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温罗大佑经典名曲,认识台湾流行音乐教父

第32届台湾金曲奖颁了特别贡献奖给罗大佑,我觉得是迟了一点。

出道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罗大佑,有台湾流行音乐教父之称,但对于年轻一代而言却是知之甚少。

我想,若不是因为罗大佑最近常与新时代音乐人cross over ,恐怕也没多少个90后或00后理解,为什么这个人会被尊称为台湾流行音乐教父。

罗大佑现年66岁(在小朋友眼中,当然已经是一个老人),1982年4月21日推出的第一张个人专辑——《之乎者也》,是台湾流行音乐百大之首,至今无人能及。算一算,这张专辑已经有39年历史,至今仍是台湾最具标志性的作品。

过去39年以来,台湾流行音乐经历了无数次的蜕变,不但百花齐放,而且百乌齐鸣;然而至今为止,仍没有一张专辑的创造性可以超越《之乎者也》。

事实上《之乎者也》并不是罗大佑最好的作品,论艺术成就,显然不比一年后推出的《未来的主人翁》出色,但若论开创性,《之乎者也》毫无疑问是台湾第一。这张经典作收录的10首歌,首首掷地有声,确立了台湾流行音乐日后的发展蓝图。

《之乎者也》里的第一首歌〈鹿港小镇〉,是台湾实体发行的第一首摇滚乐,在大部分人都只认为校园民谣才是王道的时代,罗大佑此举,在当年的台湾乐坛,带来了巨大的震憾。

而在当歌手之前,其实罗大佑早已涉猎音乐创作,其中一首〈恋曲1980早已因为张艾嘉演唱而广为人知;但张艾嘉演绎的版本,毕竟是民谣作品,罗大佑自己后来用R&B风格重新演绎这首歌,注入了新的生命。

可以这么说,〈恋曲1980〉是台湾最早期出现的R&B作品,到今天为止,这首只用了30分钟创作出来的情歌,仍然是台湾流行音乐含金量最高的情歌之一。

台湾人第一次听到的雷鬼音乐,也是由罗大佑开始,这张专辑里主打歌〈之乎者也〉便是。

第一首蓝调〈将进酒〉也是由罗大佑而来,连文学作品的“流行化”,也是由罗大佑开始,郑愁予与余光中这两位诗人的作品就是因为〈错误〉与〈乡愁四韵〉而更为普及化。值得一提的是,这两首歌带出的古典风摇滚,在台湾也是首开先河。

当然,罗大佑的叛逆形象,也在八十年代相对于现在较为保守的社会,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之乎者也〉开启了抗议歌曲的序曲,这张专辑的封面,罗大佑戴着墨镜,全身黑衣,大有仿效或向美国著名抗议歌手Bob Dylan致敬之意。

在他后来推出的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这种摆明向权威体制挑战的风格,更发挥得淋漓尽致。

罗大佑的《之乎者也》之所以是台湾经典第一,是因为他的音乐创作风格新颖,直接剪断了台湾流行音乐与民谣的脐带,把新的音乐风格引进台湾,初步奠定他日后成为音乐教父的基石。

但我想,真正让他成为音乐教父的因素,是其无出其右的填词能力。罗大佑填词的功力实属乐坛罕见;是他把台湾流行音乐的歌词创作,引向一个新的里程碑,〈之乎者也〉与〈鹿港小镇〉的出现,除了让人耳目一新,也进而启发台湾音乐人对歌词创作的要求更为严谨。

罗大佑的歌词,虽然仍沿袭传统上的押韵模式,但注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批判,就连情歌,出来的效果也与时代格局息息相关,绝不能单纯的只当做一首情歌来看待,除了不落俗套,立场也极为鲜明。

他第二张专辑《未来的主人翁》的出现,更深度化、也广度化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创作格局。

如果写歌词也有历史,那必须提到的是,台湾,乃至于中文歌词最出色的歌词——〈未来的主人翁〉与〈现象七十二变〉,都收在《未来的主人翁》这张专辑里,到了今天,恐怕还没有人敢自夸歌词写得比罗大佑好。

我们随便摘录,便可略知一二。比如〈现象七十二变〉:

眼看著高楼盖得越来越高,
我们的人情味却越来越薄。
朋友之间越来越有礼貌,
只因为大家见面越来越少。
苹果价钱卖得没以前高,
或许现在味道变得不好。
就像彩色的电视变得更佳花俏,
能辨别黑白的人越来越少……

还有的是〈未来的人主翁〉:

别以为我们的孩子们太小他们什么都不懂,
我听到无言的抗议在他们悄悄的睡梦中,
我们不要一个被科学游戏污染的天空,
我们不要被你们发明变成电脑儿童……

这两首歌词整整有30多年的历史,但今天读来,仍是那么的铿锵有力,言之有理,让人不得不折服于罗大佑的创作格局。

《未来的主人翁》延续了《之乎者也》的摇滚创作精神,但很明显的,那时的罗大佑,已经开始把创作重心放在通往经典的经营上。

他的创作内容,已然跳脱社会的批判与关注,而是继续推陈出新,不仅音乐风格求变,在歌词的创作上,也强烈转向更浓厚的政治批判,在第三张专辑《家》里的〈超级市民〉埋下伏笔之后,接下来便直奔批判味道更为浓烈的《爱人同志》了。

可以这么说,《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与《家》是罗大佑的“台湾三部曲”,他透过这三部曲宣泄新音乐时代的来临,野心已不留在宝岛,《爱人同志》(个人认为这是罗大佑最成熟的作品)把这种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无论是作曲、填词、编曲、概念各方面,都已臻颠峰,堪称台湾摇滚乐最成熟的一张作品。

八十年代末期与李寿全等人完成《明天会更好》之后,踏入九十年代初期,罗大佑与滚石唱片入驻香港,创办了名噪一时的“音乐工厂”,从此开启了罗大佑的“教父时代”,香港乐坛也因此掀起了轰动一时的“文化大革命”。

其实,罗大佑够不够资格称为流行音乐教父,也不是没有人质疑过的。

当年初出茅卢的黄舒骏,便声称自己的作品并不逊于罗大佑;也有论者认为,若要说贡献,李宗盛可也不低于罗大佑,后者虽然出的个人专辑不多,但制作的“天碟”,可一点都不比罗大佑少。

但笔者认为,李宗盛固然有其江湖地位,也不逊于罗大佑,但若论影响力,恐怕还有一点距离。

1985年之前,罗大佑完成了《之乎者也》(1982)、《未来的主人翁》(1983)与《家》(1984)台湾黑色三部曲,他以一人之力,把整个台湾的创作风气,从民歌的青春情爱带向了入世的家国情怀。

但更大的影响力,在他离开台湾,远赴美国潜沉两年之后推出的《爱人同志》(1988),这张气势磅礴的作品,无论是编曲、演译或概念,都是圆融成熟之作,这张专辑很好的为解严之后,动荡不安的台湾下了一个最好的注脚,也是个人认为,是他创作生涯中的颠峰之作。

《爱人同志》实实在在地奠定了罗大佑的教父地位,但真正让人见识到他厉害的地方,却是他到香港与滚石创立的“音乐工厂”。

如果没有罗大佑,香港人唯一摆得出来的主题曲,可能只有罗文的〈狮子山下〉,但罗大佑在香港插旗之后,带给了九七回归之前最重要的一张作品《皇后大道东》,也创造了一首到目前为止仍在传唱不辍的 〈东方之珠〉。

〈东方之珠〉的成功,说明了罗大佑洞察时代变化的能力, 也激发了香港更多的本土音乐创作,作词人林夕自此也因为〈皇后大道东〉,踏上了日后的词神之路。

可以这么说,九十年代香港四大天王张学友、刘德华、黎明与郭富城当道,只让香港乐坛变得更加热闹,但本质上,与谭咏麟张国荣等人吒咤风云的八十年代无异,是罗大佑与音乐工厂,让香港乐坛变得更有素质,掀起创作风潮,堪称香港乐坛的创作盛世。

今天回头看,罗大佑如何影响乐坛,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是台湾解严之前的黑色时期、台湾1987年解严后到中国六四事件的时期以及香港九七回归前后三个时期。

罗大佑在三个不同的时期,都恰如其分的勾勒出当代的脉膊,留下重要的记录,即便是回归台湾之后,他仍交出了《美丽岛》这张最能反映陈水扁上台(2000年)之后台湾社会现象的作品。

〈鹿港小镇〉、〈亚细亚的孤儿〉、〈穿过你的黑发的我的手〉、〈爱人同志〉、〈是否〉、〈光阴的故事〉、〈皇后大道东〉、〈青春舞曲〉、〈美丽岛〉⋯⋯无论是针砭时弊的摇滚乐、还是柔肠似水的抒情经典,一首首词曲俱佳的创作,让罗大佑成为华语流行音乐的领路人,成为毋庸置喙的教父,在“台湾流行音乐百佳专辑”的首份名单里,他是唯一有两张专辑入围前十的歌手。

罗大佑曾经说过,北京是他音乐之旅的终点,从台湾到香港,再从香港到北京,这算是他的另一个起点。近年来,他积极参与中国音乐活动,然而影响力已大不如昔,只能在一些选秀节目配合剧情演出,少有佳作出现了。自2004年的《美丽岛》后,已经13年没有发表过正式个人专辑的罗大佑,带着《家iii》回到台湾,看起来已没有过去那么架势。

然而,我觉得罗大佑虽已不能像当今的周杰伦或五月天那样,影响这个世代,但必须说的是:罗大佑看起来已被时代抛弃,但无论是音乐、文本与制作,他的实力,却一点都没有变弱。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4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文贵

boonkooi@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共同创办人兼内容总监。曾任首要媒体集团(Media Prima)旗下ntv7与八度空间华语新闻与时事总监、佳礼资讯网(Cari)总编辑、透视大马(The Malaysian Inside)中文版主任、马新社(Bernama)电视华语新闻顾问、亚州电视新闻顾问。

我有话说
2 条评论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