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特写

家有冠病重症患者:加护病房昏迷后的重生

从确诊、求医、入院、昏迷到苏醒,这一段漫漫长路,有的人挺过去了,有的人永远消失。多么庆幸,他醒过来;多么幸运,他还活着。人家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后来的人生会不会有更大的幸运无人知晓,反正他当下最大的体悟是:活着就是福报。

2021年5月22日是张闳喆45岁生日,也是重生的日子。来得及在生日前一天康复出院,让他倍感生命脆弱,稍有差池,他都无法再度拥抱身边的一切。他在5月2日确诊新冠肺炎,6日因四肢无力、高烧持续不退,而在傍晚被送入雪州双溪毛糯医院。人生第一次躺在救护车,除了身体上的不适,更多的是内心五味杂陈。

来得及在生日前一天康复出院,让张闳喆倍感生命脆弱,稍有差池都无法再度拥抱身边的一切。(图片来源:Pixabay)

“真的非常不好受,是第一次,也希望不要再有这样的机会。”

他从事销售和服务业,对于从哪里受感染也毫无头绪。在染疫的前一周,他曾到移民局办理事务,至于是否在当时受感染,并没有证据和数据证实。

刚入院的两天,他并不知道自己身处加护病房,因为当时还可以与家人视讯通话报平安。直到第三天,医生告知他氧气不足,需要通过气管插管呼吸机通气供氧。医生联系太太与兄长交代情况之后,张闳喆就昏睡过去了。

“坦白说,这段期间家人除了求神拜佛,坚信我一定可以康复回家团聚,也只能选择相信医生,别无其他选择了。”

居家隔离的太太哭了好几天,八岁的儿子也似懂非懂父亲的情况,断断续续哭了好几回。他庆幸这段时期,岳母常常拨电慰问太太,作为强大的后盾。

一觉醒来已是五天后,前线人员除了救人,还当摆渡人

张闳喆再度睁开双眼的那天,已是五天之后。医生告知他除了感染新冠肺炎,也感染了其他病菌,所幸当时来得及插管治疗,年轻健康的身体是成功抵抗病毒的原因之一。

“刚醒过来时,脑海里产生了很多幻想,浮现出被医生、护士绑架,甚至是拔管逃跑的场景,可能是长时间带着氧气管产生的幻觉吧?”

意识恢复清醒数日后,他接获同一屋檐下的家人都已经完成隔离解封的消息,这无疑是艰难日子中最好的消息了。和其他患者一样,他的嘴唇、嘴巴、喉咙极度干燥及破裂,当护士让他饮用白开水的那一刻,他甚至觉得那是世界上最好喝的水。

苏醒过来已是五天后的事,双臂因为每日抽血检验而布满淤青。(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在加护病房的日子,一天至少需要抽血三次,每次两针,因此双臂都布满淤青。身上贴满心电图贴,就像电影中看见的病人一样。尽管已经注射麻醉药,可依然感受到插尿管的痛楚。”

在加护病房亲眼见证一宗又一宗的生离死别,虽然他不认识这些人,也叫不出他们的名字,但眼泪却不自觉地往下流,谁知道下一个会不会就是自己。

“我还哭着哀求医生,一定要救我。医生也答应说不会放弃我,嘱咐我好好休息,往好的方面想。”人在生死关头,总会做出一些自己平常觉得不可思议的事。

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年约30岁、说得一口流利中文和福建话的印裔医生。

“他分享自己曾在去年12月染疫,在医院躺了两个星期的经历。他还鼓励我要保持积极正面的想法,好好康复,一定有机会继续陪伴孩子成长。只要坚信,就可以回家团聚。”

该名医生还告诉他,不需要知道所有医生、护士、前线人员的名字。只要向身边人分享自己的经历,传达正确讯息:无论是任何牌子的疫苗,有机会就要注射。

每一位身穿防护衣的医护人员,夜以继日周旋在每张病床之间,求的也不是自己的名字被记住,只是职责所在。就算选择逃避,从职场中逃跑,其实也不过分,大家都只是无法改变天意、命运的平凡人。

相信的力量,总要相信日子会好起来

5月19日,张闳喆因为渐渐康复而被调到普通病房。早在前几天,护士已帮他拔出尿管,可以自行排便。

“起初还真不习惯,后来感觉这才是最好的。因为长时间没有走路,双脚无力,包着纸尿片还得重新学走路,不然就只能躺着排便。”

在病房的日子,他认识了三名友族同胞,他们知道他行动不方便,会把食物拿到他面前。其中一人眼见他相隔多日后,自己下床走路到洗手间,便一直注意着时间。当他从洗手间走出来时,对方说担心他晕倒在里面,差点就要冲进去了。这段期间所经历的点点滴滴刻在他心上,21日带着暖意出院回家。

张闳喆康复状况良好,手臂及脸上的伤痕逐渐消退。(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如果当初被送院之后,很不幸地再也没机会走出来,令他最遗憾的是,对太太的亏欠再也没有时间补偿。

“她在我事业低谷时期不离不弃,在我出国工作时全心全意照顾家庭,让我没有后顾之忧。我们俩当初只是注册结婚,连婚纱照都没有拍。如果就这样走了,最对不起的人是她。”

别人说,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目前令他最担心的是后遗症。

“感觉体力不复从前,我现在每天早上都会徙步15分钟,再做轻型的手脚运动。最重要的是,为照顾心肺功能,我决定戒烟了。”

无论如何,最大的考验已经大步槛过,日子会好起来的,会好的……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3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罗咏琦

曾任旅游杂志编辑、社会新闻记者和《访问》编辑,现为特约记者。因为善忘,所以想要好好记录眼前的故事,当时代的见证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