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河足挂齿

全红婵与李梓嘉

还记得全红婵吗?

去年东京奥运会,这名14岁的中国跳水选手初试啼声就一鸣惊人,不仅在5跳中夺下令人咋舌的3跳满分,最终还以466.2夺得10公尺高台跳水金牌,刷新2008年北京奥运名将陈若琳创下的447.7分纪录。

赛后,记者询问能获得如此亮眼成绩的秘诀,全红婵呆了一下,然后懵懵萌萌地说——练的。慢慢一直练呗。我妈妈生病了,可是我不知道那个字怎么读,不知道她得的什么病,然后就很想赚钱,回去给她治病;赚很多钱,治好她。

此言一出,引起各界哗然。并非是全红婵说话虚伪或讨拍而惹人厌,而是她竟没学会一套面对公众的‌‌“感谢话术‌”,毫无保留透露苦练背后的贫穷动机,才让人特别怜惜这位天才运动员的奋斗率真。

由于发言不符合官方主旋律,中国媒体事后一度还想把她塑造成拥有赤子之心的‌单纯女孩形象。但越正面粉饰,越掩盖不住她教育程度不高且贫困的真实全貌。

她的启蒙教练甚至坦言,当初选中全红婵,除了弹跳能力佳外,她的贫穷也是原因。因为练习跳水,每天都要在外面晒,光是这一点很多有钱人家庭就无法接受。

真相很粗糙,却是很多运动员的真实写照。看似为了发挥天赋而拼命练习,孰不知有人纯粹想透过这个平台,赚取更多收入来改善经济。

动机看似铜臭,与追求“真善美‌”的崇高体育精神不太匹配,但讽刺的是,在这资本主义社会,很多体育运动又与商业价值挂钩。所以,要求运动员抛开现实的金钱考量,纯粹追求天分的尽情发挥,对比背后操作的庞大商业利益系统,听起来就是双重标准。

想要运动员专心比赛,却不顾他们真实的生活写照,这种只想满足自己在体育世界的美好想像,不就是传统社会里男人一味自私霸道的“处女情结”吗?

运动员也必须生存。运动生涯有限,他们必须在黄金年华将天赋变现,一旦找到发光机会,想赚多点钱合乎人性常理。毕竟,不少运动员都在最重要的青春时期挥霍汗水苦练,无法同时兼顾学业,导致退役后几乎没有第二专长,很难像普通人那样到一般公司上班。

就算拿过奥运奖牌又如何?你应该听过一些曾站在颁奖台上光荣得奖的运动员,却在退役后生活潦倒,有者甚至只能到油站打工或廉价变卖奖牌的新闻吧?

一刹那光辉不代表永恒。香港歌手蔡枫华在80年代针对娱乐圈现象的名言,把这句话挪用到体育界,却正好也是最有共鸣的写照。

甚至残酷地说,运动员其实就像是‌‌“变相童工‌”,年纪小小就要投入长时间的刻苦训练,除非有成绩,否则换来的报酬与劳力成本不成正比。因此你会发现,除非是对运动拥有高度热忱,否则一般家庭状况良好的父母,很少会把小孩送到体育学校全职培训。

要嘛是为了改善家庭经济而奋力一搏,要嘛可能纯粹为了兴趣实现梦想。没有对错,运动员只因背后承载太多日后的退役保障。除非是国家承诺为运动员提供一辈子的生活保障,但这样庞大的财务负担,试问纳税人是否又能闭嘴服气?

以此类推,李梓嘉向羽总提出的三大条件,站在人性角度,并不算过分。

虽然,国家的确花了很多经费训练他,并曾资助他到处比赛,但这本来就是国家应尽的责任,一个庞大的政府体制培养个体本来就符合现代社会的操作;好比父母养育小孩,是基于爱与天赋去栽培,而不是一心为了等他长大后的回报或光宗耀祖。

关键是,小孩日后若懂得感念,必定是这个家庭拥有各种温暖的理由。倘若小孩面对这个家有许多纠结,与其一面倒指责小孩不懂养育之恩,不如也回头看看这个家庭,是否也拥有许多不足,导致双方心生嫌隙,渐行渐远。

若李梓嘉是为了球艺日渐成长之余,还兼顾日后的经济保障的话,那羽协就不应只偏重在前者能带来的虚荣赛果,而罔顾后者真实长远的负担。对我来说,双方的实际共识并非完全对立,只要把训练机制与赞助利益谈好,就不至于目前的剑拔弩张。

一个年少气盛,一个厚重气粗,两者都有不完美的地方。倒不如趁机平心好好对话,互相针对彼此的弱点诚心建议,这样运动员能无后顾之忧专注训练,羽总也能改掉制度与人员运作的纰漏,长远来说,对人或对国家都是好事。

当然,有些人认为若李梓嘉开了先例,立了不良风气,日后会引发其他运动员有样学样,因此赞同羽总的杀鸡儆猴做法,必须要惩戒李梓嘉离开国家队的决定。

前提是,你得先有亮眼成绩,也不是姓李的都能在国际赛拿下冠军。

道德绑架很容易,但真心关心运动员真实生活的有几人?

延伸阅读:郭朝河专栏《河足挂齿》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3 / 5. 评分人数: 15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郭朝河

热爱生命,喜欢经历。无论是影像或音符,都能欢欣与之共舞。不管复古或流行,能激荡灵魂的,都值得拥抱。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