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珊言良语

错,是对的妈妈

那天遇到一位在华小念书时成绩老在后段班,常常被老师列为不努力的孩子,我对她的观察是:她不是不努力,只是她有轻微的学习困难。曾与她当时的老师谈过,她老师说不相信这个世界有学习困难的孩子,老师只相信“只要努力,每个孩子都可以考好成绩”。

我问刚升上国中的她在中学好不好?她说好,好得不得了,我笑着问她可以具体说一件好得不得了的事情吗?她想了想说:“在小学时,老师问问题,我从来都不敢举手说答案,现在中学老师问问题时,我们班上的人都热烈举手回答问题,如果答错,老师不会生气,她会微笑看着我们说‘good try’!”

我好奇问:“在小学你举手答错问题,老师会生气吗?”

她说:“会,如果答错,老师会说我不是教过了吗?为什么会答错?然后说我们一定是没有用心听课,骂我们一顿,所以我在小学是不敢举手答题的。”

她小学读的是名校,我可以想象学校师长对每个学生的高要求,但让我反思的是:当我们问学生问题的时候,我们期待的是什么?是所有学生都已经吸收我们之前所教的吗?为什么我们会认为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能记得我们教过的课业内容?如果他们不记得,会不会是因为我教的方式刚好这一班的学生不太能吸收?如果是,我们是不是应该调整方式,或再针对大家不理解的,再教一次?

在学习的过程中,错本来就是常态,另一个常态是:没有一个孩子喜欢自己落后,每个孩子都希望自己在群体中能够赶得上大队,当一个小孩不断落后、不断表现得不再乎的时候,身为老师的不就应该观察孩子落后的原因,然后理解他表面的不在乎是在掩饰无助,在保护自尊吗?

我在带着中小学的孩子活动时,也很喜欢问他们问题,我问问题的目的有两个,一是知道他们对事情的认知,以便能调整接下来我要教他们的内容,二是在过程中,如果有人答错,我可以做机会教育,马上跟所有的人再次说明答错的那个问题,这样大家就可以一起学习,而不是我自教自爽,认为我教了所有孩子就能够马上学会。

因为我发现有时候不是因为孩子们没有用心听教,而是我高估了他们对某些事物理解的能力,如果是我高估,那么我在接下来就需要调低程度,从他们的程度教起,有时候是我自己说明的方式出问题,所以他们误会了,那么我就用另一个角度再说一遍。

每个孩子吸收能力不一样,有些孩子说一遍就明白了,有些孩子需要多说几遍,在这过程中我们常可以在心里把一群孩子分类,然后常去确认吸收能力比较弱的孩子学习能跟上。

我从不怕孩子做错说错,我比较怕孩子不做不说,孩子说错了做错了,恰好让我知道他的盲点在哪里,以便我可以从这个盲点下手,用不同的方式跟他说明解释,但如果他不做不说,我以为他懂了,但其实他不懂,我就失去了教育他的机会。

教育现场从来不是单向的,每个孩子也都不一样,有时候错反而是让大家可以重新学习的契机,教者可以从孩子的错里学习到每个孩子理解能力和程度的差异以做修整,学者也可以因为错,而从教者身上学到正确的知识,这样的双向交流,整个教学才算完整。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3.5 / 5. 评分人数: 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慧珊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