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传统媒体记者转型数位媒介——记者其实可以做得更多

近年来,除了传统媒体逐步转型往数位媒介发展,不难发现服务于传统纸媒记者也开始尝试做更多“正规报道”以外的事情了。这一类型的记者,要数国外例子比较普遍,读者除了阅读媒体单位新闻报导,也可以从记者个人平台看见另一视角的新闻面貌。此现象在大马媒体圈尚算起步阶段,他们在社会扮演着什么角色?想为阅听人带来些什么?

从前的记者,主要工作是到现场了解事情来龙去脉,接触新闻事主,为民众报导真相。在社交媒体未盛行的时代,民众的主要新闻来源为电视台和报章,因此传统媒体在社会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色,更可谓是消息流通与民声传达的主要管道。

有句话说,“小时不读书,长大当记者”,相信绝大部分的新闻工作者听见这句话都会不自觉地翻白眼,强忍心中那句“那么容易,你来做啊!”从前的记者需要具备头脑清晰、文笔佳、叙事能力等基本条件,新闻报导几乎已是工作的全部。踏入数位媒体时代,记者需要具备的技能何止是写新闻?

出席记者会或现场采访,除了写新闻,当中也包括拍摄视频,必要时或许还要直播,再把新闻处理成快讯供给新闻网站,之后再整理完整新闻给所属媒体单位发放,这一流程算是基本工作范畴。

然而,大马传统媒体记者当中也有佼佼者,除了服务于传统媒体单位,也开始往数位媒体发展,设立个人专页,以深入浅出、轻松易懂的方式,为民众传达新闻资讯。阅听人不再只能看新闻,而有机会看见新闻背后的意义,以及记者本身的视角。

(左起)林师凯、黄治振及庄敏三人分别就职于中英报章媒体单位,近年开始往数位媒体发展。(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林师凯:我先是一个人,再是记者

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将近一年,民众似乎已经开始对疫情新闻麻木、厌倦,甚至是无感。但是你应该看过大马第18名新冠肺炎患者的专访视频,那是国内第一个有关冠病患者康复后分享自身经历的报导,而采访记者正是林师凯。

现年27岁的林师凯曾于2013年到美国留学,毕业前有机会在当地报章《The Columbus Dispatch》实习,开拓视野之余,也更加清楚自己往后想要走的方向。

他回国后在《The Star TV》担任多媒体记者,至今逾四年时间,与报章记者不同,他是以视频呈现新闻。509大选后的两天,他决定在面子书设立个人专页《Joshua Lim The Journalist》

林师凯向《访问》指出,自己想要提供一个管道,与社会产生连结。(图片:受访者提供)

“509是历史性的一刻,当时候也觉得,自己是不是可以尝试迈向另一阶段。感觉越来越多的民众开始关心新闻,开始关心国家正在发生什么事。即使是Youtuber,也开始制作新闻相关的内容。”

“我觉得自己身处于‘记者’这个位置,具备新闻触觉,掌握消息来源,同时也能够贴地的接触社会群体,还有谁比这样的角色更适合来传递信息?当然不只有记者办得到,但就想让民众也看见我在前线的视角。”

他说,他想要提供一个管道,让民众可以直接与他产生连结。无论是社会议题、或是寻求协助,他都可以尽一份力。就如当初他选择念新闻系的初衷:回馈社会并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除了日常新闻之外,他偶尔也会策划特别报导,将那些被遗忘在社会角落的故事,带到读者眼前。

对他而言,最难忘的一次,是在冠病在国内爆发初期,到万津采访第18名新冠肺炎患者。

“那时候大家可能对新冠肺炎的概念或认识不深,也不知道病患康复之后会如何,很多因为无知而产生的误解和恐惧,也对康复患者带来伤害。所以当时要采访,我们是以尊重受访者为前提,让他觉得安心。”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也要谨慎,做好防疫措施。我记得,当我们抵达他家时,他自我介绍后向我伸出手。当下无论是谁都会犹豫可否握手,可是我为了不想要让他觉得自己被当作‘怪物’看待,就像他受访时说的那样,所以坦然地和他握手,手心传递的温度似乎在告诉他:我是来把你的故事告诉所有人的。

“我也很庆幸自己有机会把他的故事告诉大家,因为后来访问视频被广传,引起很大回响。要传达的信息也很简单,就是康复病患并不是怪物,染疫也不是他所愿,他才刚经历了一段很艰难的时刻,不应该受到歧视,反之应该欢迎他能够重新回到社会。”

在美国报章实习期间,林师凯得以采访大小新闻,开拓视野,并将经验累积,回国后继续投身入新闻业。(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开设个人专页还有一个主要想法,我想让读者看见,我是一个活生生的人,而不只是隶属于某家媒体单位的职员。

“我关心这些人和事情,所以愿意用自己能够掌握的平台和资源传达事实。虽说记者必须保持中立,可我不想要忘记自己还有‘人性’。”

庄敏:只要我还醒着,《敏记者》专页不打烊

庄敏在《星洲日报》任职逾六年,开设《敏记者》脸书专页是2017年的事,至今经营三年左右的时间。她直言,个人专页是基于疫情肆虐,全国落实行动管制令期间,民众足不出户,在家滑手机的时间太长,才吸引了更多读者注意。

“以传统媒体而言,以前的报章新闻是很有影响力的。当你长期写新闻,名字被标记在相关新闻上头,久而久之,很多读者会认识你,甚至会打电话来报馆反映一些事情。”

庄敏向《访问》分享自己在采访路上的心得。(摄影:罗咏琦)

我们这一代的记者,可能比较感受不到自己所写的新闻,影响力到底有多大,或者其实没有什么影响力也说不定。网民在新闻网站专页的留言,大多是针对新闻内容,并不是给予记者的反馈,不然就是最常见的谩骂文化。”

她续说,漫长的一整天下来,当新闻量太多的时候,负责管理社交媒体的小编并没有办法将每一则新闻都分享到新闻网站专页,就只能做出取舍,挑选较为重要、或是有流量的新闻。

“所以,我会好奇,那其他的新闻呢?读者还会不会看到?”后来,她萌起经营个人脸书专页的念头,也付诸于行动,开设了《敏记者》专页。

行动管制令那段期间,因为居家工作,庄敏鲜少出门采访,却有了更多的时间回复读者私信,为他们解答所面临的“疑难杂症”。

“那段时间,因为政府政策常常‘U’转,或是没有明确的规范,专页信箱每天都收到很多来自读者的问题,尤其是生活援助金、雇员薪资制度、标准作业程序等疑问。”

“因为社会有很多不同的家庭状况,如夫妻两人,只有一人获得援助金;有者是离异状态,那钱应该是谁获得;也有人误以为每个人头将获得1600令吉等诸如此类的情况需要厘清。”

虽然信息量很多,但她只要一有时间,都尽量回复读者的问题。

“倘若我发现很多读者都在问同一个课题,我就会帮他们拨电到相关部门询问,找到答案后就统一发布帖文解答。”

庄敏会以截取重点和制图的方式,向读者传达新闻资讯。(图片来源:《敏记者》脸书专页)

“除了生活援助金课题之外,当时候也很‘热门’的课题包括雇员薪资问题。刚开始,人力资源部基于保障人民打工饭碗,而规定雇主必须照付全额薪资。很多老板就私信来问,不开门营业收入归零,员工也被迫留在家不上班,陷入两难的状况,该怎么办?”

她称,专页经营久了,主要也是收集读者的问题,再为他们找寻答案。

如果政府没有很清晰地公布政策,媒体有一个责任,就是帮助读者厘清混淆的部分,让资讯清晰传达。如果网民素质提高,那是一个很好的文化,否则读者在各大新闻网站专页留言区持续混乱、展开谩骂也不是健康的现象。”

“至少我可以做到的是,让读者知道,来到这个专页不会有假新闻。毕竟我们一直灌输读者一个概念:你要知道新闻来源。所以,我会尽量在帖文中附上各大文告完整内容,并标记资料来源。”

记者的两难:保持中立或表明立场

她认为,记者这份职业很有使命感,不只是报导权高位重的领袖言论而已,人民的声音、社会的声音,都应该被传达。她以近期首相有意颁布“紧急状态”为例子,人民反弹声音极度强烈,而记者在这期间也访了很多不同的专家,探讨紧急状态到底会不会影响国家民主、引发滥权、政府缺乏监督、国会议员会无法执务等等的问题。

“庆幸的是,最终这件事情没有发生。”

采访日程紧凑,埋头赶新闻是常态,忙碌归忙碌,但我觉得有时候我们做得太少了,做得不够多……

我问她,《敏记者》专页是否其实也在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毕竟若要提高网民素质,首先要有的就是优质媒体内容,再来就是时间,彼此共同成长。

“有一部分是这样,但另一部分比较难的是政治部分,因为政治是很个人的。所以有时我也会很犹豫,在专页我应该要主观地分享资讯,还是可以附加自己的想法?”

“但自从当了记者之后,我都鲜少在社交媒体写下自己的想法,因为会被标签。网络世界是透明的,如果我在专页发表自己的感受或政治立场,会让读者质疑我的专页。大部分的读者并没有办法完全分清评论与新闻,是两码子事。”

集记者、主播、主持于一身   “不负责任翻译”黄治振

首相慕尤丁上任后第一次通过电视直播演讲,《中国报》记者兼《新闻抢鲜报》主播黄治振因为觉得好玩,做了第一次的“不负责任翻译”,把首相演讲内容以口语化及幽默的方式翻译。

“那时候慕尤丁刚上任不久,印象中那次的演讲内容是说明自己没有背叛希盟之类的。我看到就觉得好玩,猜想他的潜台词就是在讲:诶,你们不要怪我噢,这一切不是我造成的……于是就翻译了短短的两段,发布到自己的个人脸书。岂料引起身边朋友热烈回响,之后他每次直播,我就以这样的方式继续做翻译。”

“读者可以轻松看懂执政者的演说,执政者又能够将资讯传达,也是件好事。”

黄治振以趣味、网络流行用词等翻译首相演讲内容,引起网民热烈回响。(图片来源:黄治振)

黄治振的个人专页会成立,一切始于“好玩”的心态,从开始的“不负责任翻译”,到后来的新闻资讯类节目《时事振撼弹》,都是以趣味性、懒人包等简单明了的方式,让观众了解国内正在发生的事。

他开设专页的本意,只是分享自己策划的节目和翻译,但做着做着,就发现可往新闻资讯传达的平台发展。

《时事振撼弹》新闻资讯节目为读者整理过去一周国内发生的事情。(图片来源:黄治振)

“与其让网民流量都往内容农场,去看一些假新闻、或是没有官方消息来源的流言蜚语,引起混淆,倒不如我花心思经营一个传达正确资讯的平台。”

“内容农场之所以那么多人看,就是因为标题吸睛,或者只是放一张图,网民一眼看明白了,自然就分享、转发。毕竟我们身在传统媒体单位,得到的消息都是官方正确消息,那我也可以制作精简的内容,提供网民多一个选择。”

他说,一整份报纸,其实除了大标题的重点新闻之外,还是有一些值得关注的事情没有被提及。身为新闻人,当他觉得相对重要,却没有被关注的事情,就可以用自己的专页去呈现。

“在新闻报导中,我不能带入自己的个人情绪和立场,或是重提事情的来龙去脉,但是个人专页就没有这个限制。我所带出的,是以自己本身角度所看见的新闻面貌,一个更人性化的角度。”

大马媒体生态圈是否存在“养得起”独立记者的可能性?

有句话说,好记者是养出来的。但值得思考的是,大马中文媒体生态圈真的“养得起”独立记者吗?

当问及庄敏和治振,两人的答案都一致认为不太可能。往数位媒介开展个人平台,他们都是用自己工作以外的时间经营。

治振认为,自己目前正在做的事情,并不仅仅是建立在持有媒体证的前提之下。当然采访官方活动无可避免,必须要有这样的身份证明。

“主要还是看你自己愿不愿意花时间和心思经营,我觉得至今我仍然坚持每天持续更新,是因为读者的回应,你会从他们的回应中获得满足感。”

庄敏坦言,以自己为例,如果要辞职去当独立记者,就失去稳定收入来源。入行6年多的时间,其实已经基本建立人脉关系。即使摘下媒体证,也还是能够掌握一定的消息来源,报导新闻,又或是制作深度专题报导。但唯一的难题是,本地只有少数读者愿意付费看新闻,无法保障稳定收入。

“我需要先有稳定的经济收入,也需要公司给我采访机会,扩展人脉,才能够在这个位置上做更多额外的、感兴趣的事,像《敏记者》专页。对我而言,在能力有限的空间里,把自己想做的一件事做好,也是很好的事情。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ortery.com)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2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罗咏琦

曾任旅游杂志编辑、社会新闻记者和《访问》编辑,现为特约记者。因为善忘,所以想要好好记录眼前的故事,当时代的见证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