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案好当,但挂着“本地中文”在前就是另一回事了。确实,文案这份专业靠智力劳动,决心踏上这条路的人必定做好了会碰到“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囧境,但成果(包括收入)会让你一次次明白“柳暗花明又一村”。
文案好当,回酬也响当当(想像钱钱掉落的声音),但在大马当中文文案,则另当别论。其实也没有多困难或多悲惨,但“做好觉悟吧!”(想像大魔王放大招前对战士喊话)是需要的,否则越做越怀疑人生,越不知道我是谁我在哪里。
我有幸一入行就待在以中文为主的广告公司,这在本地几乎可以说是凤毛麟角了。说得具体一些,就是找上门的客户大多是华人品牌,再不然就是要主攻华人市场的产品,因为广告都以中文产出,自然中文文案背负的责任、可以发挥的部分就更多。
换句话说,如果今天不是中文广告,那中文文案等于是被晾在一旁,至多也做做翻译罢了。我那些身在国际4A广告公司的朋友们,几乎都在做翻译,很少参与创作,毕竟大马广告还是多以英文和马来文为主。如果三语能力佳,则有机会参与创意发想,一起为企划头脑风暴。但很多时候,整间公司就只有这么一位中文文案,单做翻译就忙不过来了。华文文案最能掌大旗的时候,也就只有在华人农历新年。总而言之,如果不是身在以中文为主的广告公司,中文文案基本可以主导创作的时候少之又少。
想也知道,这是因为华人消费群不大。华人人口仅占大马总人数的22.9%,而这其中又有多少真正看懂听懂中文?受众不多,广告需求自然不高。更甚者,像我这样脱离广告公司的自由中文文案人,要如何在低需求、高竞争的环境下出圈,挣得一份粮,更是一个难题。
餐聚席间和90后广告同层聊到本地中文广告,都是一些“好老套”、“用词匮乏”、“客户都在要求流水帐式的写法”诸类批评。再刷一刷脸书贴文,好些广告都错漏百出(不只是错字,也包括语句和思维逻辑)、谐音玩得尴尬、Emoji泛滥——不难发现,都是同一套方式教出来的。至于是谁教的?哪一个速成班?懂的都会心一笑。
年轻时候的我或许会怪消费者中文程度不高,让文案的遣词用字变得局限,无法将创意玩得淋漓尽致;当然也怪客户,怪客户守旧,不愿接受稍微高深却又精准的用词。但此种种却攸关大马华文教育,不是我一个人有能力改变的。所以我妥协了吗?这时我会回到最根本的“文案功能”这件事上去思考。文案的目的是为了沟通,为了传递产品的信息予消费者,如果今天消费者根本看不懂,那这则广告就失效了;同样如果今天文案写得太低俗太多错误,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会为产品大打折扣。
我信奉创意超越文字。我相信创意与市场接受度并非鱼与熊掌。所以每一次提案的Option 1,我总是尽可能去拓宽那个界线,在易懂与好玩之间游戏。虽然这样的行为有一点自讨苦吃,就是明明知道客户想要的答案,但明明偏不给,明明不是一意孤行,明明只是知道他是一个身在创意广告行业的人,明明相信消费者的品读能力会慢慢训练起来。
当然,如今世界打开了,肥水流到外人田,有实力有人脉的本地中文文案人也多少会接到大华语圈的文案工作。外币进袋固然爽,但中国、台湾、香港的中文用词各异,要完全掌握、接地气地书写也不是容易的事。小红书想要进军东南亚,也给本地文案人多了一些机会。中文文案随着时代递进还在持续岔出更多有趣的出路。
说了这么多,文案工作其实不过苦乐参半。广告行业就是这个样子,今天才刚上手,明天又换新的了。每天都在练习,所以每天都尤长靖(“有长进”啦喂,你看,跟尤明星有关的文案又可以这样玩了)。文案人最大的喜悦,大概就是走在超市里,看到自己写的广告在某一架上暗自发光,哪怕只是悄悄与它打个照面。又或是好艰难地被客户淘汰了十几份脚本的新春广告终于上线,在脸书底下积攒了大众的喜爱,将留言捂热成下回创作的养分——那么卑微,却又总是抱着一股股傻劲,认定自己值得存在。
延伸阅读:黄子扬专栏《广告勿语》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