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疫起走过】与孩子一起确诊的日子,是一段难以想象的经历

后疫情时代,即便是没确诊过新冠肺炎的人,也无可避免地曾成为密切接触者。我们与病毒的距离,一直都比我们想象的更为靠近。如果有一天,你和孩子一起确诊了,又该怎么办?你能为孩子做些什么?《访问》找来了两位母亲,请她们分享自己与孩子一起确诊的经历,或许能成为你的参考。

家庭主妇林齐襄的大儿子在2020年1月29日诞生,满月后不久,马来西亚就进入MCO时期。疫情开始后,带孩子出门时,她一定会备好各种防疫用品。

“有一些防疫用品,买了没用到。”她举例,如套在婴儿手推车上的防护罩、遮面罩等等。这些东西有时是忘记拿来用,有时则是因为孩子不愿意戴面罩。

“我们不是拉紧神经在防疫,也不是无时无刻都在消毒的人,但只要碰过公共场合的门、手把、超市的手推车、电梯、包裹这类,就会消毒。”

林齐襄(右一)与家人一起庆祝孩子的两岁生日。(图片来源:受访者)

林齐襄为第一胎坐月子时,一天内有几宗的境外输入病例。月子中心为此加强防御,而林齐襄的防疫意识也受此影响,只要有宝宝的地方,都会常消毒。

林齐襄为第二胎坐月子则是在2021年7月,那时候受德尔塔病毒(Delta)的影响,月子中心全面禁止访客,且进出都必须进行核酸检测(PCR Test),每一次测试还需两百五十令吉。那时候,他们偶尔还得带宝宝去医院检查,光做检测就花了大概两千令吉。

很多妈妈会觉得月子中心小题大做,但是我们认为若不这样严守,我们也不能安心坐月子,毕竟刚生产的妈妈身子弱,而且里头都是新生儿,月子中心责任重大。

林齐襄的先生来月子中心探望时,也得进行PCR测试。(图片来源:受访者)

不仅是消毒防疫  身强体壮是关键

2022年2月,林齐襄一家四口确诊了。

“一开始是大儿子发烧、出现症状,我也同时确诊,但我没症状。”

林齐襄并不知道他们是怎么感染的,而先生则怀疑是他在外工作而带回了病毒,但他却是在大儿子有症状后的第四天才确诊。最终,他们并没有找到感染的源头。慌张也不是办法,林齐襄第一时间到脸书的妈妈群组爬贴,想了解婴儿确诊时应该怎么做。

林齐襄的大儿子曾于2022年2月确诊,如今已经痊愈。(图片来源:受访者)

“一开始为了避免六个月大的小儿子感染,前面两天拼命消毒,单单消毒玩具就用了两个小时。”林齐襄简短的描绘,却让人看见了她对孩子的母爱。

那时她全天候都戴着口罩照顾孩子,身心疲倦。一直紧绷着神经也不是办法,如果连自己都累倒了,两个孩子怎么办?她换位思考,决定做好小儿子也感染的准备。果然第六天时,小儿子感染了。

基于安全考量,全家人包括小儿子也必须做PCR检测。(图片来源:受访者)

根据卫生部的政策,两岁以下的孩子确诊,就必须到附近的冠病评估中心(Covid-19 Assessment Centre,CAC)报到。现场的医生及护士看诊后,要求林齐襄一定要下载Selangkah App,以便每天追查小孩的身体状况。

林齐襄跟着卫生部的指示,带着孩子到CAC报到。(图片来源:受访者)

孩子们的主要症状是发高烧,因此林齐襄时不时就得用手帕来替他们抹身降温。同时,还要给他们吃一些水果,确保水分充足。那阵子,小儿子还有到医院看诊、拿药。很幸运的,他们一家最后都康复了。

在林齐襄生下大儿子后不久,月子中心仍允许访客探访,宝宝的公公婆婆便有机会抱孙子。(图片来源:受访者)

跨年夜时,林齐襄全家人一起去了趟槟城三天两夜的小旅行,而期间的防疫准备一个都不少。平日她也会尽量在每个周末带孩子去布城一些较少人的公园踏青、透气。

“户外踏青是必要的,因为不能一直躲在屋子里。”在她看来,病毒致命的原因是基于个人体质,既然如此,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消毒防疫,身强体壮才是关键。

林齐襄认为带孩子出门踏青是非常重要的。(图片来源:受访者)

林齐襄以母乳喂养孩子,一开始她以为自己打了疫苗,透过哺乳喂养,孩子也能得到保障,但打加强针时再询问医生后,却得知抗体并不会透过母乳传送给孩子。

尽管幼儿暂时得不到疫苗接种,但林齐襄观察到,全球婴儿确诊的风险仍属安全,而且恢复速度快,致命率也低,因此尽管会担心,但并不会感到恐慌。他日若幼童也可以施打疫苗后,她也会尽快让孩子们接种。

慌慌张张也不是办法,林齐襄更想给孩子快乐的童年与成长。(图片来源:受访者)

尽管曾经历过全家确诊的情况,林齐襄对未来仍保持着乐观的态度,认为在做足防疫措施,遵守防疫标准作业程序下,生活应该继续前行,该给予孩子的生活养分,一个都不能少。

林齐襄说,只要政府宣布开放,她们就会出门;如果宣布封城,他们就会在家。在她看来,基本防疫要做好,平时也不能暴饮暴食,不抽烟不酗酒,并确保营养摄取均衡,更重要的是,不要时刻让自己处在焦虑或恐惧。

图为林齐襄的先生与孩子。(图片来源:受访者)

与女儿相继确诊  当时宝宝未满月

确诊后所带来的影响因人而异。同样在疫情时期成为妈妈的林爱珊所经历的,是他人较难想象的。

2021年7月17日,林爱珊的女儿诞生了。那时正值德尔塔病毒(Delta)肆虐,马来西亚疫情严峻,确诊数屡创新高的时期。怀孕与分娩时一切顺利,然而入住月子中心的数个星期后,林爱珊与丈夫就确诊了。

林爱珊是新手妈妈,也是一名干练的媒体人。(图片来源:受访者)

她回忆道,先生最初觉得喉咙痛。在月子中心医生的建议下,他于第二天做了RTK测试,而测试结果让他们的心一沉。

“那个医生就说:够力咯,中了咯,真的是Positive。”她无奈地苦笑:“我就记得那个够力咯。真的很慌,当下不懂怎么办,宝宝才10多20天大。”

林爱珊与先生及女儿一起做了核酸检测,并着手准备隔离。那时候附近的隔离中心爆满,他们原本要到酒店隔离,惟酒店需要他们的核酸检测报告。报告要24小时才能出炉,这期间怎么办?正巧月子中心尚有一个新楼层没有住户,他们借了那里的房间隔离,无奈的是,他们必须自己看顾孩子,因为孩子也存在感染风险。

林爱珊与先生将宝宝安置在房间门口,夫妻俩则关在了小小的浴室里,只留下一点点的门缝观察女儿。在核酸检测结果出炉前,他们只得假设宝宝是阴性,因此除喂奶之外,都与宝宝保持距离。

林爱珊与丈夫躲在浴室里,连用膳也在里面进行,只为了与可能是阴性的宝宝保持距离。(图片来源:受访者)

第二天,他们收到了核酸检测报告,夫妻俩确诊了,宝宝却是阴性。夫妻俩到隔离酒店去隔离,宝宝则交由月子中心帮忙照顾。然而3天后,宝宝做了第二次的核酸检测,这回的结果却是阳性。

“不懂第一次是假阴性,还是因为那天的接触,就很愧疚,她这么小就中招了。”

因为宝宝年纪太小,林爱珊便带着孩子入住了双溪毛糯的医院。那时救护车来接送她们,她抱着女儿坐上救护车,沿途路程颠簸,她有几度在车里被震起,处于悬空状态,此时她能做的就是抱紧怀里的孩子。

当时透过好友的协助,才安排到了救护车到酒店接送母女俩到医院。(图片来源:受访者)

她与女儿所入住的病房是由过去的麻风病院改建,有一排排的床位排列在一起,许多确诊的母亲与孩子就一起在那儿隔离,隔离中的孩子从刚出世到4岁的都有。病房里还有“Dewan Makan”的牌子,林爱珊也见到类似厨房的设施,过去这里兴许也曾用作礼堂或食堂用途。

林爱珊是新手妈妈,家人不在身边,身处的地方也不是能悉心照料自己与宝宝的月子中心,而是隔离医院,她面对的是未知的挑战。宝宝很脆弱,要怎么给她洗澡?医院的环境不好,下午热得宝宝满脸通红,夜晚时靠山的医院又很冷。女儿还曾在半夜大哭,但她究竟为何而哭?是肚子饿吗?还是哪里不舒服?林爱珊不知道。她抱着孩子缩在房间角落,挡着夜晚的冷风,想透过体温给女儿温暖。

因为医院人手吃紧,多数时候,宝宝就像树熊一样由林爱珊抱在身上,无论去哪儿都抱着。有一天林爱珊吃错东西泻肚子,也一样抱着女儿进厕所。

“那时候就好难过,就在厕所里哭,心想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在病房隔离的日子里,未知是林爱珊最大的挑战。(图片来源:受访者)

入院9天后,经过检查,医生批准了母女俩出院。出院那天正好是女儿满月的日子。在原先的计划里,林爱珊想为满月的女儿开个小宴会,拍摄美丽的照片来庆祝满月。

“我没想到我女儿的满月是用这样的方式去庆祝。”林爱珊所指的这样的方式,即平安出院。

饱受后遗症困扰

出院后,林爱珊与先生都有了后遗症,即嗅觉与味觉失调。林爱珊就指出,她喝的可乐变了味道,连刷牙时的薄荷牙膏都有臭味。就连她最爱的咖啡也只能品尝到流于表层的味道,如苦味或酸味。饮食中细致与深层的味道,现在的她都难以享受。

“我现在也很难睡觉,因为我全身痛。背后、腰部、手指和脚趾关节都在痛。8个月了。”

产假结束后,林爱珊马上继续了媒体工作,此时后遗症却找上了她。(图片来源:受访者)

她看遍了中医、西医、按摩、整骨,却都没能治好身体酸痛的情况。她开始有些灰心:以后会不会都这样了?2年多的新冠病毒还有很多未知数,后遗症的部分医生也难以诊断,没人能给她明确的答案。

林爱珊接受采访时,宝宝8个月大,会被食物的味道吸引,也会想吃东西,但审视了自己与先生身上的后遗症后,林爱珊心里浮现了一个疑虑:嗅觉与味觉失调的症状,会不会发生在宝宝身上?

成年人的味觉失调会因为味道与记忆中不符而诊断出来,但宝宝要如何诊断?倘若宝宝的记忆里就从未有过某些食物的味道,又是否能判断出自己所品尝到的食物就是“原味”?她担心这件事发生在宝宝身上,惟目前还只能继续观察。

在孩子的防疫上,林爱珊可说是下足的功夫,可孩子未来会不会有后遗症,让她很是担忧。(图片来源:受访者)

康复后4个月,林爱珊的女儿再次入院,只因她被诊断出患上了川崎症(Kawasaki Disease)。那时候,医生无法判断川崎症是否是确诊冠病后的后遗症,因为宝宝确诊冠病与患上川崎症之间,只隔了4个月。

“Kawasaki很可怕,像发炎一样,它会导致你宝宝的心肿胀,血管发炎。”

尽管现在宝宝的川崎症治好了,但回忆起入院时,这未满一岁的小小生命的身上,竟已是插针管诊断的痕迹,着实让人心疼。为此,即便现在她们一家人都已痊愈,短时间内林爱珊仍不打算带孩子去接触外面的世界。

宝宝尚在发育中的瘦小身体上,已经有了治疗的痕迹。(图片来源:受访者)

“我和老公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有朋友问她,有的人确诊并痊愈后都不怕了,可为什么她却更紧张?答案无非是因为她深知确诊后的后遗症有多严重。

我们很夸张,一天用好几个口罩,频密换口罩,消毒药水喷全身,出去回来就洗澡,洗全身头到脚后才会抱孩子。

林爱珊曾计划将孩子送到日托中心照顾,但目前仍在犹豫着。她知道不出门,一直都是一个人的成长环境对宝宝不好,但出去又怕宝宝接触病毒,着实让她陷入两难。这中间的平衡若抓错,出了状况,就会让宝宝陷入危险,让自己愧疚难过。

有时候她会带宝宝去走走、散步,但绝不会让她接触到外人。

面对未知  爱不曾动摇

林爱珊心里希望孩子生在一个没有疫情的世界,希望孩子长大后不会因为别人没戴口罩而觉得奇怪。这相信也是许多人的心愿,但她心里也明白,没人能控制疫情,什么时候世界才能恢复过往的情况,是个未知数。

林爱珊将与孩子确诊的这段经历铭记在心,警惕自己忽疏于防疫,而在生活上,她也告诉自己:该前进了。(图片来源:受访者)

回忆起这段经历,入住月子中心原是想慢慢静养、陪伴宝宝,突如其来的确诊却让自己与宝宝去到了环境欠佳的医院,面对的是无数的未知:确诊后身体状况的未知、宝宝未能表达感受的未知、照顾新生宝宝的未知……对林爱珊来说,未知是最恐怖的。

“幸好现在走过了。”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道出了数不尽的辛酸。

在采访过程中,林爱珊不止一次提到自己对宝宝的愧疚之心,只因她年纪尚小就确诊。但在这个后疫情时代,病毒几乎无孔不入,有时候即便做尽了防疫措施,也会防不胜防。

换个角度想,即便遭遇确诊,宝宝遇到的父母却是林爱珊,她对宝宝无微不至的关爱与陪伴,那寒冷的深夜拥在怀里的温度,或许会铭刻在宝宝的记忆里。

正是有了这份爱,宝宝才撑了过来。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2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家旸

《访问》特约记者。喜欢文字、咖啡、音乐与故事;喜欢生活里的小确幸,希望能记录与把握住微小的幸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