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年关将近,除了到处洋溢新春气息,处处还有年货可买。但要说最能让人感受到年味的,其实是飘进你耳里,时时提醒你农历新年将要到来的贺岁歌曲。贺岁专辑,就像马来西亚华人独有的文化,就连中国、港澳或台湾等地的华人也自叹不如。 贺岁专辑在马来西亚的发展已近半个世纪之久,但随着时代改变,这个马来西亚华人的“传统特色”也受到时代冲击,专辑的产量、销量、贺岁歌手的数量,甚至是贺岁歌曲的曲风、质量等,都起了令人唏嘘的演变。
大马华人特别喜爱听新年歌,这句话说的不是每一个大马华人没有了新年歌就不过年的意思,而是每逢农历新年靠近时,大家都会默认是让新年歌上场替换悲伤流行歌曲、洗脑抖音歌的时候,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商场店铺,听到了新年歌不但没有抗拒的感觉,偶尔还会跟着律动摇摆,甚至跟着哼唱。
超过半个世纪以来,马来西亚在贺岁专辑推出方面一直在持续发展着,即使实体专辑在时代步入网络科技的年代看似萧条,却也还是年年有新的贺岁专辑面市。几十年来仍活跃参与贺岁专辑制作的资深媒体人依尔,对于这个大马独有的“文化特产”依然乐观,对未来文化的传承抱有希望。
依尔谈大马贺岁专辑发展
依尔不但是资深媒体工作者,也是大马娱乐记者协会现任主席。早在1980年代,他就开始业余作词、改词,特别偏重于贺岁歌曲的创作。走过三个年代创作贺岁歌词的他,至今已经有超过100首作品,并积极地参与着贺岁专辑的策划,志在推动大马这独有的贺岁歌曲文化,确保大马贺岁歌能继续流传民间,岁岁年年传承着。
从1960年代开始,依尔便对贺岁歌曲有了深入的了解,并且见证了马来西亚贺岁歌曲从1940年代走到今天2020年,其中的缘起和演变。
对他而言,若要追溯新春贺岁歌曲在马来西亚开启了另一番面貌的根源,那就必须把时光往回调去四、五十年代。
依尔说,早期大马华人所听的新年歌,都是来自1940、1950年代上海时期的电影歌曲,大多的剧情都是在讲述军人从战乱回乡,一家得以团聚时穿插在内的一些春节歌曲。
“他们就在春节这一天见面,大家很开心,所以为什么有〈迎春花〉、〈大地回春〉等歌曲。我们现在所讲的过年歌,就是他们那一代开始的那些春节歌曲。”
在那个电影春节插曲流入的时期之后的1960年代,新加坡和马来西亚的唱片公司开始签下一些歌手,比如张小英、黄晓君等,专门在新春来临之前灌录一些四、五十年代的春节歌曲。由于出版的黑胶贺岁唱片反应热烈,于是在1970年代的时候,掀起了唱片公司大量发行贺岁黑胶唱片的热潮。
“那时候的音乐都很简单,没有锣鼓什么的,那个时候的乐曲也不算很科技化,所以他们就简单一点,着重歌手的声音。然后这些歌曲又再一次在七十年代,经过本地的歌手、唱片公司的推广,在整个市场上真的是称霸……他们令这些早期的春节歌曲变成是马来西亚的’过年歌’了。”
“来到七十年代中、尾,本地的音乐人、唱片公司觉得不能一直让这些歌手重唱这些〈迎春花〉、〈大地回春〉,在听觉上也要有一些新的音乐、创作出来。在1970年代尾期,开始有本地的音乐人前辈,比如田鸣、李俊雄等等出来参与创作新年歌。”
1970年代起,有了大马出品的贺岁歌曲
属于马来西亚出品的贺岁歌曲,从1970年代末由大马的音乐人开始。而正是那个时候开始,马来西亚的贺岁歌曲走向了创作加灌录的方向,所谓的“大马贺岁专辑”正式面世,而且还比早起灌录时期的唱片来得更受欢迎。
随后来到了1980年代的卡带时期,贺岁专辑更是犹如雨后春笋,一个农历新年,市场上就有将近60至70张贺岁专辑在售卖,争抢市场。
“在八十年代这个时候,真的是贺岁歌的全盛时期,而这个全盛时期一直衍生到九十年代。八、九十年代时候马来西亚的贺岁歌很了不起,那时候整个市场马来西亚的贺岁歌手唱了,新加坡人也会接受……而且那时候马来西亚真的是唱过年的歌手多,创作又多。”
录影带的来临让贺岁专辑走向高峰
黑胶唱片以后,卡带流行了大约20年的时光,而贺岁专辑也跟着辉煌了两个年代。卡带之后,录音带开始盛行,虽然流行的时期比较短,但录音带是间接将贺岁专辑推向另一个高峰的媒介。
“那个时候,我们只是纯粹听,录影带它是有画面,就是那个时候很多间的唱片公司都完全着重是拍摄,把这些歌手唱新年歌的画面拍摄就当作是卡拉ok,用录影带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市场上也是卖得很好。”
录影带过后,就是光碟时期,也是间接将贺岁歌推向另一个巅峰的时代。
由于是讲求画面的年代,唱片公司于是开始采用“人多势众”策略,让旗下的群星,或者是一群小朋友来演唱贺岁歌曲。大约在1990年代的时候,从歌手的个人演唱开始,贺岁专辑渐渐朝向群星演唱形式,甚至出现了童星组合的一番可爱贺岁“攻势”。
“九十年代完全是脱离了那个传统的框框。他们的编曲已经可以说有很多的花火,他们采用一些空前的鼓声或者弦乐,配合南方群星大拜年、八大巨星让他们演唱,给那整首贺岁歌增添更多不同的元素。现在虽然八大巨星也停唱了。但几十年来,他们所唱过的贺岁歌依然传承到现在。”
“从那个时候开始到现在,贺岁歌趋势的火花从来没有停止过,一直越燃越厉害。”
然而近几年来,经济市场开始放缓,就连每一年都从新火爆一次的贺岁专辑也开始慢慢滑下坡。当然这也与网络的崛起有关,人们开始认为从电脑、网络上下载贺岁歌更方便,造成买实体专辑的人也在减少,最终导致出版贺岁专辑的数量不再像以往那么多。
“近这五年来所出版的全新贺岁专辑都不超过15张。而在这15张里面,有一些贺岁歌已经成为一个品牌。所谓的品牌,就是在往后的日子里,它不会消灭,或者说不会不见了。”
网络时代来临,贺岁歌不再是歌手的专利
从1990年代的辉煌,来到千禧年代的冲击转变,因为科技时代的来临,贺岁专辑不仅在实体销售上有了销量的变化,整体贺岁专辑上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演唱贺岁歌不再是歌手的专利,电台、电视台的媒体也在推出自家品牌的新年歌,甚至来到了今天的2020年,贺岁歌更是网红们、Youtuber们的全新业配管道。
这也表示,从前歌手们每逢新年就推出贺岁专辑的时代已经逐渐步入终结,单看2020年,从1990年代开始演唱贺岁歌至今的歌手,就只剩下王雪晶、阿妮、庄群施以及钟盛忠。
“唱片公司会觉得没有市场 ,也不敢放太多制作成本在里面,所以他们也停止了没有再做……现在只是做个人的品牌,他们投资歌手或者一些制作公司,以自己的方式去推出个人品牌,比如王雪晶,她就是以个人品牌来出版她的贺岁专辑。”
实体贺岁专辑的市场不如从前理想,那就转战网络。依尔说,如今也有很多歌手、红人在网络上发布贺岁歌,或是让自己的名气保温,或是真正想传承贺岁文化,反正不管什么原因,这些人都会在贺岁歌凑上一脚,推出一、两首自己的新年歌。
“好像黄明志,他本身就有唱过,甚至有两三个的歌手也这样,虽然没有出版贺岁专辑,但他们依然有唱一首。比如说李佩玲也有出,但有三两个就推出了放在网络上。这就是往后贺岁歌的一个新现象。”
马来西亚作为华人世界中贺岁专辑的领头国家,在过去的辉煌时期当然不只造就了贺岁歌曲文化的部分,其实在录音带的那个时期,正因为要丰富画面,贺岁专辑的制作更无形之中带动了到中国旅游的风潮。
“比如南方群星、八大举行这些品牌的贺岁专辑,他们都是在中国一些比较漂亮的旅游景点取景。那个本意是要为我们本土的贺岁歌注入新的花火,在创作新年歌方面,也有另外一个层次的提升。”
“那时候会针对景色量身打造一首歌,就像〈九寨沟的春天〉,这首词是我改的,也是制作团队特地到那里去拍摄的。之前马来西亚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有一个九寨沟,贺岁歌出来之后,整个旅游景点就被带出来了,每一年年尾,很多旅行团会去九寨沟,这就是贺岁歌曲间接对旅游业带动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位资深的贺岁歌曲作词人,依尔觉得有“年味”的过年歌可以分成很多种,有大气之感的,有温馨派的,还有摇滚的,现在更有电台、电视台路线的,但无论传统的还是新派的贺岁歌,只要能引起共鸣的,就是好新年歌。
“好像〈迎春花〉,早期它就是只要有一个感觉,听这首歌可以感染到我们,它共鸣程度很高,传统的贺岁歌还是有人会听,因为他们觉得气氛很足够。有时候不同的口味,有不同的人去欣赏。”
“以前的贺岁歌制作很单纯,到后来就是乐器的变化,然后音乐人本身,比如说词曲人的想法跟制作人的要求,都可以把整首贺岁歌包装得不同。”
从巅峰到低潮,从实体到网络,依尔娓娓道出马来西亚贺岁专辑的发展。访问依尔,就如同上了一堂贺岁歌的历史课,意义非凡。也对大马唱片业的凋零,不胜唏嘘。
【贺岁歌特写】:曾嫌弃自己是个“贺岁歌手” 王雪晶自嘲被时代耽误
【贺岁歌特写】:从演唱到传承,大马贺岁歌她唱得最久!—— 唱了27年贺岁歌的阿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