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不文明的家庭暴力,为什么还没从世上消失?

当理应给予温暖呵护的家,成了内心最恐惧的梦魇,往往被视为不可外扬的家丑,耻于求助,只能忍气吞声熬过每次拳脚,期望下次的到来再迟些。尤其在疫情笼罩的漫长期间,每户紧闭的家门后头,或许暴力正在发生,或许有人正无助流泪。只要家暴一日未停止,我们就该再唤醒大众关注,直至被暴力的人凑足勇气抵抗,暴虐的拳头言语不再施向任何人。《访问》通过采访从事妇幼援助社工行业逾二十年的王妤娴硕士,盼能替被家暴者发声,他们到底在经历什么?如果被家暴了,该怎么办?

“我在这个领域工作20多年,只接过一个电话是第一次被家暴,就打电话过来求助的。” 王妤娴如此说道。

其余的无数通电话,有的忍耐了一年半载,有的忍耐几年、十几年、几十年,终于忍无可忍,自我救赎。

王妤娴曾加入妇女援助组织(Women’s Aid Organisation, WAO)长达11年,期间处理多宗家暴案件,如今是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理事兼督导组组长。

“对很多人来说,要他们承认被家暴,是很羞耻的事情。”她说,“他们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才会被家暴。”

她以癌症比喻,“拨电辅导热线的,可能是癌症初期的,拨电到妇女援助中心的,可能已经到癌症第三期了。”

报警,则需要更大的决心,通常已经到了无法挽回的恶劣处境。

据马来西亚皇家警察(PDRM)数据,在2018年,警方共接获5421宗投报,可这并不是马来西亚家暴数据的全貌,还有许多遭受着暴力的人,被困在恐惧中无法踏出第一步。

从2010年至2018年,愿意出面报案者呈上升趋势,意味着大众对家暴意识的提升。(图片来源:妇女援助组织官网)

家暴从未停止,令人稍微庆幸的是,据同上数据,从2010年至2018年,愿意出面报案者呈上升趋势,意味着大众对家暴意识的提升。

“第一,大家比较可以接受如果被家暴是需要报警的,第二是警方或医疗体系在对待当事人的态度比早期好很多。”

王妤娴从1998年起成为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义工,曾于2005年加入妇女援助中心(Women’s Aid Organisation, WAO),且曾担任社工部主任,如今是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理事兼督导组组长。(图片来源: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

王妤娴说,家暴在早期被定义成家务事,因此被家暴者前往投报时,案件受理程度不高。

但,即使出面指证施暴者,大部分受害者所希望的,只是家暴行为被停止,让他们能恢复正常生活。

“他们大部分不会太想施暴者被逮捕或被控告。因为他们会觉得,‘这是我的配偶,是我孩子的父亲’,如果万一施暴者被送上法庭定罪,家庭将被撕裂,孩子的生活也会被影响。”

因此,当他们听到警方要逮捕施暴者,便会退缩打消报警念头,结果不了了之。

多年家暴,只被判罚款700令吉?

在马来西亚,《1994年家庭暴力法令》与《刑事法典》同读,意味着施暴者将在刑事法典条文下被提控,主要援引第323条文(蓄意伤人)、324条文(持武器伤人)、325条文(严重致伤他人)、326条文(危险武器致伤他人)、334条文(激怒伤人)。

但,上述条文的刑法仅视乎一起事件造成的情况有多严重,并没有追溯过往,无法体现家暴的严重程度。“比如你今天被打,报案的是今天被打的案件,刑事法典制裁的是今天被打至受伤的案件。”

而家暴一般上是在被伤害很多次后,才鼓起勇气决心报案。“当事人当下有勇气报警时,这一次的行为并没有对他造成很大的伤害,但是之前曾经伤至住院或骨折,之前也未必有验伤报告,那么该怎么办?”

家暴的刑法仅视乎一起事件造成的情况有多严重,并没有追溯过往,无法体现家暴的严重程度。(图片来源:Pixabay)

她举例,“曾经有一个案件,施暴者是一家电讯公司的高层,家暴行为持续了很多年,上庭后,他承认家暴,结果最后是700令吉罚款而已。”

因此,部分曾经走完家暴法律程序的受害者,未必觉得施暴者付出了应有的代价。

她建议,当事人可通过“受害人影响陈述”(Victim Impact Statement),在庭上陈述此前一系列暴力行为对当事人造成的影响。“我们发现陈述与否是有差别的,但不是所有当事人都知道,其实他们有权利向检控官要求在庭上作出这份陈述。”

家暴像温水煮青蛙    陷入死循环后无力挣脱

“家暴是持续性的暴力与虐待行为,施暴者会用不同的手段行使暴力,为了达到他们可以完全控制配偶或家庭成员的目的。”

在王妤娴看来,家暴是一种手段,无论是肢体、情绪、社交、财务、性,都可能变成施暴者控制对方的暴力手段。

“其实,家暴最大的影响,是让长期受到暴力对待的一方心生恐惧。”她比喻,“如果用数学方程式,权力+控制=恐惧,它会造成很多恐惧和无助感。”

权力与控制,让被家暴者无比恐惧,成了他们难以挣脱的枷锁。(图片来源:Pixabay)

家暴事件无分男女,一般上,施暴者在家庭与配偶关系中比较强势,且是掌握话语权的一方,弱势一方则将承受暴力。

家暴初期,施暴者已显露蛛丝马迹,包括开始控制对方的经济状况,以家务与孩子为由,不让对方出外工作 。

“当他阻断你的经济来源,他就清楚知道,如果发生什么事情,你很难离开的。因为很多被家暴者在考虑要脱离家暴时,他们第一会想到的是,自己有没有能力养活自己和孩子。”

又或是阻止对方与亲友接触,“你的世界会变得只剩下配偶,万一之后发生什么事情,已经没人可以求助了,因为已经切断所有人的联络了。”

施暴者将设法阻断经济来源,让受害者丧失独立生活的能力,切断他们离开的后路。(图片来源:Pixabay)

因此,家暴是循序渐进,且有系统的暴力行为。这就像是温水煮青蛙,等到伤痕累累,情况恶化至无可挽回时,才惊觉自己已无力挣脱。

家暴是如何发生的?

“施暴者不是一年365天24小时都在施暴的,初期会是冲突建立的阶段,这期间会有很多冲突,之后会发生激发暴力的事件,不管是语言或是肢体上。”

王妤娴解释,“在家暴事件刚开始,当施暴者发现自己将配偶打伤了,其实他们会吓到的,尤其当这还没变成习惯的时候,并且会觉得自己做错事情了,那么会开始弥补行为,比如道歉。”

若是受害者愿意原谅施暴者,双方关系将进入蜜月期,在这阶段看似和好如初,实则根源问题并未处理妥当,暴力行为将再度发生,陷入死循环。

“在家暴循环中,你会越来越没有力量,越来越无助,越来越觉得自己很难从这个循环逃脱出来,因为已经在循环太久了。”

而且,施暴者会将藉口推卸给受害者,让受害者认为是他们犯了错,才会被无情“惩罚”。

另外,外界误以为,若是没有遭受肢体暴力,情况并不严重,实则相反。

王妤娴解析,家暴行为并不一定造成身体上的伤害,但所有家暴必定伴随着情绪或心理上的伤痛。“当被打后,其实伤口会淡化,但是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是会伴随一生的。”

心受到的伤害,将伴随一生,难以磨灭。(图片来源:Pixabay)

她曾处理一宗案例,在与受害者谈了三年后,对方才愿意出面控告施暴者。“为什么会需要这三年?其实当中的肢体暴力情况不严重,可能一年一次,可是她是每天都被骂。”

这名受害者觉得,是因为施暴者的工作压力大,才如此对待她,“她会觉得夫妻吵架是很平常的,因此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顾虑。”

她说,“有时他们(受害者)会困惑,到底这个人是魔鬼,还是因为工作压力大,导致情绪上的爆发。如果是因为工作压力,他们会认为自己应该体谅,也不想家庭撕裂。”

家暴对孩子影响深    8岁童企图毒死家暴父

在家庭暴力中,孩子是最无辜无助的,每次暴力的发生,必定在他们的心划下一道道淌血的伤口。

王妤娴举出曾在妇女援助组织处理的个案,“这对母子已经在庇护所了,已经远离暴力,是很安全的。母亲在一般时间都很自信,也会与别人聊天,但只要时钟一到傍晚6时,他们便不讲话了,脸色苍白,很安静地坐着,有时还会出现颤抖状态。”

这是因为,这个家庭中的父亲在这时段下班回家,意味着暴力即将到来。“这变成了他们的机制,一到时间,就会觉得危险要来了。”

在家庭暴力中,孩子是最无辜无助的,每次暴力的发生,必定在他们的心划下一道道淌血的伤口。(图片来源:Pixabay)

也有的受害者,最终还是决定回家,助人者无权干涉,只能尊重他们的决定。“我们能做的是,让他知道随时能再回来,和暴力再发生时,要如何自保。”

她曾处理的其中一起案件便是如此,母亲决定带着这名8岁的孩子返家,“她的孩子就说要与我谈,我也很关心他们回去的状态,因为孩子明显是对回去这个决定很生气的。”

“他告诉我,其实他在厨房里藏了一罐老鼠药。他说其实想过很多次,想把老鼠药放在父亲的饭里面,毒死他的父亲。”

又另一起案件,双亲已上庭办理离婚手续,家暴是其中一项离婚理由。“父亲不只是对妈妈家暴,也对孩子家暴。”

他们的孩子以证人身份出庭,当王妤娴与孩子谈话时,发现孩子在笔记上将父亲名字以“狗”字眼取代。

无论明显与否,家暴必定影响孩子对世界与事情的看法。(图片来源:Pixabay)

“有些影响并不是很明显可以看出的,比如说这名孩子是一位非常优秀的孩子,妈妈也觉得这件事情对这孩子影响不大,但有时会在这种很难觉察的细微事情,发现这件事如何影响孩子对世界和事情的看法。”

社会常劝说,为了家庭圆满,当事人必须忍耐,为了孩子幸福,当事人不该离婚。她反问, “主流的民意都觉得离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这没有错,但是家暴对孩子就没有影响吗?”

你的伴侣是否有家暴倾向?

王妤娴说,大部分施暴者在大众眼中是好好先生、好好女士,即使跟外人说,也未必获得信任。而社会地位与经济能力越高的施暴者,他们的施暴手段亦会更“高明”,不让外人轻易察觉。

她便曾处理这样的案例,“当丈夫打她时,会拿她的头去敲墙壁,其他地方都不碰。”

家暴者将泄露出蛛丝马迹,或可通过以下迹象,略窥一二。(图片来源:Pixabay)

家暴无法从外表判断,在与对方相处的过程中,可通过以下问题,留心观察对方是否有家暴倾向,若答案皆“是”,或许这正是对方所泄露出的蛛丝马迹。

第一、当面临挫折压力时,对方如何处理情绪,会否大发雷霆或情绪过激?是否将过错都推卸到他人身上?或是与他人发生肢体冲突?

第二、对方如何看待与对待身边异性?会否以鄙视或猥琐言语极度贬低异性?

第三、交往时期,对方会否有强烈的控制行为,包括控制你的社交、衣着打扮等等?

第四、对方如何评论他的前任伴侣与该段关系?会否极度贬低他的前任伴侣与该段关系?

第五、对方是否时刻对你的行踪保持高度怀疑,或是必须时刻掌握你的行踪?

第六、对方是否对所有人都态度恶劣,只对你一个人好?

编按:无论你是任何身份,如果你正在遭受家暴,请相信,你可以停止这一切。你可拨电至家暴关怀热线15999(24小时)或Whatsapp至019-2615999,或拨电至妇女援助组织03-79563488(24小时)或Whatsapp至018-9888058。另外,也可联络马来西亚生命线协会03-42657995。

版权声明 本文内容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2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赖咏嘉

《访问》编辑兼记者,从纸本杂志、电视台漂流到网络媒体,爱看好文章,盼写好文章。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