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 > 大马

大学预科班10A争议落幕 马华火箭上演“邀功大战”?

经过一轮的争议与民间舆论压力,教育部近日宣布,凡2024年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获10科A及以上成绩的学生,无论A+、A还是A-都将自动获录取进入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

然而,这场被视为“胜利”的政策回转,却引发行动党和马华互相指责对方“蹭功”“邀功”。马华多名领袖在政府宣布政策后先后发声“感谢政府明智决定”,而行动党领袖则直批马华在过去执政时从未推动类似改革,如今却急着“演戏抢功”,双方你来我往,火药味十足。

教育部宣布凡是2024年大马教育文凭(SPM)考获10科A及以上(无论A+A或A-)成绩的学生都将自动获录取进入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后,马华总会长魏家祥第一时间在社交媒体发文,形容“终于松了一口气,倍感欣慰”,感谢政府“作出明智决定”,称这是“千呼万唤后,决策者终于明白过来”。

马华总秘书张盛闻也称这是“人民的胜利”,并感谢政府“顶不住批评而U转”。马华署理总会长马汉顺更回顾历史,称华裔学生能进入预科班是马华在2002年争取而来的成果,批评行动党“选择性失忆”,忽视了当初马华为争取非土著10%固打所做的努力。

马汉顺在脸书上说:“我们没有喧哗,但我们一直在场。华裔能进预科班,是马华领袖争取的结果。我们一直把教育摆在第一位,但从来没有因此邀功请赏。”

火箭讥马华“急着邀功”

怡保东区国会议员李存孝讥讽,过去马华长期在朝,却从未推动所有10A学生公平进入预科班,如今制度终于“拨乱反正”,马华却第一个跳出来邀功。

他质问马华领导层:“自从你们2005年设立大学预科班制度以来,有哪一年真正做到让所有10A(A+、A、A-)的学生公平进入预科班?”他批评马华当年顶得住不公平,却如今装模作样说是自己的胜利,“真正顶不住的,是不公和积弊,是你们过去数十年的装聋作哑。”

李存孝直言,这是“人民的胜利”,不是“U转”,而是“正转”,是政府顶住压力后纠正教育政策回到正确轨道的胜利。

行动党宣传秘书杨美盈也强调,这项政策是行动党部长去年在内阁提出并获采纳的建议,她说:“此举证明,行动党在政府中积极推动改革,成功落实了马华部长几十年来始终未能实现的政策。”

她表示,真正的目标不是互相比功劳,而是推动一个更公平、透明的教育体系,让所有努力求学的马来西亚孩子都有良好升学机会。

到底谁在“蹭”?

媒体评论人王展造在东方日报专栏的〈10A必入预科班,于马华何干?〉文中讽刺道,马华在执政时期从未推动过这种“全10A必保送”的政策,如今却迫不及待“忙蹭光”。

“昔日对华裔学子权益充耳不闻,今日眼见改革落地便急着邀功邀名,真是‘一甲子冷眼旁观,改革事成忙蹭光’。”

另一位评论人、律师周本兴则在东方日报专栏〈谢谢谁?谢谢马华当年的沉默吗?〉一文中开炮:“谁让固打制成为制度?是你们坐在内阁时拍桌定下来的,是你们一句话不敢吭的‘默契’政治。”

他批评马华所谓的“逆流而上”其实是“顺水推舟”,指出真正逼政府改弦易辙的力量来自家长、老师、学生、网民持续的抗议与监督,不是政客良心发现的结果。

周本兴更直言,马华若真想被感谢,不是要发表文艺感人的“我们没有喧哗”的声明,而是要勇敢说出:“对不起,我们当年沉默。”

不过,也有温和观点提醒双方别过度政治化这场民意促成的胜利。

时事评论人郑钦亮在星洲日报撰文指出,“A-不是A”的问题获得政府拨正,是皆大欢喜的结果,10A优秀生保住了升学机会,国家也避免了人才流失。然而,他批评行动党部分支持者在网络上嘲讽马华“邀功”,显得“小家子气”。

他说,这件事本质上是首相安华去年说得清楚:“A就是A”,教育部却一度曲解引发风波,经过民间批评和马华持续施压,内阁最终拍板还原。他认为,魏家祥所谓“终于明白过来”的发言并没有太大问题,但行动党人可能觉得被讽刺才引爆口水战。

无论马华或行动党谁想“邀功”,这次政策回转的真正推动力,公认是家长、学生、教育工作者和公众不懈的抗争和监督。最终让政策回到公平、公正的轨道,正是民意压力促使政府聆听与改正的结果。

版权声明  本文乃编辑综合译写之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亿佩

自由撰稿人。 从跑政治时事记者到旅游杂志编辑,喜欢接触不同的新事物,但仍热衷观察时事,也热衷于接触不同文化。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