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大士爷、跑街区、做桌——槟城人独特的中元文化

支持 Supported by  
一年一度的中元庆典, 槟城人又开始忙起来了。七月走在槟城街头,随处可见的祭台、供桌、香烛或戏班、歌台等等和中元节相关的活动。从大山脚到槟岛,农历七月的中元庆典不仅仅只是关乎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还和教育、文化、历史有关。

山脚下庆典 凝聚社会的枢纽

一到中元节,大山脚伯公埕总是人山人海。

大山脚埠众盂兰胜会中元庆典已经有将近140年的历史,从一个月前的大士爷金身制作到组装、开光和长达15天的祭拜,一直到农历七月十七晚上大士爷焚化回銮的过程,都是槟城人,甚至是全国盂兰胜会的焦点。

如果仔细看大士爷,可以发现头上有个观音像。制作大士爷金身的黄靖宸师傅指出,其实大士爷本来是观世音的化身,看起来比较凶,观世音的在头上起到一个镇压的效果,希望大士爷能够收敛一点。

每到中元节,槟城人都喜欢来到大山脚亲眼目睹大士爷金身。金身的高度一年比一年高,如今已有28尺6寸。(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三集截图

大士爷又名面燃大士、普度公或普度爷,而头像的观音则是本想,源自于《法华经》慈悲观音千百亿化身的说法:观音为了普度众生而化身为鬼王,维持人间秩序,教化恶鬼。

大士爷分文武,身穿盔甲的大士爷为为武;身着龙袍的则为文。自1964年起,大士爷金身每年都会增高,意为步步高升的好意头,至今已有28尺6寸的高度。

大山脚之友主席颜松华表示,在中元庆典之间,大山脚的各社团都会在指定时间内来到大伯公埕祭拜,他们都有着共同的心愿:将这个活动办好——无形之中产生了社团和社会的凝聚力。

农历七月十七,大士爷回銮之日,将大士爷金身燃烧至一切尘埃落定,相信在每个大山脚人心中定会不约而同的说:“明年,我们再约”。

鼎炉路边摆,酒席沿街设 ——槟城办桌文化

一般进入农历七月,华人基本不办喜事。虽然婚嫁多避开中元节,但这一段时间,槟城街头的中元宴会“办桌”文化却热络的很。在槟城,办桌更常被称为”做桌(zo tok)”,而宴会客人来到这里享食物则叫做“吃桌(Jiak Tok)”。

(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三集截图)

从开始负责洗碗、砧板到如今负责煮食的总铺师郑成川负责做桌已有40年的时光,从早上十点开始备菜,直到晚上七点半宴会开席,忙忙碌碌又到了半夜。

见面三分熟,吃饭七分熟。古早时遇上大日子,全村人会一起出动办桌宴,屋前屋后或者马路旁,凑来桌子摆宴会,请来总铺出好菜。活动筹委会主席赵德宣分享,办桌文化就是要热闹。这样的场合,大家品尝的并不只是美食,更是一份浓烈的人情味。

全世界唯一的中元联合会 

在槟城,延续超过百年习俗的中元普度不仅热闹,还承担着慈善与教育的使命。主持人叶剑峰随着中元联合会主席拿督洪杰生的脚步,体验了一天中元跑街区的生活。

从上个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槟城各街区庆赞中元节,举办盂兰胜会的活动越来越多,仪式也开始变得隆重起来,到了70年代,部分街区开始出现恶性竞争的现象。由于担心华人社会因此分裂,同时过分浪费资源而造成地方上的不便及污染,因此全世界仅有的中元联合会便在1973年成立,就在槟城。

为了避免铺张浪费和社群分裂,全世界唯一的中元联合就此成立,就在槟城。(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三集截图)

洪杰生分享:“当时华人下南洋,每三个月拜祖先,七月拜街边。当时每个街区各有各拜,(创会会长就想)倒不如大家团结起来,祭拜之余,也把多余的钱捐给学校。”

如今,槟城中元联合会的会员在槟岛有四百多个街区、两百多间庙宇,三、四年前走进威省,两百多个街区加入中元联合会,如今共有六百多个会员,同时为槟州华小和华社筹获超过五千多万令吉的建设基金。

悬挂在中元联合会办公室内的筹款记录,捐款数额高达五千多万令吉。(图片来源:《原乡柔情3:槟城纪》第三集截图)

在大山脚,中元庆典活动也协助着大山脚社区的教育。除了大山脚日新独中会在盛典期间鼓励学生来进行筹款活动,大山脚埠众盂兰胜会理事会主席拿督斯里彭荣钦表示筹办了组织将筹到的钱都捐给了学校,一年下来的拨款有几十万令吉。

中元庆典除了祭拜、还有团聚,其实也提供了展现民俗文化的平台、延续歌台及方言戏曲等表演文化的生命力。中元文化有孝道、有友爱、有敬重、有悲悯,中元普度超度的是逝去的人,帮助的其实是活着的人。

上一篇:依山傍水槟榔屿 不同籍贯的生存之道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2 / 5. 评分人数: 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阮敏瑞

mingchooi@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毕业于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