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返校》扭曲人性的集权统治——所有的心魔皆来自良心的拷问

台湾去年最卖座的华语电影终于亮相本地院线,恐怖包装的背后还有什么?洋人版的日本鬼故事又再重启,还有没有这个需求?海底怪物来袭,是灾难片还是动作片?本地关心爱滋病患的纪录片重现,你有没有注意到?

《返校》

看完之后我最佩服的是原版电玩的内容设计团队,几乎提供了所有的情节。而电影也难得高度还原所有设定,并且把故事脉络梳理清楚,没有沦为一味靠吓的恐怖片

如果对台湾戒严时期有认知的话,会对片中那些压抑自由的描写感受更深刻。两个在恶梦中不断轮回的学生以负罪者的身份出现。那些不愿意想起的画面通过拼凑的方式重组真相,所有的心魔皆来自良心的拷问,过程拍得比画面还惊悚。

集权下的统治如何扭曲人性,在女主角纯洁的脸庞上找到骇人的答案。美术设计衬托了闯关式的校园炼狱,一气呵成地完成真相的发掘,最后意有所指地突出得来不易的自由。

《Underwater》

几乎看到一半才确定是怪兽片,之前煞有其事的惊悚格局顿时瓦解,看动作场面的心理才建立起来。

海底深处的资源开采挖出大头佛,灾难片的模式启动得不够干脆,让海底逃生的过程失去分寸,只见恐慌凌乱一片,角色之间缺乏张力。神龙摆尾不见首的画面不但没有增加悬疑,反而降低了一些攻击场面的说服力

六名组员在海底行走的画面实际上可以拍得很有创意,但电影的运镜和剪辑都捉不到重心,打击了观众的期待。故事其实很老套,该牺牲的该受伤的都没有意外惊喜。水底拍摄看不到突破,Kristen Stewart穿着内衣跑来跑去也挽救不了一部内容苍白的动作片。

《At Rainbow’s End 2》

导演李世特Mark Lee再度对准爱滋病患被社会忽略的困境,从前作集中在个人经历转移至一间少年收容所的集体描绘。

电影一方面有真实人物的访问,但另外又找演员饰演他们来呈现个案。这样的手法一开始会有一些混淆,一旦明白那是示意演出后,也就觉得无伤大雅。虽然导演有心呈现社会的偏见,但手法还是免不了粗糙,你要有足够的同理心才能包容这部作品。不过我蛮欣赏用布偶带出家暴的安排。

我是被真实人物的处境打动,那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成为病患也不是他们自己的错,上一代的错误竟然由下一代承担。还有创办收容所的那对父女,让我们看见本地的人道关怀来自怎样的环境

《The Grudge》

还是同样的鬼屋怨灵杀人事件,不过新的咒怨从日本被带回美国传播而已。整个故事涉及四个家庭,始作俑者、查案的女警、鬼屋的地产经纪、后来的住户。

电影采用非线性的穿插叙述,通过女警的调查过程重现,但每一次都只有零碎的闪回片段,造成观众的理解障碍。电影铺叙气氛的前戏很拖,到了惊吓场面出现时又一闪而过,根本没有恐怖的感觉,连那两母女鬼魂的出现都随意得很。

一部翻拍片十多年后被重启,原本的惊吓元素已经所剩无几。白色脸孔的小孩不再,海报上的头发画面并没有出现在电影里,想找一个深刻的场面都难。荷里活的剧本荒越来越严重。

你最想看以上哪部电影呢?
×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周事》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