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这年头,还有人在读纸本杂志吗?——专访李取中

近几年来,许多抵挡不住网路时代洪流冲击的纸本杂志宣布停刊,在马来西亚方面,就有《商海》(2014年)、《少年》(2015年)、《清流》(2015年)、《NewIcon》(2015年)以及时尚杂志《iFeel》(2018年)等等,当中不乏历史悠久且有知名度的杂志品牌,都随之黯然消逝。 更多的实体杂志,为了迎合数位时代需求,纷纷弃战纸本市场转战网路市场,冀望能杀出一条新血路。 目前看似陷入寒冬的纸媒,究竟,这年头,还有人在读杂志和纸媒吗? 这问题抛给“逆流而上”的台湾《大志》(Big Issue)杂志创办人兼总编辑李取中去回答,又是别有一番滋味。

李取中在正值网络起飞的年代(2009年)毅然离开盛夏的网路,转向“入秋”的纸媒,在这全新领域里,创办以社会企业为模式的《大志杂志》,与许多正想转入网路的人背道而驰。

当时的李取中已经是累积10年网路经验的著名网路人,所创建的“乐多新文创”还获得2009年的网路金手指年度大奖。

这次适逢李取中配合大志杂志百期回顾展首次来马,《访问》特地与李取中进行访谈,在李取中温和敦厚的言谈中,聆听纸张或实体杂志故事与精神。

(编按:《大志》杂志是由台湾媒体大智文创在取得英国The Big Issue授权后所发行的中文街头报,以社会议题、时事与艺文内容为主。复制英国社会企业模式经营,透过特别的贩售通路,提供露宿者一个自食其力的就业机会,于2010年4月1日发行创刊。)

李取中认为,每个媒介都有其存在的“独特”价值和“特性”角色,而他看到纸媒和实体杂志的“独特”价值性,虽会受影响但不至于完全消失。

“新媒介出现一定会让现有媒介使用者会有其他阅读资讯来源管道的可能性,所以它的注意力会慢慢地被瓜分。”

李取中在正值网络起飞的年代(2009年)毅然离开盛夏的网路,转向“入秋”的纸媒,在这全新领域里,创办以社会企业为模式的《大志杂志》。

就如当初电视机崛起,许多报业人士会担心报纸角色会否被前者取代,而如今现有年轻世代,从小就习惯看网路媒介,他觉得这是个必然现象。

数位媒介“特性”在于互动、快速及即时传递信息;纸本媒介的“特性”就是擅长深度信息传递。

“如果你要通过媒介传达比较深度的沟通,或是对于某些议题的认可、或是某些特定价值主张的完整性,我觉得通过数位媒介比较难达到这个点。”

他总认为,纸媒有其“重量”,所承载的资讯内容较完整,亦易承接下去。

同样的内容,若放在数位媒介,它随时会被一些资讯内容所干扰,其阅读方式是较片段化,读者也较难集中精神,因而影响到其信息沟通。

“这对我来说,传统纸媒不管是杂志还是报纸,这一部分的特性是比较难被取代。”

“倘若纸媒只是纯粹性地扮演传递性的角色,那它就会被数位媒介所取代。”

要办一本杂志,最主要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

李取中认为,人基本上活在体制里,我们有时甚难察觉其实我们的思维模式,极有可能是承接整个体制所灌输给我们的价值观。

“我们需回到比较单纯从人类的视角去看东西,而不是从传统价值或体制面思考去看东西,透过不同资讯管道,累积你对这些思维的看法。”

或许跳脱世俗的体制,从不同面向去思考,脱离人类体制,倾向自然的面向。

就如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或世界当中,你会察觉及感受到自己存在的渺小和压力,为生存而活着的自然心态和状态。

他以爬山为例,爬山是具有危险性,爬山者会受到大自然、天气及身体状况所影响,因而挑战到其生存,而人特别在此时特能够意识到这问题。

“自然的好与不好都是自然,它也不会因为你抱持怎么样的价值观会特别怎样⋯⋯”

李取中与马来西亚读者分享他创办的《大志》杂志如何运作,这份杂志是以社会企业为模式的存在,提供给无家可归者和短期安置的人们,让他们有机会透过销售杂志给一般公众来获取合法的收入。

李取中进一步分析说,我们总觉得人活在社会里,是为了工作、赚钱、养活自己,但是人生其实不只有这样的面向;倘若今天这些都没了,体制消失了,我们还有可能活在这个世界上吗?

“因为有太多的你、太多的我,其实是透过别人的价值跟肯定去结构起来的。”

当这些东西都没有的时候,到底最后剩下什么?

李取中创办的《大志》以社会企业为模式的存在,提供给无家可归者和短期安置的人们,让他们有机会透过销售杂志给一般公众来获取合法的收入。

然而,李取中也坦言,办《大志》都会面对资金限制和出版印刷等挑战。这非营利性质的杂志,究竟要如何在维持大志生存之道之余,还能维系街友生计呢?

“只有把大志办得好,才能维系到街友的工作收入。”

李取中表示,大志和街友或弱势群体本来就是在一起,这是同一个课题,惟有大志好,街友才会好。

努力探究思考,通过怎样的内容方式吸引读者,同时让读者有所斩获及启发,是他努力要达到的方向。

“如果我可以达到这一步,或许那就可以完成社会性的部分。”

对于面对这些挑战关卡,李取中会觉得疲累吗?

提到这问题,已经被一天密集行程轰炸而略显疲惫神态的他发声一笑,略为思量后继续以他习惯的右视角回说:“心累还好,做这种事情就是这样,工作也会累啊,但是就是要想办法去调试。”

只要选择做他觉得有能力做及可能完成的东西,保持一定的兴趣跟好奇心,才可以持续做下去。

日前,对李而言,较大的挑战在《周刊编集》,《大志杂志》相对已稳定、自主运作。

李取中创办的《周刊编集》实体刊物于2017年6 月21日首期发行,初期每月出刊,未来将于每双周发行,并将制作数位内容供读者透过网络阅读。

“《周刊编集》因为我们对它的气度比较大,我希望它扮演的角色更广,所以资源的需求会比较大。”

在资金面和资源面是《周刊编集》必须要去努力的部分,以取得它的维系度、长久发展的功能,同时必须要持续透过定位推广及累积读者群。

狄更斯在《双城记》有句名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年代,也是愚蠢的年代。”

《大志》杂志把读者群设定在愚人世代(20~35岁),这世代恰巧就是脱离传统媒体,网路拥护者的世代。

然而,李取中却不相信有“没有读者群”这问题。

“年轻时代还是会有阅读的需求,只是在目前选择这么多的情况下,怎样把他注意力和阅读习性再拉回到纸媒。”

李取中个性和思维多少影响他办大志的走向,他曾在2012年的”TEDx台北”说过,不管是独立的思考能力,或是人类核心价值的主张,都必须在虚拟世界被呈现出来,这是媒体在现今社会必须扮演的角色。

“你做东西就是找到你自己有感兴趣,感觉比较没尝试过的东西”

如果你觉得某些东西应该不错,可以尝试,那就去试看看,不用考虑太多。

“人生有很多选择,就选择你感兴趣,觉得可以完成的事情去做。”

很多人都说,办杂志容易搞垮一个人,李取中却乐意接下战书。

“其实这样才有趣,当大家都已经放弃,只要你稍微不一样,你就可以在这市场里有个明确的市场定位。”

“越混乱的市场,大家越不看好的市场,大家越不愿意投入到市场,其反弹和转性越高;如果大家普遍看好,大家全都去做,那就没趣了。”

杂志要如何生存和定位呢?

李取中认为,这视乎内容方向的取舍,“任何只是单纯资讯的提供,它很快就会被数位取代。”

内容农场其实就是传递一些有趣、符合人类一些基本欲望和需求的内容,如可爱、有趣、温馨、悲伤及性欲等,这些都是人的本性。

“只要有这些内容出来,一定自然会有人去点阅,其实不需要去挑战,它是会被取代的。”

他认为,若做杂志的目的是希望单纯传递上述资讯,那只需通过网路就好。

相对实体杂志需传递或完成某些特定想法和内容的同时,勾起阅读者的兴趣,这挑战比较大。

“如果杂志是单靠广告形式,可能会很在意流量,在意读者喜好的问题,就会倾向于有趣趋向的资讯传递。”

“你所采取三维结构会决定你想要呈现的内容;它没有好坏,人会有各种不一样的需求,你想要扮演怎样的角色?”

而办杂志者以其视角出发,通过内容取舍、排版形式、照片或插画使用、视觉呈现的方式吸引读者的目光或兴趣。

至于做媒体或杂志者,要多去探索,时时保持一定的好奇心去观察人类的世界。

他强调,真正重要的价值和理念其实是隐藏在整本杂志精神的“最后面”,日久或许你会知晓它抱持的世界观是什么。

一般看不到的东西,都隐藏在内容里面,这是值得令人回味的话。

杂志要继续走下去,并非要脱俗,而是入世。

站在洪流的我们,究竟想要随波逐流,还是在洪流的激荡下,河流依然能够细水长流⋯⋯

图片提供:云摄影 Accupai 与 缦阅思维Mano Thinking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2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郭美裙

用一颗最真诚的心,谱写每一个故事。或许你会找到那拨动心弦的共鸣,浪停了,海还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