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旅人间七十,继程法师方寸之间,以无声之笔述有声之道。“微尘观•心”《心经》袖珍书法展呈现继程法师的70幅袖珍书法作品,9月6日于GMBB文创园区启幕。 全经260字,笔下纤豪沉静精微,一粒微尘之中亦可容纳三千世界;书法之外,独特柚木装帧亦是本次书法展值得留意的重点。访问网带你以继程法师与策展人曾德嘉、木头艺匠邱文皇视角,真实走进经文与书法之间的观照。
步入“微尘观•心”《心经》袖珍书法展,有精心陈设于桌台上的小幅书法作品,也有垂直展示在墙上的挂字。展览入口提供放大镜,访客聚精会神地从镜片后方观察细小文字;喧嚣闹市中,时间仿佛静止在此刻,大家从经文的字里行间找到平静。
“微尘观·心”《心经》袖珍书法展于GMBB文创园区登场,汇集继程法师1997年至2002年间手写的70幅《心经》作品,并于9月6日正式启幕。展览由云手文创基金主办,作为“70继程•如是从心”继程法师七秩寿辰系列活动之一,从8月28日展览至9月16日。

以微观见宏观:继程法师的心念与袖珍书法艺术
继程法师谦虚表示,艺术界有专业的毫芒书法、毫芒雕刻,自身作品并不在专业范畴内。之所以创作袖珍书法,仅是想凭着感觉,将自身能力发挥到极限。如此看来,书法展以“微尘观•心”为主题十分到位,因为写出尘埃般细小的文字,极其需要坚定的心念。
“每部袖珍书法作品写完之后,都有一种满足感,接下来就会想说:我能不能写得更小?如今看到的作品,实际都是经过1997至2002年间的多次训练。”

恰逢七十诞辰,他决定借此机缘,将珍藏的袖珍书法作品展出义卖。将《心经》购买回家摆在左右,时时映入眼帘,也就如同在尘世纷扰里点上一盏灯,心海因此澄明。
“70继程•如是从心”系列活动名称,出自孔子《论语•为政》篇中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强调遵循天地规律和伦理良知,实现心灵真正自由。继程法师对人生与现下年龄的体悟,同样体现自由之面貌:“古人是七十古来稀,现在的人是七十岁才真正开始(人生)。所以我想,这不是一场回顾展,而是‘向前展’。”

他希望本次袖珍书法展能够触动众人,好将更多资源集中起来,筹办更多有意义的文化和艺术活动;大家在各自的专业领域发挥,同时怀有美化生活、净化心灵的共识,凝聚这份心念去创造美好世界。
黄家和:继程法师不仅是太平人的骄傲,更是大马的骄傲
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在启幕仪式致辞中指出,他对继承法师作品的呈现、展出方式深感震撼,认为团队力量是促成这场蕴含思想与审美深度的展览,更进一步表示:“继程法师在佛教、文化与艺术界的付出,不仅是太平人的骄傲,更是马来西亚人的骄傲。”
继程法师亦与他分享每幅作品以二十至三十分钟完成,让他感叹:“写出如此细小的书法,不仅需要借助手臂的耐力,还需要心灵、思想上的过人毅力。”

云手文创基金负责人陈婵菁指出,继程法师早在两年前将一批书法交给她,当时她内心揣揣不安,不知如何展览袖珍书法。直至今年,集结一群艺文界友人发挥各自专长,以及继程法师本人的积极帮助,成功将70幅作品展出。她希望公众能借此机会接触如此的艺术形式、文化工作者,也希望他们藉由袖珍书法的力量,感受法师的精神。
GMBB董事拿督林成国助理兼GMBB高级经理陈向慧表示,自8月28日袖珍书法展开展以来,看到许多友族同胞、外国游客驻足欣赏书法,符合GMBB“海纳百川”的理念。GMBB向来秉持多元与包容初心,也希望达到“微若尘埃,阔若苍穹”的境界:“虽然我们在众多商场中微若尘埃,但我们坚持促成艺术创意的萌芽,形成内在价值阔若苍穹的空间。”


独特策展视角、老柚木外框装帧,赐予书法新生命
除了袖珍书法作品本身,本次展览的一大亮点在于装帧材质。装帧所用的老柚木取自大马早期木质路灯柱,历经多年风雨侵蚀,依旧保持坚韧与质感。
艺匠邱文皇把木头取回,精心存养多年;如今去掉外皮,木芯便成为一种全新的材料——如同继程法师的《心经》袖珍书法,历久弥新,内里的深厚底蕴终以静谧之姿留存。
如此独特的裱框主材,使人好奇策展与装帧设计思路。正好在展厅遇见策展人曾德嘉与木头艺匠邱文皇,便把握机会与二人在展厅外头坐下,开启一场访谈。

问及合作契机,曾德嘉表示自身与云手文创基金合作多年,本次也接下策展任务。而曾德嘉此前曾与邱文皇合作,两人也都是纯美术训练出身,艺术背景、想法相近,于是找来老友负责书法装帧。
他们笑言,筹备过程中并未设限思考,更多是凭着直觉去实践,同时感谢主办方给予的信任。继程法师对自身身份与心态的看待,也为策展与装帧留下了极大的自由空间。
“继程法师并不把自己定义为书法家,而是一个单纯喜欢写字的人。这种姿态很有意思,也让我们愿意投入策展。”曾德嘉分享道。

《心经》的核心理念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经文引导人们放下对物质空间的执念,转而探寻内在自我,进而抵达更广阔的心灵境界。呼应经文本身对空间的诠释,无论是展厅空间应用或装帧设计,两位创作者皆展现了对空间的独到思考。
装帧设计以瘦长与留白为主,不强调外框,而是将张力集中在书法本身。邱文皇指出:“我们刻意不让作品填满外框,留出空间,观看者的想象也因此更为开阔。如此,在字体大小的局限里,反而能展示无限。”
而曾德嘉则将展览空间当成一块空白画布,一切即兴诠释。“我需要在现场找感觉,然后直接做,才能理出展览陈设、动线的头绪。”

曾德嘉将策展过程形容为二次创作,亦指出《心经》的力量在于日常操练。对于《心经》经文与袖珍书法形式上的观照,邱文皇则提出极富深意的诠释:“一眼看得完,实则一眼看不完;看似一样,实则不一样;看似微观,实则宏观。”
“微尘观·心”不止是书艺的呈现,更是一场笔尖与心念之间的观照与对话。在细微中见宏大,于沉静中得体悟,在艺术与修行之间,感受“如是从心”的真实与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