2.《把日子慢慢变好》 / 黄山料著
3.《生命中最大的宝藏就是你自己 Stand by Yourself》 / 曾宝仪著
4.《正月初九拜天公——马来西亚拜天公礼俗》 / 李永球著
5.《马来西亚华人史》 / 廖文辉博士著
6.《城与不确定的墙》 / 村上春树著
7.《不便利的便利店》/ 金浩然著
8.《瑰丽的万神庙》/ 陈亚才著
9.《流俗地》 / 黎紫书著
10.《在咖啡冷掉之前》 / 川口俊和著

【大众书局2月畅销榜】
1.《幸福的智慧》 / 洪兰
2.《欢迎光临休南洞书店》/ 黄宝凛
3.《余生很贵,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无戒杜培培
4.《有时幸,有时伤》/ 张西
5.《你杀了谁》 / 东野圭吾
6.《轮回两千年的命定相遇之旅》/ 布莱恩‧魏斯
7.《我对自己有办法》/ 壹心理
8.《世间万物,总有喜欢》/ 蔡澜
9.《孩子有36个求救讯号》/ 吴娟瑜
10.《校园驯兽师》/ 伊藤悠
本月书榜打卡:医生作家王晋恒
《“够杂”的畅销排行榜》
纵观三家书局的畅销榜,每一家都由不同类型的书籍霸榜。“够杂”,是它们首先给我的直观印象,也是一个阅读圈子该有的理想生态。
近日常去公共图书馆,除了借书,也喜欢留意一本书到底被借阅了多少次。水蓝色的日期印章,是该书的往日战绩,也是一个地方阅读风气的体现。看见类似网络梗图的合集被借阅的次数远超文学书,心里不免嘀咕:“哎,真不识货。”
然而,何谓“识货”?影像取代文字几乎成为必然的时代,我相信阅读人口不至于绝种。但是,我们又为何阅读?马斯克预言未来世界——上流人士每天阅读精进自己,只有下等人流连网络——我不喜欢这种务实的说法。抱持这种想法读书的人,往往傲慢地全盘否定文学的意义;我记得某个富翁那样说过:“We just need self-help books,we don’t need fiction”。
扪心自问,我的阅读何尝不是带有几分功利色彩呢?我渴望从大师的著作发掘新技法,拓展词汇,借鉴叙述结构,以精进自身的写作,所以往往在阅读文学以外的书本比如科普、传记、宗教甚或是那个富翁口中的self-help,才更容易找回小时候阅读时,那最纯粹的享受。
向来不屑跟风,排行榜与其说是风向标,不如将之视为冲破同温层的工具。它让我们知晓世界上有另一群读者,正在读着哪些书,关心哪些议题,进而呈现出整个社会的心灵状态。这也是为何马家辉一直提倡,去到书店,就要去“你平常不去的书架”。
站在文学阵营这头,想邀请诸位——试着读一读文学,记住,是一页一页去读那种。妄想说书影片带你10分钟听懂《百年孤寂》,理解故事大纲的速度快是快了,但它带你感受人性,感受命运的效率却奇差。如果不想读《百年孤寂》,不妨参考不同书局的排行榜,走出各自的阅读舒适圈吧!理解另一个全新且陌异的世界,才是阅读的乐趣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