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谁说生育是女人的天职? 她们为何决定不生育?

自古以来,“女人”和“生育”就像是“人生配套”,当谈论其中之一时,总是免不了地讨论另一方,甚至在部分人眼里,“女人”和“生育”即是同义词,比起女人能否成为社会劳动力,他们更在乎女人的子宫能否发挥功用,孕育出下一代。其实,女人真的不只是一个会行走的子宫,一个女人之所以不生孩子,不一定关乎“能不能”,也可能是“想不想”的问题。

在传统社会里,男人和女人所背负的社会角色截然不同。就如社会大众期待一名小男生可以成长为“男子汉”,并“赋予”他成家立业的任务般,许多小女生在成长过程中,总会无意识地被灌输“长大了就要嫁人生子”的观念。于是,在这个环境底下成长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或许从来都不曾想过:“为什么我不能哭?”、“为什么我一定要嫁人生子?”,继而走上了社会为他们铺垫的道路。

以成家立业、嫁人生子作为人生目标并非不可,毕竟每个人都拥有选择权,可以自由决定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过,但与此同时,在我们的社会里,为何有些人在做出人生抉择时,他/她的决定却会被无限放大,甚至还被认为要自我检讨,尤其是当一个健康的女人决定不生育的时候?

杨洁:社会对不生育的夫妇存有歧见

生育权难道不是掌握在个人的手上吗?社会为何还会对决定不生育的夫妇或女人抱有歧见?又或者直觉上认为他们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

现年35岁的杨洁,是新纪元大学学院媒体系讲师,也是之间文化研究室的创办人之一,多年来特别关注性别议题的她,早在2011年于台湾大学修读社会学硕士时,就撰写了论文〈生育政治的期待与现实:马来西亚华裔生育图像的族群与性别政治分析〉,探讨了生育这个课题。

(图片来源:受访者)

接受《访问》专访时,杨洁坦然表示她的经历就跟一般的女生差不多,20岁左右谈恋爱,也曾想象过和当时的对象步入婚姻,但在台湾生活的经历,却带给她不一样的视角,除了让她看见不同的生活样貌,更打破了她对“家庭”必须由“一个丈夫,一个妻子和孩子所组成”的传统想象。

大学毕业后,杨洁不但决定要继续念研究所,还选择了当时令她感到困惑不解的生育课题作为自己的硕士论文题目。

“那时候我的周围慢慢有朋友结婚、生孩子,组建家庭……当时听女性朋友分享有小孩的感受,其实是很复杂的,一方面她们很感谢生命的到来,另一方面她们却非常疲累和矛盾,因为她们在事业与家庭之间的拉扯其实非常大。可是,这个情况不太常在男生身上看见。”

杨洁接着分享了一个让她印象深刻的场景:有一次,一个刚当了妈妈不久的朋友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参加聚餐,结果在聚会时,那名朋友却心不在焉,不时查看手机,甚至对自己“偷跑”出来,没有贴身照顾孩子的行为感到内疚。这让当时的杨洁不禁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朋友明明已经将大部分的时间用来照顾孩子,仅仅是不在孩子身边几小时,却会背负着罪恶感?

“我想知道为什么女生作为一个母亲会有这种负罪感,就做了这个课题。那时候我访问了20多个已经当妈妈的女性,后来发现我们的社会对于女生应该要结婚、生小孩这种传统观念是很强烈的。即使你结了婚,内心对于要不要生小孩有疑虑,女生也不太敢把这个疑虑拿出来讨论,因为大家都这么做,看起来也能好好把孩子养大。”

社会不断强调“母亲是最好的照顾者”影响女性生育意愿

改编自小说的韩国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于2019年上映后,一度成为热门讨论话题,皆因电影里所刻画的角色故事不仅反映了韩国的社会现况,类似的遭遇与场景,更是令许多亚洲女性“心有戚戚焉”。杨洁指出,这部电影之所以成功引起女性观众共鸣,正是因为许多时下女性就跟主角金智英一样,无论在职场还是家庭,都面临着一种无形压力,那就是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要求与期待。

金智英为了家庭选择退出职场,但承重的压力依然将她压得喘不过气,让她最终患上了精神疾病。图为电影《82年生的金智英》剧照。(图片来源:车库娱乐)

“其实在我们的社会,有个观念一直不断被强调——‘母亲是孩子最好的照顾者’,包括奶粉、洗衣机广告,也不断在强调母亲与孩子之间的联系,所以在很多家庭,当要面对照顾的责任时,女生往往是被迫留在家里的那一个,她们必须辞去工作或改变原本的工作形态。在我访问的对象中,大部分都是如此,往往是女性做出这样的改变。但,为什么女人生了孩子,就一定要由女人来照顾孩子呢?”

杨洁随即以瑞典为例,指瑞典的母亲在小孩一岁大的时候,就可以选择把孩子送到托儿所,不需要再亲力亲为的照顾小孩,而是可以把时间与精力用在其他地方,或继续投入职场。

“大家听到这个资讯时都会觉得很惊讶,觉得孩子才那么小,怎么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所,不是该由妈妈来照顾吗?”

“其实在瑞典人的观念里,孩子的抚养和照顾不只是家庭的责任,而是由整个社会共同去承担的,因为对国家来说,这些孩子经过栽培以后是会为社会贡献的,所以瑞典的政府和社会单位,会一直宣导新手父母说可以把孩子送到托儿中心,父母可以请育婴假,政府还会提供什么样的资源来帮忙照顾孩子等等,让女性可以继续发展自己的兴趣和事业。”

反观始终认为“母亲是最好照顾者”的传统社会,女性被迫在生育和放弃自我(工作)中做选择,生育意愿自然而然就会降低。

“很多时候女人在生孩子的事情打退堂鼓,是因为照顾的角色和责任太重了。我觉得‘母亲是孩子最好的照顾者’这个观念必须被打破,照顾者这个角色,不应该只是由跟孩子有血缘关系的人来担任,也不应该只限于女人。当社会愿意承担照顾的责任,同时释放更多资源的时候,其实女性生小孩的意愿就会变高,因为她们知道即使生了孩子,也不会失去自我实践的可能。”

在瑞典,父母除了可申请长达16个月的带薪育婴假,瑞典政府甚至规定,这项福利必须在夫妻间分享,即瑞典父亲该考虑的并非“要不要请假照顾孩子”,而是“要请多少个月来照顾孩子”。(图片来源:unsplash)

杨洁补充,社会对女性角色其实很苛刻,一方面呼吁女性生小孩,却没有提供一个友善的环境让女性安心怀孕、生小孩(包括由社会共同承担照顾小孩的责任、在企业增设托儿所、父母都可以申请育婴假以及消除职场上的性别歧视等);与此同时,又强调母亲是孩子最好的照顾者,要求女性同时当一名事业女性、称职妻子以及完美母亲。

“女性所承受的压力,有时候连最亲密的人都无法感同身受,因为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去审判女性,包括女人也会去‘监督’其他女人,看她有没有做一个好妈妈。”

李进文:与丈夫达致共识,只结婚不生子

现年56岁的李进文,与丈夫在婚前就已达成共识——只结婚、不生子,至今已过了23年。

为什么当初会有不生小孩的决定?李进文说,最主要的原因是,她与丈夫同样信奉佛法,而在佛法里,人来世界必定是得受苦的,因此两人一致决定不让孩子来世上遭受苦难。

“在我开始学佛,知道这件事(有业报才会来到人世)以后,其实我已经开始在想,将来我不要有孩子,刚好我的另一半也学佛,所以我们在讨论要不要生孩子时,就有了同样的想法。”

李进文与丈夫经常会结伴出国旅行,一起体验生活,虽结婚至今已超过20年,但两人的夫妻生活依然多姿多彩。(图片来源:受访者)

除了宗教因素外,李进文的成长经历,或多或少也影响了她做出不生育的决定。

“我大概二三岁时,母亲就不在了,父亲在我14岁的时候,也因为哮喘过世了,所以我从小就没有父母在身边。虽然我是跟祖母、姑姑一起生活,但总觉得缺少了一些东西,加上那时候我有哮喘,虽然不常发作,但万一我生了孩子却没办法照顾他,我会觉得很内疚,所以最后还是决定不生孩子。”

回顾23年前的决定,李进文依然不后悔当初选择了“不生育”,尽管她身边的亲人并不认同她的这项决定。

“其实到今天,我家里的人还在反对!反而另一半的父母没什么意见。”她笑了笑,继续说:“不过没关系,反正我是一个很独立的人,我在很年轻的时候就出来工作,很早就经济独立了,经济独立了,就可以不听任何人说,我认为那是我的人生。”

李进文说,最亲的妹妹(图右)和姑姑偶尔也会劝说她改变不生育的决定,但她依然觉得,这是她自己的人生,因此不会因为他人劝说就改变主意。(图片来源:受访者)

乍听之下,李进文的说词仿佛有点“任性”,实际上她说得一点也不错,除了她自己,还有谁有资格为她的人生做主?

“天赋人权,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利和自由,那你为什么要干涉我的决定?这是我分析思考,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而且在我念中学的时候,我就已经学会了一个道理,当我有能力去做选择时,我也要承担责任,为自己的选择负责。我觉得挺不可思议的,有些人到了三四十岁还要听父母的,或是被父母控制得死死的……那是你的人生啊!”

李进文相当疼爱妹妹的孩子,与外甥关系要好。(图片来源:受访者)

对于传统社会对女性角色的要求与期待,李进文亦有话要说。

“很多人都死在了教条里面,觉得女人要生了孩子才叫完整,或结了婚就一定要传宗接代,这些都是教条式的东西,干嘛一定要被锁住呢?没有一本书写着女人不生孩子就不完整,我好好的做人,对社会有贡献,把事业做得那么尽责,干嘛不完整?”

她强调,人生而自由,无论男女,与其活在别人的期盼当中,不如做好自己的本分,过自己真正觉得快乐的生活。

“结婚、生子”非女人唯一的路

未婚、不打算生育的杨洁,其实也时常会被父母或长辈说教,希望她改变主意。

一开始,杨洁觉得父母不理解她的想法,偶尔也会觉得父母烦,直到后来才听懂父母唠叨背后的隐忧,毕竟在他们的人生经验里,“一个人”是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下去的。

“为什么爸爸妈妈要我们结婚、生小孩?其实是因为他们担心你以后一个人。他们会觉得不结婚,那老了怎么办?没生小孩,那谁来照顾你?”

于是,杨洁改变了回应父母的方式,不再说“你不懂啦”,而是想办法告诉他们,即使不结婚、不生小孩,她依然可以好好地度过余生。

“现在,结婚和生小孩不是女生唯一的路,她可以有更多选择。在我的观念里,家庭的家,其实可以很多元,像我有一班朋友,都是没有结婚或未婚的,我们就开始会讨论说,要不要老了以后弄一个老人社区,可以住得靠近一点,相互支援。我也会告诉爸妈,现在的离婚率很高,结了婚不一定永远在一起,或生了小孩,小孩就一定会照顾你。当然,要改变父母的观念不容易。”

杨洁指出,父母或长辈之所以觉得一个人很难在社会上生存,跟社会对单身者或不婚主义者不够友善有关。

“在日本,除了有专门设计给单身者居住的房子和社区,在他们的超市和餐厅,也很容易可以找到特别为单身者设计的一人电器,或一人座位。当社会有提供这样的资源时,父母可能就不会那么担心,因为他们知道你可以活得很安全,活得很好,甚至会觉得不结婚、不生孩子是正常的。”

《7位一起生活的单身女人》是日本一部短纪录片,记录了7名单身女人在10年前共同买了一幢公寓,如今互相支援的生活情况。该纪录片播出后,一度引起热议。(图片来源:知乎)

生不生孩子是个人选择  社会应跳脱性别框框

生理特征把人分成了男人和女人,但男人和女人该扮演何种角色却是社会后来赋予的。不可否认的是,社会经常出错。

就好像社会曾经把黑人视作奴隶、剥夺了女人的投票权一样,在今时今日的现代,社会依然错漏百出。

作为社会其中一员,我们固然无法跟所处社会分割,不代表我们不能挑错,或尝试改变那些理应跟着时代被淘汰的旧观念,比如:男人不应该哭泣,女人一定要结婚、生子。

该怎么避免自己陷入性别框架?或许最简单的做法是,不要总想着要做一个“好男人”或“好女人”,请先做好一个“人”吧!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3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关家汶

台湾世新大学广播系毕业。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