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写

文字的力量——2022《访问》十大专栏文章

转瞬之间,已来到2022年的最后一个月。2022年,相信对于每一个人而言都有不同的意义。但总有一些时刻,令芸芸众生变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关注一个事件,共享一种情绪,共存一份信念。2022年《访问》的十大专栏文章,反映了过去一年的关注热点和话题。每一篇热门文章,都记录下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温情时刻。准备好迎接这一波“回忆杀”了吗?

1.与正宫正面对决的日子|杜韩念

Datin吸了两口烟,指尖夹着香烟,慢条斯理地说:“你听好。我不管肚子里的孩子是谁的,总之不是我们姓黄的。Dato也不可能在报生纸上放他的名字。”

小三与正宫之间的斗智斗勇不足为奇。有小三与原配的地方,就会有较量;有较量的地方,就会有输赢。原配是选择对第三者大打出手,以泄心头之愤,还是上演“宫心计”?是让自己的家庭走向末路,还是让小三丢盔卸甲?真正的输赢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心知肚明。

杜韩念擅长读心术,他的文章专攻两性关系。《与正宫正面对决的日子》一文体裁更像连载小说,结局令读者直呼大快人心。

杜韩念一改固有剧情,扭转故事走向,令有同样遭遇的读者得到意外的启迪。他往往在文章中贡献“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谋略,不愧是揣摩人心的情感大师。

2.我又做错了什么?|杜韩念

“如果坦荡荡,为什么怕我知道?”

“我没有怕你知道啊!” 男人睁大眼睛。

“不怕我知道为什么不告诉我?”

这一双男女的对话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是开启吵架模式的固定开头。导火索可以是沾染了刺鼻香水的衣领、昨夜晚归的积怨,亦或是没有及时报备。吵架似乎是当代饮食男女的调味剂。

杜韩念的《我又做错了什么?》一文应该引起很多男女共鸣。每一次看似无理取闹的争吵最后都闹到不可开交,在一段亲密关系中如何控制情绪,男女思维差异到底有多大?

杜韩念总是温柔又警醒地揭露男女内心的弯弯绕绕,作为读者可以置身事外,以上帝的视角笑看八卦,但这些情感故事往往就发生在身边甚至自己身上。

3.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唐南发

哪怕再听碧海潮声,有些东西也永远消失于滚滚红尘了。今年4月27日,资深演员曾江被发现在香港尖沙咀某酒店去世,享年87岁。

在回顾曾江的演艺生涯时,媒体最多报道的是他年轻之时喜欢对年轻人指指点点。

唐南发在《人之患,在好为人师》一文中交待:有媒体报道曾江生前在书房里的电脑旁放了一句话:“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以此作为座右铭。

唐南发在文中表达了心目中称职的人生导师,绝不是以高姿态故意挑对方的毛病或失败之处,评头论足来以此证明自己的能力。

人生导师并非要成为别人终生的指导,而是在了解对方之后,提供所需的人脉和方向,并且切忌用自己个人的成长经历来期望对方,毕竟每个人一生所享有的资源和条件都不一样。

4.全红婵与李梓嘉|郭朝河

在今年1月初,李梓嘉离开大马羽总,对大马羽总是沉重的打击,双方一度剑拔弩张。当时引发各界猜测,疑李梓嘉呈辞必定已有强大后盾。但李梓嘉本人却未和盘托出全部细节。

郭朝河在《全红婵与李梓嘉》中没有从道德绑架的角度出发,将之与同为运动员、一度爆红的全红婵进行类比,风光背后总有艰辛难以言喻。

郭朝河在文中直言鲜有人会设身处地的为运动员着想,并感慨全红婵的教练坦言选中她,其中一个原因是贫穷。

贫穷一度成了“卖点”,全红婵的家人自然也成为受益者。由曾经的门可罗雀,再到后来的门庭若市,显露了人情世故和世态炎凉,略带讽刺。可是又有几人真心关心过运动员呢?

想要运动员专心比赛,却不顾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这种只想满足自己在体育世界的美好想像,不就是传统社会里男人一味自私霸道的“处女情结”吗?

5.政坛厚黑学高手——打死不走的阿末扎希|许国伟

11月24日,雨季中的吉隆坡稍有凉意,激烈的大选终于落下帷幕。争议人物阿末扎希入阁,却未掌控经济命脉,他和巫统没有主管经济部门。这也利于社会不必过于担忧他的负面影响。

回顾阿末扎希过去逾30年的政治生涯,可谓是“跌宕起伏”。时事评论员许国伟洞悉政治的无上奥秘,《政坛厚黑学高手——打死不走的阿末扎希》一文,题目便一言以蔽之,概括了扎希的政治手段。

深谙政治运作规律的领导者是暗黑者还是光明正大者,在许国伟眼中恐怕无处可遁。

阿末扎希实是厚黑学高手。从遭人唾骂到变身为救国英雄,从要为败选辞职到权位稳固,从失去政权再变成政府。扎希在大选前后,这一系列的变身,实让人不得佩服,他是政治高手。

6.我的善良不是给你拿来情感勒索或道德绑架的|冯以量

佛陀渡人,凡人助人。但助人的界限在哪里?浮躁社会,善良更显珍贵。若善良被利用,反被情感勒索、道德绑架,还能否做到: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可是,我不允许对方使用情绪勒索以及道德绑架来对待我。我画清楚界线,并不只是满足我自己的需求,是因为我想给对方更好的协助。只要我和个案画清楚界线之后,我给出去的关爱是有质感的,而且是心甘情愿的。

马来西亚临终关怀推动者冯以量分享了自身的一段助人经历,在《我的善良不是给你拿来情感勒索或道德绑架的》一文中展露了“被助者”背后隐藏着无声的暴力,将助人者的“善良”无限挥霍和透支。冯以量在文中讨论了如何理性的关照他人,是当下值得思考和关注的话题,对情感勒索、道德绑架者有意无意的暴力行为给予警示。

7.行到水穷处——没有灵感怎么办|黄子扬

可见大家都把所谓的灵感、点子、创意当成了树上的榴梿,幸运的话才会碰到它掉下来。但被榴梿砸到也不是什么幸运的事吧?不如我们把它换成苹果?我们试试看自己上去采这些苹果怎么样?

创作者是永动机?文字工作者黄子扬无论在写作或广告文案创作中,灵感似乎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幸得此篇文章《行到水穷处——没有灵感怎么办》,让好奇的读者一窥究竟。

在日复一日的创作中,人的意志和才华逐渐消磨殆尽。大胆设想,也许没有灵感才是创作常态。因为灵感皆来自生活,灵感即是记录当下。

黄子扬在文章中无偿分享了创作者如何捕捉灵感,在行到水穷住,文字依然从指尖噼里啪啦滚落,大珠小珠落玉盘。

8.尽管小心翼翼,我还是确诊了|郑颖

我们能够猜测疫情何时开始,却无法预测何时结束。今年年初,从各间公司零零星星的仅剩幸存者便可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没有尽头。

病毒不断武装自身,人类如同升级打怪。在Omicron浪潮中,最常听到的是:你感染了吗?

今年二月份,作者郑颖确诊感染了新冠病毒,她在《尽管小心翼翼,我还是确诊了》一文中详细记录下从感染到痊愈的全部过程,每一个感染者都能够感同身受。

比疫情更可怕的是“疫情心态”。面对病毒,该躺平吗,似乎是不尊重生命价值的一种选择;该恐慌吗,又似乎是过度发泄自己的不安。当一些人停留在原地围困自身,有的人已经迭代升级了。

确诊不可怕,可怕的是无知无畏的人们。

9.本地演员入住五星级酒店,我震惊了!|周若鹏

作为精神食粮,文化产业在当下一路高歌猛进,不断吸纳资本入圈。由艺术转型至市场,自然而然就拥有一套商业逻辑与运行规则。得到资金加持,在这纷繁热闹的名利场中,艺文工作者的待遇也随之节节高升吗?

专栏作家周若鹏在《本地演员入住五星级酒店,我震惊了!》中描述了本地演员王竣的星级住宿待遇,呼吁剧组应在演员福利和节省成本之间取得平衡。

被资本加持后的电影产业,先喂饱朋党却亏待电影工作者,周若鹏用一贯的辛辣笔锋,为其打抱不平。

这也能给观众娱乐品质上的基本保证,最低限度我们能清楚知道——拍出烂片并非因为有人中饱私囊,吃光了拍戏的资源,纯粹只因为没有才华罢了。

10.不读书能暴富?才怪!|偷偷

读书和一夜暴富之间有什么关系?面对学生时不时提出的“读书无用论”,偷偷在《不读书能暴富?才怪!》一文中苦口婆心分析读书的益处。

很多人看到不读书的快乐,却看不到不读书的风险。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读书需要投入一定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读书对于一个人的改变不是立竿见影的,孰不知是世界上最赚钱的生意。

读书若不是平步青云的阶梯,为什么还要读?

读书不能一夜暴富,但,开卷确实有益。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1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王茜

访问网前编辑兼记者,目前是特约撰稿人。留学英伦。想与《午夜巴黎》中的小作家一样,搭上路边的老爷车去往上个世纪的花神咖啡馆。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