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我是90后

“暗中来”的种族歧视,不是歧视?

一晚,我到一名初中生的家补习。她有的题目因为数字太复杂而算错了。我看着她纸上密密麻麻的草稿,问:“学校不给用计算机吗?”

一般上,中学的课程都需要用到计算机。只不过,有的学校为了避免学生依赖计算机,而不让学生使用。她的中学恰好不让。

我好奇问:“为什么老师不给用计算机?”

她很自然地脱口说:“老师讲,只有蠢人和马来人才能用计算机。”

这话,满满都是种族优越的味道,是如此熟悉又普遍。我相信不止是我,很多人都不是头一回听到这样的话。

身为华小生,我从小就听着老师或身边的大人说,“华人数学不可以丢脸。”、“这样你也不会,你是华人吗?”之类的话。这对我来说,早已“正常”不过,甚至是“成立”的。

只不过,让我没想到的是,这种贴标签的教学方式,在我念书的十年前是如此。十年后的今天,仍一成不变。

我顺着聊下去:“啊,这样啊。那么马来人听到的话一定会很难过啊。”

她顿了顿说:“是啦。可是我们班上又没有马来人。我们学校很少马来人,他们不会知道到的。”

没有听到,就不是歧视了吗?难道只要关起门来,就可以以现场又没有友族为由,说一些乌漆麻黑的怪言怪语?

很多时候,歧视不发生在你的面前,但不表示没发生。

身为华小生,我从小就听着老师或身边的大人说,“华人数学不可以丢脸。”(图片来源:Pixabay)

驾车不小心碰到就会说,“一定是马来人驾的。”请到懒散的员工就会说,“他们‘那种人’的性格就是这样”。遇劫就会说,“做这种事的一定是印度人,不可能是华人”。

我们总是“暗地里说”。

你所谓的“那些人”可能没听见你的歧视,但问题不是他们有没有听见,而是你有没有做。

你可能觉得无所谓,这种想法很正常。那么,当巫统种族主义党员说华人都很有钱、资源都是马来人施舍的、请你回中国时,你也不要生气。因为只要你把电视关了,你没听到,他们都可以说。他们就跟你一样,也没料到“原来”他所谓的“族群”会听到。

小学毕业后,我升上国中。班上有一半都是友族同学,我很高兴,因为按照小学老师的说法,我应该少了一半的对手。

当我跟他们坐在一起、一起上数学、一起考数学时,这才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你以为别人差,你才是真正的差。我们班上后来的马来同学有的做了生意,有的当上了工程师,反而我的数学后来也不怎么样了。

有时,我会跟我的马来朋友开玩笑说,“我小学的老师都讲华人的数学很好,马来人的数学很差。结果,你们比我还会算。”

我的马来朋友也会大笑说,“我以前的爸爸妈妈、老师也是会说,小心华人,他们很狡猾、很会算计。搞到我也很怕跟你们说话。”

国中五年,可能是因为不同种族的学生都在一起上课,不能“暗中来”的关系。从来没有听见老师说马来人数学差,华人顶呱呱的话。大家相处久了,不管是我们,还是他们,都明白说话要注意,不要轻易说出一些冒犯别人的话。

最近很夯台剧《我们与恶的距离》。但我认为,最难处理的恶,是我们自己,因为我们就是恶的本体。

当我们遇上差异时,大多时候都会合理化自己的行为,过度抬高自己的价值,怪别人、怪环境,很少会怪自己、为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但却只有内疚,才能带来真正的改变。

下课前学生问我:“其实,我也很同情他们这样被老师说。”

我:“同情是对的,但更重要的是,你下次想说或不小心说了这些话的时候,你要懂得内疚。那种不舒服感,才是阻止你歧视别人、或无视别人被歧视的关键。”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偷偷

原名廖诗弦,90后诞生的新闻记者。先是拿药剂系奖学金、再去念了中文系、最后选择当记者。人生本来就是一场即兴剧,无需固定脚本,只需勇气和创造力。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