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热 > 大马

伊党陷“中文奠基石”风波:从捍卫爪夷文到遭质疑双重标准

原本是一场再寻常不过的奠基仪式,却因现场遍布中文刻字,瞬间把伊斯兰党(PAS)推上“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的舆论风口。

风波迅速在网络发酵,迫使吉打州行政议员拿督哈因希尔曼紧急出面澄清。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长期以“捍卫马来文与爪夷文”为叙事核心的伊党,如今在自己执政的州属投资活动中出现中文标识,难免引来公众对其立场是否前后不一的质疑。

争议源自日前在吉打橡胶城举行的Prinx Tire Malaysia有限公司动土仪式。作为国际轮胎巨头蒲林成山集团的海外布局,Prinx Tire首阶段投资达12亿令吉,计划在102英亩的厂房生产PCR与TBR轮胎;整个项目预计在15年内累积投入26亿令吉,并为吉打带来逾1000个就业机会。

然而,本应是振兴投资的利好消息,却因奠基石上醒目的中文“奠基”两字而遭遇网民群嘲:

“伊党不是一直捍卫爪夷文吗?为什么石碑上没有爪夷文,反而是中文?”

随着争议持续发酵,州行政议员拿督哈因希尔曼急发文澄清,强调现场仍有马来文标示,而官方演讲使用马来文;吉打与马来西亚国旗均在现场展示。

他更重申,尊重投资者文化并不等同放弃国家身份。

他也反击政治对手恶意炒作,并指伊党与国盟并非守旧或排外,投资进入吉打正是对该州开放政策的肯定。

但这样的澄清并未平息质疑,反而让更多舆论聚焦于:为何一向强调捍卫马来文的伊党,如今却在自家仪式上无法坚持立场?

伊党被翻旧账

舆论会如此猛烈,并非偶然。过去几年,伊党及吉打州政府多次就“非马来文字眼”问题高调发声,包括:

今年1月,吉打州政府推动将爪夷文列为广告牌第二语文。掌管地方政府的行政议员曼苏指出,吉打州政府拟修法,强制广告牌使用爪夷文作为第二语文,并表示此举是让国人意识到这是马来土地。

即便面对中文媒体批评,他坚称此举有利于国家认同。

另外,伊党也曾质疑三语招牌是否应成为政策。伊党领袖阿末法德里在今年2月曾针对霹雳爱大华公共巴刹的三语招牌发文质问:“是否以后所有政府建筑都要三语?”

Tahniah KPKT atas kejayaan pembinaan Pasar Awam di Ayer Tawar. Cuma nak tanya satu soalan, adakah satu keperluan mendesak diletakkan tiga bahasa di dinding pasar itu? Adakah selepas ini menjadi polisi KPKT meletakkan tiga bahasa di binaan rasmi kerajaan? Mohon jawapan.

事件持续延烧后,来自希盟及国阵支持者的评论不断发酵,将矛头指向伊党“言行不一”及双重标准。

网民Ahmad Fansuri指出,过去伊党曾嘲讽其他州吸引中国投资是“卖国”、“被中国殖民”,如今却大赞吉打投资是“福气”、“就业机会”。

他更说,轮胎厂奠基石采用中文,却不见伊党领导人坚持使用爪夷文。若此事发生在彭亨,伊党早已猛烈攻击州政府“卖地给中国”。

他形容伊党的做法是典型的政治双重标准。

另一方面,希盟支持者 Syam Ghaz 则说,马来人并不反对投资,真正的问题是伊党过去不断煽动“反中文”、“反外资占领”等情绪,如今却自食其果。

人民真正愤怒的是吉打伊党在中文书写议题上的双重标准,早前大选期间吉打州务大臣拿督斯里沙努西所散播的种族情绪。

“因此人民讽刺、调侃,结果弄得沙努西、伊党议员与网军都慌忙回应。你们最终被自己制造的守旧叙事反噬,也才意识到过去的煽动行为是不应该的。”

在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与外资投资本不应成为争议焦点。然而,这场奠基仪式却像一面镜子,照见伊党长期叙事的自我矛盾,显露政党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调转变与政治计算。

版权声明  本文乃编辑综合译写之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0 / 5. 评分人数: 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亿佩

自由撰稿人。 从跑政治时事记者到旅游杂志编辑,喜欢接触不同的新事物,但仍热衷观察时事,也热衷于接触不同文化。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