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以柔克刚

社交app三害——“在吗”、语音、截图

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和塑料一样,一开始使用时你会误以为它是最好的发明,但是假以时日你会看清,这个东西是最糟最恐怖的发明。

短信通讯常常会因少了语气和表情出现歧义,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的情况时有所闻,这种不见面就刀光剑影的情况确实成为当代社交的常态,但是说到最令人讨厌的,还是被人浪费时间的社交。

不久前,一个小学毕业后就没见过的老同学突然在脸书私讯我,“在吗?”

APP的系统明明就显示我在线,这个老同学既然不是文盲,应该就知道我确实“有在” ,我一直开着页面等着对方把话说下去,心中还暗中揣测,他现在是不是在做电商直销,还是被老千骇进他的帐号目前在诈骗。等着5分钟,对方久久不表明意图,出于礼貌我回了句, “在,什么事?”

结果到了今天,他都没有回音,对话框里只有两句话,再也没有下文。老实说,每次看到不熟的人发来这样的消息,都会特别紧张。担心他们不说话,又害怕他们乱说话,又顾虑我秒回了之后,对方半天才说话。

每个人的时间都很珍贵,你不在乎自己的时间,也麻烦在乎一下他人的时间,有事说事,直截了当,就是最舒服的关系。一段以“在吗”开始的对话,大概率需要对方付出时间或者精力来帮忙。循环往复问一样的事情,不但消耗他人的时间,同时也消耗着对方的耐心。

真心希望所有人都知道当今网络世界的社交礼貌——找人的时候不要只发一句“在吗”,请把要说的事情一起说出来,好让对方判断自己究竟在不在。毕竟,你不说清楚要干嘛,我怎么知道自己该不该在?

你不说清楚要干嘛,我怎么知道自己该不该在?(图片来源:Unsplash)

再来就是语音阵。

回顾人类的通讯史,一开始是用文字书信,之后贝尔发明电话,把这一边的声音化整为零传播到千里之外。”发语音“作为即时通讯传递信息的媒介之一,为什么开始让人感到讨厌甚至焦虑?直观就是效率低、受环境限制。

看到语音阵,我都会说:我等下再听。是的,如果不是特别紧急,为什么要发语音?

这明明是发信人偷懒,自己不愿意打字,然后增加收信人的麻烦。因为收信人需要找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公司里不方便听,在有人的地方不方便听,还要戴上耳机慢慢细听。况且听语音需要时间,就算倍速1.5还是花时间,但是同样内容的文字,收信人1秒就能够看完。除非个别情况下,比如正在走路的时候,不方便打文字,那只能发语音。偶尔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可以理解的,但如果一个人经常给我发语音,真的特别厌恶。

在日常沟通中,我们在听完长语音之后,还要想一下对方说了什么,如果没听清,又要花时间再去听一遍语音。每次看到一个人坐在捷运里、餐厅里、晚宴上等等地方,把手机尾端凑近嘴巴,用一个很不自然的手势按着语音键,然后侃侃而谈时,就会莫名为接收到这系列语音阵的人感到同情。

发语音阵,明明是发信人偷懒,自己不愿意打字,却增加收信人的麻烦。(图片来源:Unsplash)

最后一个令人受不了的就是:分享资讯发截图。

要电话号码,发截图;要地址,发截图;要银行账户,发截图。对方的操作很简单,但是我们收到截图之后却很麻烦,无法点击复制截图上的资料,还要两边APP相互开着慢慢抄写。

曾经有一次和某个卖家在WhatsApp上相谈热络,答应下单时要求对方给我银行账户,卖家却发了一个截图给我,重新抄写银行账户一长串数字时,真想取消订单。之后卖家给了发货单让我追踪包裹的送货进度,当然这组数字还是截图。

如果运用手机的图片文字识别功能,也可能有误差。多年前和几个朋友结伴旅行,其中一个朋友买机票时收集所有人的护照号码,还真的有人拍了护照的第一页给负责人,结果照片光影掌握不好,护照号码中的6和8搞混了,结果又是在登机前忙了一轮,如果这个朋友一早就好好地输入自己的护照号码,就可以避免这个本来就可以避免的麻烦。

所以,为了双方都方便,不要随便发截图,尤其是对方也需要提取信息的内容。

我们都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深思问题,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工作效率最大化,这一切看似小事的案例,万一处理不慎,都可以换上血的代价。

延伸阅读:张以柔专栏《以柔克刚》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5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以柔

成长于新村小地方,毕业于帝都大城市。电视新闻人,随性阅读人,热衷观察各色人物与生态。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