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大马音乐创作的明天:第一届“学海杯”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比赛

当少年写下第一首歌,也写下属于青春的快乐、迷茫或向往。第一届“学海杯”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比赛总决赛,汇聚来自全国各地的中学生、大专生——他们带着尚未打磨至定型的棱角,在音浪中表达自我,也仿佛为大马音乐创作的明天写下伏笔。未来的乐坛力量,正从校园萌芽。

歌曲创作比赛向来是孕育音乐领域新生代的摇篮,马来西亚有“金锋奖”,台湾有“大团诞生”——而第一届“学海杯”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比赛今年正式启动,推动歌曲创作走入校园,也发掘大专与中等学府中的潜在音乐人才。

9月20日,第一届“学海杯”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比赛总决赛在UCSI大学成功举办。此活动由《星洲日报》、《学海》与爱华文工委会主办,StreetVoice街声、发条猫文娱有限公司、马来西亚作家协会为合作单位。

第一届《学海杯》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比赛今年正式启动,推动歌曲创作走入校园,也发掘大专与中等学府中的潜在音乐人才。(摄影:傅译萱)

比赛分为大专组和中学组两个组别,分别10组参赛者入围总决赛。这一天在现场聆听,有者以打磨精细的词曲突出、有者现场氛围惊艳,也有青涩而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

作品风格上,更是横跨民谣、摇滚、爵士、R&B、嘻哈,年轻的血液中似乎不存在禁锢和限制。

有者以打磨精细的词曲突出、有者现场氛围惊艳,也有青涩而充满青春气息的作品。(摄影:傅译萱)

历经角逐,吉隆坡坤成中学〈流浪诗人〉夺得中学组冠军、最佳作词、最佳作曲、街声人气奖,总共揽下五个奖项。巴生滨华中学〈伤心芭乐歌〉则拿下亚军。巴生光华独中〈慢慢〉抱回季军、最佳演唱奖。

钟灵独立中学〈谎〉以重金属风格突围,拿下最佳编曲奖。〈云的眼泪〉打动评审,破例增设名额,也夺下街声评审奖。

大专组方面,UCSI大学〈拒演〉、〈Sol Me Disse〉、〈晃〉横扫八奖,分别为冠军、亚军、季军、最佳作词、最佳作曲、最佳编曲、最佳演唱、街声评审奖。双威大学〈Parlarive〉则拿下街声人气奖。

拿下大专组八项奖项 郑旻旻:自由的创作非常可贵

“你从什么时候开始写歌?”

大专组参赛者郑旻旻的答复中,已经捋顺一条清晰的时间线,这似乎是被问过很多次的问题。她八岁学钢琴,11岁创作歌曲;在中学社团接触编曲,17岁参与“金锋奖”原创歌曲创作比赛,以一首〈帷幕〉横扫五个奖项。

郑旻旻(后排左三)与团队成员一同领奖。(摄影:傅译萱)

18岁的郑旻旻来自USCI大学,如今仍在进化中。这一午后,她的三首歌曲入围“学海杯”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比赛大专组总决赛,最终与团队一同拿下八项大奖,分别是冠军、亚军、季军、最佳作曲奖、最佳作词奖、最佳编曲奖、最佳演唱奖以及街声评审奖。

〈Sol Me Disse〉面对挫折却轻快摇摆的旋律、〈拒演〉的随性宣言,到〈晃〉感叹时光流逝与陪伴的意义——她的词曲创作、歌唱技巧和生活感悟,有少年充满热忱的视角,却也在每个细节上看出沉稳而超龄的打磨。

赛后采访郑旻旻,问及心情如何,她带着笑容简单表达:“很开心。”挑战与学习自如总是一体两面,本次参赛倍感压力的部分在于如何提升作品质感、抓住听众注意力。

郑旻旻的词曲创作、歌唱技巧和生活感悟,有少年充满热忱的视角,却也在每个细节上看出沉稳而超龄的打磨。(摄影:傅译萱)

郑旻旻喜欢爵士乐,以及被称为“新派爵士乐”的波萨诺瓦(Bosa Nova),波萨诺瓦歌手Jobim和Gilberto带给她极大启发。

在不同曲风中穿梭、实验,“学海杯”对她而言具有深刻意义:“在‘学海杯’的保护之下,可以自由创作自己喜欢的作品,这是非常可贵的。”

提升技术层面的同时,持续将感情和共鸣融入歌里,是郑旻旻追求的目标。今天的一切仅是开始——她还在技术上精益求精,在创作中凝视内里自我;音乐创作这条路,她仍会继续走下去。

叶泽轩、林哲宇合作无间,中学组“流浪诗人”的音乐旅程

吉隆坡坤成中学的叶泽轩以及林哲宇,以一首〈流浪诗人〉拿下中学组冠军、最佳作词、最佳作曲、街声人气奖和街声评审奖。

吉隆坡坤成中学的叶泽轩以及林哲宇,以一首〈流浪诗人〉拿下中学组冠军、最佳作词、最佳作曲、街声人气奖和街声评审奖。(摄影:傅译萱)

两人本次合作无间,叶泽轩负责歌词创作,林哲宇则负责作曲、编曲。他们都精通词曲创作,在校内表演和社团活动结缘,从而开始互相搭档。

“这是我有史以来写歌最久的一次,耗时一星期才把〈流浪诗人〉创作出来。歌词字数多,曲调也高,所以比以往更需要爆发力。”叶泽轩表示。虽然本次创作跳脱舒适圈,作品最终也完整呈现于舞台上。

叶泽轩表示,〈流浪诗人〉歌词字数多,曲调也高,所以比以往的表演更需要爆发力。(摄影:傅译萱)

他们认为,总决赛的现场演出是一大压力,也同时是动力。竞争心态促使大家把作品演绎得更好,而良性竞争带来的养分,往往能够开拓视野。

林哲宇总结:“任何竞赛都是一次交流机会,从聆听其他参赛者的歌曲到评审讲评,都能够推动我们做出质量更高的作品。‘学海杯’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去展示和分享自己的成果。”

林哲宇(左)和叶泽轩(右)认为总决赛的现场演出是一大压力,也同时是动力。(摄影:傅译萱)

叶泽轩听华语歌曲居多,受到方文山、阿信等词曲创作人的影响。人生路上总有榜样,他会购买方文山指导作词的书籍,从中一点一点学习。

聊到未来想尝试的曲风,叶泽轩说:“其实我想唱重金属!”走出R&B的舒适圈,也希望带给大家更直接、更猛烈的情绪体验。林哲宇则想尝试融合放克以及爵士的复合式风格。

创作者应持续聆听,也专注于自身的旋律

大专组评审阵容包括台湾StreetVoice(街声)音乐平台总监小树,以及资深音乐人佳旺、黄淑惠。

小树多年来见证无数台湾新声代崭露头角,其中包括告五人、草东没有派对、李友廷等。本次担任“学海杯”全国校园歌曲创作比赛评审,带着什么样的心情前来?他表示:“我很期待听见新鲜、充满无限可能的声音。”

小树表示:“我很期待听见新鲜、充满无限可能的声音。”(图片来源:优人物)

他赞赏比赛中有特色的作品和表演者不少,但要论印象深刻,无疑是本次大专组的最大赢家——郑旻旻。“去年在金锋奖听到她的声音时已经很惊艳,再次见面,发现她仍持续拓宽风格,并快速掌握箇中元素。年仅18,实在叫人赞叹。”

而一首优秀的创作歌曲必须具备何种素质?尽管自称这个说法相对老派,在他看来,旋律仍旧是一首歌曲的核心。演唱、演奏技术和编曲互相衬托,三者也必须与歌曲动机贴合。

然而,总有杰作横空出世,往往不是列出几个元素就可描述、可概括的。

小树赞赏比赛中有特色的作品和表演者不少,但要论印象深刻,无疑是本次大专组的最大赢家——郑旻旻。(摄影:傅译萱)

如何延续音乐总监的洞察力,保持一双发掘新生创作者的眼睛?小树要求自己对新生人事物保持敏锐,同时建立同好网路,才能从不同管道接触各地崛起的潮流。如此种种,能够弥补一个人势必视野不够全面的缺憾。

当今社媒流行变化极快,这种现象容易让创作人失去自己,进而失去对作品的专注。

他提醒有志音乐创作者:“懂听的人,作品肯定会更好。首先是要专注于自身创作,同时尽可能多听。大量、广泛地聆听,学习各种脉络之余,也要求自己把耳朵练好。”

勇气一百分:新世代创作更自在、更有态度

中学组评审由资深音乐人李志清、傅熙雅和王蓝茵担任。李志清对中学生们的表现感到惊喜:“原认为中学组一般是比较青涩的歌曲,但今天听到很多不同风格、不同题材。”

“虽然很多作品看起来不太完整,但是形态已经在那里,就看你愿不愿意往下走,把你的风格写得更好。”

创作比赛,是许多写歌的人初次踏上舞台。李志清强调,站上台的那一刻,勇气就是一百分;而“想要别人听到自己作品”的念头,足以打开无限可能。

李志清强调,站上台的那一刻,勇气就是一百分;而“想要别人听到自己作品”的念头,足以打开无限可能。(摄影:傅译萱)

傅熙雅坦言,看见参赛者们站在舞台上,仿佛看见自己刚开始创作的时候。她觉得中学组〈流浪诗人〉的表现已经超乎年龄,获得街声评审奖的〈云的眼泪〉也让人印象特别深刻。

“比起从前,今天年轻人的词曲创作水平越来越好。资讯发达、接触事物的管道变多,是一个时代下的特别面貌,也多少成就这一现象。”

傅熙雅觉得,比起从前,今天年轻人的词曲创作水平越来越好。(摄影:傅译萱)

“现在的年轻人,创作题材都是做自己、不迎合,越来越有态度。这样的态度足以让自身更完整,跨越框架去进行自由的创作。”

对于刚开始创作的年轻人,“勇于参与其中”是很重要的一件元素。喜欢戏剧的人,不一定只是观看,可以去参与;喜欢听歌的人,也不只是听,可以尝试写歌。

傅熙雅认为,对于刚开始创作的年轻人,“勇于参与其中”是很重要的一件元素。(摄影:傅译萱)

她强调,创作是主观的,这一特质带给大家一个自由发声的管道。当大家有空间去探索自我、发出自己的声音,就足以健康地反映社会现象,并实现内心的想象。

大马音乐创作的明天,如何继续构建,又往哪个方向推进?

属于未来的答案,没有人能够下定论。然而,参赛者们结束一天的赛程后,仍聚集到后台听评审细细讲评,也趁机提问、交流。时而专注地聆听,时而向音乐人提出创作上的疑虑,或是说出自己动摇和坚持的原因——这些闪亮真诚的眼睛里,藏着萌芽的姿态。

创作带来的能量,也同时滋养着他们的生命,在这混乱时代里心向热爱之物,长出自己坚韧的模样。一如李志清总评时说的:“谢谢你们喜欢创作,谢谢你们继续写歌。”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傅译萱

00后,访问网记者、专栏作者。喜欢新诗和摇滚乐。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