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隆坡广东义山不只是一个墓园,而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这里埋葬着无数曾在吉隆坡打拼、扎根,推动了这座城市发展的华人先辈。为发掘其背后的历史意义,吉隆坡广东义山和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在2014年联合出版《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以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几类坟墓,让读者更深入了解义山的历史发展过程。 跨别十一年,广东义山和华社研究中心再次携手出版《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通过碑志、墓志铭和墓碑的造型艺术,深度挖掘蕴藏在吉隆坡广东义山的历史文化。作者詹缘端认为:“这一本书不只是教育,更是文化的传承。”
由吉隆坡广东义山与马来西亚华社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新书推介礼于4月4日在广义大厦视听室举行,为十一年前出版的《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墓碑与图文辑要》的延续。
《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汇集华社研究中心主任兼研究员詹缘端与中国清华大学博士古燕秋两位作者团队十年的实地考察与深入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大量历史文献与田野调查成果,本书详尽探讨吉隆坡广东义山自1895年创立以来的发展脉络,包括其成立背景、墓碑文化、历史人物及其与吉隆坡社会发展的关系。

《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书中不仅整理了数百座历史墓碑,更深入剖析广东义山的历史古墓、总坟及家族墓群,探寻墓碑背后的故事,并解析墓主的生平事迹、社会贡献及其所处时代的互动脉络。通过这些详实的资料与研究,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广东义山的学术著作,更是一本见证华人社会历史变迁的重要史料,展现广东义山作文化遗产的深远意义。

在4月4日的推介礼上,吉隆坡广东义山主席杨博耀表示,广东义山不仅是安息先人的墓园,更是马来西亚华人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作者团队更以严谨的学术态度、深入研究墓碑碑刻,挖掘其中的历史信息,使广东义山不仅成为承载华人先贤足迹的空间,更是一座镌刻华社集体记忆的文化地标。
赠书于八大独中 是文化的传承
为推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办单位特别安排赠书予八大独中,如循人独中、坤成独中、巴生滨华独中、巴生中华独中等,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年轻一代认识华社历史、了解自身文化的重要桥梁。
杨博耀强调:“文化的传承离不开教育,我们希望透过这本书,让未来的学子认识吉隆坡的历史,了解华人社会如何在这片土地上扎根、发展、贡献,并将这种精神世代相传。”
《死生契阔》作者之一詹缘端同样认为,这一本书“不只是教育,这本书更是文化的传承”。
“广东义山中在吉隆坡的文化积淀和内涵是很深厚的,它不只是丧葬文化,要具体地去看这一本书,了解墓碑的碑名、造型、墓志铭、它们的各种美称等等,这是可以在广东义山找到的,表示他们的文化水平比较高。”

此外,拉曼大学中华研究院客卿教授林水檺现场挥毫,以书法艺术诠释“死生契阔”之意,为活动增添文化氛围。
杨博耀亦表示,《死生契阔——吉隆坡广东义山研究》的出版不仅是学术研究的成果,更是对历史的回顾与文化的传承。希望这本书能成社会各界认识吉隆坡广东义山、了解华社历史的重要读本,让吉隆坡华人的奋斗历程与文化精神得以延续。

探讨义山对华人社会的象征意义
在推介礼上,主持人白伟权邀请了三位引言人——吉隆坡广东义山副主席李振光、新加坡文史研究学者庄钦永,以及国立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特聘教授江柏炜,共同登台交流。他们深入探讨了本书的学术价值,并分享了对华人墓园文化研究的独特见解。

李振光在论坛中分享了广东义山的发展史。在广东义山从事多年的他,看着荒草丛生的一块地,发展成如今的模样,他感叹“这是华社的力量”。他分享过去广东义山曾被迫搬迁一事,让华社团结了起来——“当时被迫搬迁的时候,没有一个社团和单位是同意的,所以在2000年七月的时候,政府就同意广东义山就保持原址”。

“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美化、组织、我们也和学术界合作,直到如今,广东义山拥有两座纳骨塔即广义塔,和新广义塔,其中新广义塔是一座十三层楼的建筑。广东义山除了是一座义山,也是一个古迹公园。
江柏炜作为第二位引言人,以各地区义山为切入点来了解华人移民社会。他收集菲律宾、文莱、台湾和马来西亚的的义山,探究当时华人的社会面貌、医疗系统和社会结构。
一座坟墓的建造能够看出一个社会曾被什么文化影响;一个人的死亡原因能够明白一个社会曾被什么疾病困扰,就如杨博耀所说的:“义山是一个社会的镜像反映”。

最后则是由庄钦永以清末时期,为清末禁烟大使林则徐翻译的小人物袁德辉和梁进德展开讨论。林则徐虚心学习西方文化,但却不暗外语,于是便招募了四位翻译人员,其中二人便是袁德辉和梁进德。

对庄钦永而言,袁德辉和梁进德在林则徐的职业上所提供的翻译帮助,让林则徐能够“探访夷情,知其虚实”。
庄钦永也坦言,“虽然这个课题和广东义山没什么关系,但抛砖引玉,这也是一直很值得被探讨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