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有一种思念,叫“Yasmin Ahmad”

逢年过节,我们都会看到无数应景的广告出炉,农历新年也不例外。正当网络上又开始出现商家竞相推出的新春广告时,我们除了察觉新年正在逼近的气息,也提醒我们,这些鼓倡人们要及时行孝与点醒各族之间偶尔会忘却的和谐之余,对于看着国油Petronas佳节广告长大的国人来说,更大的感慨,是国宝Yasmin Ahmad的离去⋯⋯

有一种广告,叫“Yasmin Ahmad”。

或许,你根本不知道Yasmin Ahmad是谁;或许,你好像只听过Yasmin Ahmad这个名字但对她毫无概念。但是你一定曾经被她的作品打动过。

她,是来自柔佛麻坡;

她,是国际知名的广告与电影导演;

她,是一名获奖无数,并且非常受国人爱戴的电影、广告导演与编剧;

她,是每逢各族节庆日子及国庆日时,大家心中无可取代的期盼;

她,是生于1958年,于2009年她51岁时因脑中风而逝世,是马来西亚当代最伟大的电影、广告导演。

她,Yasmin Ahmad,是马来西亚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一个贯彻着爱和包容的艺术家。

(图片来源:网络)

Yasmin Ahmad曾拍过7部电影、多部广告,几乎每一部作品都能触动人心,而且深入人心。

她的作品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她在作品中宣扬各个种族文化的同时,却又不做作煽情,甚至引人深思,以一颗真诚的心,通过广告、电影反映出最真实的马来西亚,向国人传递“爱”的讯息。

?Yasmin Ahmad 于2003年的国油新春广告。

张子夫谈Yasmin Ahmad:她是非常勇敢、很有正义感的人!

曾与Yasmin Ahmad合作的导演张子夫,跟她之间的关系犹如战友。在张子夫的眼中,虽然她的电影作品很多时候表面看起来是普通的爱情故事,但其实当中传递的是她对马来西亚的政治氛围与种族关系的态度。

张子夫说,由于自己和Yasmin Ahmad都一样,是通过艺术讲述故事的人,所以两人的关系很好,话题很投契。

张子夫与Yasmin Ahmad。(图片来源:张子夫)

而让张子夫印象最深刻的一次合作,就是他帮Yasmin Ahmad的电影《TalenTime》创作电影配乐的时候。因为那一次,Yasmin给予他的无限信任令他很惊讶。

“因为那一次的音乐对于那部电影来说很重要,但是很令人惊讶的是,Yasmin很放心地任我发挥,严格来说她基本没有在理我做音乐的这部分。”

“她一直以来的作风就是不干预你的创作,她只跟她信任的人合作,而跟她合作的人都能拥有绝对的发挥空间。”

对于张子夫来说,Yasmin Ahmad是一个很勇敢、想法很纯真的人。她的作品经常在较为保守的马来同胞圈子引起很大的争议,不喜欢也不认同她所要表达的观点。

但对于对正义感很强的Yasmin Ahmad来说,只要她认为是正确的,她就会做。

(图片来源:网络)

虽然张子夫认为,目前马来西亚并没有谁能够超越她的成就,但当然,并不等于说未来不会有人做得到。关键在于,Yasmin Ahmad的精神很难可以超越得了。

“很多人都在模仿她的风格,而这是很不对的态度。她的风格任你怎么学都学不到,因为你不是她。如果说要以她的风格为基准,要超越她当然不可能。但如果说有另一个风格可以与她比较,这个比较没有问题。”

?Yasmin Ahmad 于2002年的国油国庆日广告。

左手人谈Yasmin Ahmad:她拍广告,比国家官方公益广告更真实

与Yasmin Ahmad亦师亦友的漫画家左手人(甘承耀),曾经在一家广告公司当Yasmin Ahmad的下属。虽然认识Yasmin Ahmad的时候她已经是广告界的大明星,但她却没有任何架子,反而经常出入美术室,和大伙儿打成一片。

左手人说,Yasmin Ahmad无时无刻都在用心聆听和做思考。当年,他经常向Yasmin Ahmad这个上司提出“愚蠢问题”,但她给予的答案却往往出其不意。自己的创作视野,就是如此开拓而来的。

“Yasmin 的作品,从当年的广告片到后来电影,都充满了生命力和浪漫主义。Yasmin 是一位非常有智慧的人,和她最后一席话得知她还有许多要说的故事。她突然的去世,我深感心痛,惋惜。肯定是大马电影创作一个巨大的损失。”

Yasmin Ahmad 的佳节广告,对大马国民具有深远影响,这是毋庸置疑的。

左手人与Yasmin Ahmad合照,中站立者为左手人太太。(图片来源:左手人)

左手人认为,Yasmin Ahmad的作品带给国人最大的意义,就是将比我们想象中更密切的种族关系呈现在大家眼前,让国人更加坦诚地面对彼此。

“Yasmin这些作品比国家官方的公益广告还来得真实,大众看了也更有共鸣。最厉害的地方是,她可以从敏感的题材中寻找到美好的一面。比如,那被看似禁忌的‘513事件’,当年就有在其中一则佳节广告中发表过。”

目前,有谁能够超越Yasmin Ahmad的作品?

随着Yasmin Ahmad的逝世,很多受她影响的人都朝她的方向努力着,所以我们还是可以看到这一类企图引起共鸣的视频。

然而对左手人来说,即使偶尔会有小惊喜,但始终还是没有人可以跟Yasmin Ahmad一样,持续地发表水准平稳的作品。

“要超越她的作品,首先必须要有她那股热爱生命的精神,兼备敏感于身边小事和尖锐的视野,加上那坦诚到你无法拒绝她的魅力。”

在左手人眼中,我们更应该延续的,是Yasmin Ahmad那犹如孩子般的单纯信仰。

?1997适逢开斋节和农历新年双佳节,Yasmin Ahmad借此拍了一则以513事件为背景的佳节广告。

何宇恒谈Yasmin Ahmad:很多人抄她,但却越做越低俗

Yasmin Ahmad对导演何宇恒来说,是他生命中一位很重要的伯乐。当初要不是Yasmin Ahmad让他拍广告,他的拍摄生涯就会少了一个很重要的跳跃部分。

“她是第一个敢给我拍广告的人。这个是很重要跳跃,因为,我是一个很多意见的人,她却敢让我拍东西。”

他说,在拍摄这一个行业里,没有经验根本就不会被给予机会。但是没有机会拍摄又何来经验之说?Yasmin Ahmad偏偏不管他有没有经验,大胆让他拍摄。

何宇恒与Yasmin Ahmad合照。(图片来源:何宇恒)

何宇恒说,当时Yasmin Ahmad把故事放入广告的手法对大家来说非常新鲜,发现原来广告其实也可以不用那么低俗,加上她的故事,很多时候都是大家非常向往的世界。

所以她的广告,容易深入人心。

“但是后来,变得越来越多人抄袭她的做法,因为这样的构思很容易被复制,慢慢地这样的广告又变得很Cheap去了,因为后来的人讲的故事都很虚伪,都是为了抄这个广告做法而生的。”

Yasmin Ahmad(左)、张子夫(中)与何宇恒(右)合照。(图片来源:网络)

“如果Yasmin还在的话,不知道她对马来西亚现在较为俗气、污浊的广告气氛会有怎样的想法?会很有趣,但我们不可能会知道了。”何宇恒笑着说。

比起旧时候的广告,何宇恒认为现时代的广告商反而更加保守,甚至根本拍不出来他们以往的“好玩”风格。

主要原因,是因为现在的广告商都是“算了才做”,这样根本没有办法做好。

?Yasmin Ahmad最著名的广告之一,便是这部2008年的国油国庆日广告“Tan Hong Ming In Love’,并摘下了2008年的康城国际节广告赛的“金狮奖”。?

“现在不会有广告商肯让我们这样‘玩’,Yasmin做的广告并不是靠计算,以前都是靠大胆‘碰’出来的。以前我们都是做了才算,现在却是算了才做,这样的态度就已经很不一样。”

“现在的人太会算了。所以现在的广告都已经不好看了,他们的机心太明显。Yasmin 的作品都比较纯粹,虽然说你看得出来她在讨论比如宗教、种族的课题,但都是一些我们不太看得出来的切身感受,相当大胆……”

在何宇恒眼中,Yasmin Ahmad绝对不会为了“安全起见”而改掉故事中含有的敏感课题内容,只要她觉得是值得碰的,她都会去碰。

Yasmin Ahmad不是一个会让保守意识形态绑架自己的人。

“我认为在某层面上她有可能是在‘反抗’社会如此的保守意识形态,但她又不会故意去拍个视频来跟社会起杠,她只会凭借着故事来叙说一个形态,不会被意识形态局限自己……”

?Yasmin Ahmad去世前一年的这部农历新年广告,至今仍让人回味不已,很多人有时候还会上youtube去重温。?

刘天球谈Yasmin Ahmad:国人“种族为先”的态度太深刻

目前是州议员的行动党党员刘天球,在全职从政之前便认识了Yasmin Ahmad。当年,他与Yasmin Ahmad一样,同是广告撰稿人。

由于刘天球常在周末参与政治活动,因而被Yasmin Ahmad取了一个“周末政治人物”(weekend politician)的外号,还嘲讽他“左手写文告,右手写广告”。

刘天球说,他很怀念当年跟Yasmin Ahmad共事的时光,虽然她后来升任广告公司的创意总监,但两人还是合作无间。

“Yasmin Ahmad对种族关系很通透,看事情也很细腻,这可能与她自小就与华人或印度人一起生活有关。无论是电影广告,她都能把一些看似敏感的课题,化为马来西亚各族群的共鸣。也只有像她这种没有种族观念的人,才能拍出这么多流芳百世的广告与电影。”

?Yasmin Ahmad对种族关系的通透,在这部著名的国庆日广告表露无遗。?

如今回看Yasmin Ahmad的广告,依然可以轻易触动每一个马来西亚人的心。但为什么到如今,还是没有一位导演的作品,可以跟Yasmin Ahmad相提并论?

刘天球感慨地说,马来西亚目前还是突破不了种族的框框,无论什么事情都还是喜欢以“种族为先”的角度看待。大家依然纠结在有多少个华人部长、多少个华人法官之类的课题上。

“除非,马来西亚人不再以种族角度看待事情,不然Yasmin Ahmad的作品还是会万古长青地流传下去。”

左起为刘天球、Yasmin Ahmad,以及Baldish Kaur。(图片来源:刘天球)

张吉安谈Yasmin Ahmad:真正走入民间采集故事的创作人

前著名广播人张吉安,曾经在做节目的时候有多次采访Yasmin Ahmad的机会。

对于张吉安来说,做广告起家的Yasmin Ahmad,她的作品之所以能够引起那么大的回响,主要是因为她创作的题材比较贴近马来西亚本土的社会。

“比如说过年的广告,我们所观看的其他新春广告,通常离不开舞龙舞狮,或是古装题材,这一类的中国元素。但反观Yasmin Ahmad 的作品,都是较为本土化,以及人性化的。”

张吉安回忆说,Yasmin Ahmad曾在访问中问过自己,最喜欢她的哪一部广告?而他和Yasmin Ahmad都一样,非常喜欢2006年的那一则国油新春广告。

?Yasmin Ahmad通过四个老人的对话勾勒出华人对团圆饭的想法,是她本人最喜欢的作品。

Yasmin Ahmad那时候跟张吉安分享说,这一部广告的启发,是来自于她的一名同事。

当时同事聊起了他回家过年的时候,妈妈总会期盼孩子的归期,因此让Yasmin Ahmad觉得,华人的老人家们最重视的,就是团圆饭。

“所以她就从团圆饭的角度出发。过后,她就去找不同的老人家来采访,甚至去安老院访问老人家,所以最后就决定了以安老院的老人作为故事背景。”

有别于我国其他的创作者,Yasmin Ahmad广告的做法,就是到民间去做实地故事采集。

“这跟一般我们看到的现代的创作人不一样,他们都只是凭空想象去构思故事。她很喜欢听人家讲故事来作为题材的开发,所以她拍的东西非常民间,非常接地气,而且用的语言也非常多元化。”

这也是为什么,看Yasmin Ahmad的广告时,你看的是故事;看别的创作者的广告时,你看的是故事背后的产品推销。

张吉安解释说,在这个大创作环境来说,我们总不能只拿Yasmin Ahmad来做一个指标,或是以超越Yasmin Ahmad为一个目标,这样的想法是不健康的。

图为张吉安与Yasmin Ahmad的合照。(图片来源:张吉安)

但为什么,现在的创作人会掉入一个迷思,往往还是会以Yasmin Ahmad设为目标?

“那是因为后来的作品都比较刻意,我觉得很多时候这些创作人没有做好导演的功课,这是马来西亚很多创作人最大的问题,他们没有真正走到民间、社会去采集故事、聆听故事。我觉得导演很需要花很长的时间到社会的每一个阶层去了解人的模样、人的生活、人的价值观。”

“很多作品不成功的关键,在于少了一些本土的人情味。”

比起从前只能在电视上看到的广告,如今因为网络的发达,我们都能随时随地看到任何人的广告。

也因为这样,造就了广告界互相参考、模仿、抄袭的最佳平台。

然而在同一类广告形成泛滥的情况下,为什么马来西亚的广告作品依然不能像Yasmin Ahmad的作品一样触动人心?

张吉安说,我们可以看到近几年的新春广告都很“老掉牙”,只是在一味地卖弄感动。再加上这些广告,前面是说故事,但是后面是推销产品,在广告上的角度来说是没有错的,可是这些广告很多都是失败的。

“为什么Yasmin的那么成功?你看国油,她的广告就没有让你去添油啊,但还是会让人记得那是国油的广告。”

他觉得,也许Yasmin Ahmad的创作成功说服了国油,要做的是公益广告,而并非产品推销的广告。

“公益广告既然要特别配合佳节带出一个讯息的话,你的讯息并不是建立在你的产品有多好之上,而是你的产品本身,你觉得要回馈给社会才拍摄这个广告的。”

?Yasmin Ahmad的作品总能把一些看似敏感的课题,化为马来西亚各族群的共鸣。像她这种没有种族观念的人已不多见。

若把现在的我们,放到那时候的世界,还会有另一个Yasmin Ahmad走出来吗?

我们一直崇拜着、敬仰着敢于跳出框架的创作人,但自己却甘于漂泊在各种社会的意识形态中。

Yasmin Ahmad的态度及精神,也许不是无法超越,而是我们自己不让自己去超越。

她,已经离开了我们10年,但她的作品,依然继续感动着我们,好多好多年。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彭薇均

《访问》编辑兼记者,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喜欢以语言与文字感染他人,认为话语不是要表达得华丽而是诚恳,不需要天花乱坠而是中肯,说得多不如说得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