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吉隆坡华人路名地图》 记载60条路名由来

百年来,华人先辈参与吉隆坡开埠、国家建兴的贡献,获得官方认可,他们的名字因而被印刻在路牌上,作为路名,竖立在城中的街巷路道。然而,随着物换星移,有些华人路名悄悄被消失、被易名,其所承载的历史重量与文化意义,是否也会慢慢地从年轻世代的记忆中抹去?

由文史工作者蔡立豪耗时十余年制作的《吉隆坡华人路名地图》终于出版,并在2022年6月18日(星期六)下午2时于林连玉纪念馆三楼活动空间举行发布会,邀请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主席陈亚才亲临推介。

发布会由“马新:我们的故事”、林连玉纪念馆联办,协作单位为大阳光圆梦基金和元生基金会。

《吉隆坡华人路名地图》是蔡立豪本着探索华裔先辈事迹的初心,经过多年梳理对照及实地走访所绘制而成,收录了吉隆坡自开埠以来,先后由官方以华人姓名、学校、省乡、医院及商号等命名的60余条街道,包括现已被更名或移除的华人路名。

左起为林连玉基金行政主任梁莉思、大阳光圆梦基金公关经理叶爱丽、“马新:我们的故事”小编谢敏洁、文史工作者蔡立豪、林连玉基金文化资产保存委员会主席陈亚才、“桃李谢春风”工委会成员林淑佑及廖宗明。(摄影:李淑仪)

蔡立豪:华人路名是本土特色人文景观

来自麻坡的蔡立豪,早年服务于印刷业,兼任特约记者、摄影,现为报章专栏作家,致力于本土文史探索工作和民间文献研究,也参与编撰社团学校特刊及校史馆等专案策划。他忆述1985年首次到访吉隆坡,留意许多路牌都写着华人的名字,“但我不知道他们是谁,也找不到相关资料。”

他认为,华人路名是本土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承载了华裔先辈参与发展吉隆坡的事迹。于是,他积极走访各地搜集一手资料,将路名系列出版成册——除了《吉隆坡华人路名地图》,他也计划在12月出版《吉隆坡老街人文探索地图》,收录民间约定俗成而没刻在官方路牌的路名称谓,如茨厂街、谐街等;而两幅地图无法尽录的面向,将在明年6月出版的《吉隆坡华人街名》专书中把它圆满。

“起初,我是抱着出书的概念来记录相关路名,后来看到一份地图样稿,觉得不错,还能带动本地人文旅游的风气,所以再重新规划整个出版计划,才衍生出两份地图加一本书的华人路名系列。”

在他看来,路名系列的完成,是构成本土华人史的一小片拼图。

蔡立豪通过旧中英报章、旧地图,以及国家官方机构网站等来源获取资讯,耗时十余年,终将华人路名研究成果出版成册。(图片来源:主办单位)

陈亚才:串联路牌人名,建构时代发展脉络

作为推介嘉宾,陈亚才指出,看起来好像很简单的地图,其实制作起来一点也不简单,当中涉及很多烦冗的资料验证工作,亦极具出版意义,除了能够向大众普及历史记忆、丰富历史资源,也能鼓励全国有志之士以华人路名为起点,重视地方史的整理,同时推动民间研究和出版风气。

此外,陈亚才也用心准备了逾百页图文并茂的幻灯片,以“人物风华与时代剪影”为题,从吉隆坡第一条以华人命名的街道——叶亚来街(Jalan Yap Ah Loy),一直谈到最新在2019年命名的邱家金路(Jalan Prof. Khoo Kay Kim),向现场出席的五六十位民众摊开一轴吉隆坡发展简史。

陈亚才精心准备幻灯片,轻松幽默地为现场民众介绍对吉隆坡发展具有贡献、来自不同时代的代表人物。(摄影:李淑仪)

“相隔百年,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些人名为何会成为路名,看起来不相干的路名所反映的历史剪影,是一个又一个点,点与点串成线,线再串成面,把这些人物串联起来,可以建构一个时代发展的脉络,呈现那个时代的风貌。”

他也不忘提醒,聚焦华人路名是为了学术分工,当回到现实生活和知识学习的层面,则不宜太偏狭,大家也应该要对同一个时代的其他族群代表人物有所了解。

“通过这些官方路名,我们也能探知官方视角和价值取向,并对照民间观点。早期以华人命名的路名,基本上都是政治人物和企业界人物,其他领域则不多,一直到近年算是多了学术界人物(邱家金教授)。若由民间提名,人选或许会有所不同,比如,我们都在等待何时会出现一条林连玉路。”

《吉隆坡华人路名地图》介绍雪隆11区60个华人路名的由来。(摄影:李淑仪)

轻松了解华人路名由来与沿革

虽名为《吉隆坡华人路名地图》,但地图里实则涵盖了雪隆共11个地区,包括老街区、金三角、富都(燕美)区、新街场、十五碑、中南(金马)区、葛尼、锡湖(文良港)、八打灵(旧巴生路)、蕉赖大同花园、安邦、增江(双溪毛糯),以及无拉港(蕉赖)区内的华人路名。这些市镇在开埠初期,都隶属于吉隆坡辖区。

地图不仅一一标示路牌所在位置,也附上实景拍摄图片,以及中英巫路名索引,读者可通过今昔路名对照,轻松了解路名及人物的由来与沿革,更补助了历史课本遗漏的华人先辈事迹。

在与现场民众交流的环节中,蔡立豪坦言,在将地图送印后,方才在国家档案馆网页中找到他所遗漏的华人路名,但已来不及补充。他自称丢砖人,希望往后有更多人投入,完善华人路名研究。

发布会现场挂有卡板,依年份简单介绍12名华人先辈。(摄影:李淑仪)
帆布袋和地图里皆印有马来西亚画家叶逢仪的叶亚来街路牌画作。(摄影:李淑仪)

你也可以看: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李淑仪

拉曼大学中文系毕业。文字工作者。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