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福岛勇士救家园,台湾超英打喷嚏,英俄特工碟对碟,都是房子惹的祸

一改之前的冷清,日本当年的核电厂灾难重现银幕,台湾拍好多年的爱情片也来凑热闹,欧洲出品的动作片和惊悚片一起抢滩,连美国汽车影院热映的惊悚片也同步上映。一箩筐的电影出现,但数量未必代表质量。

《心愿房间》(The Room)

以女主角Olga Kurylenko的演技和美貌,出现在这类低成本惊悚片实在大材小用。大屋里的密室拥有神奇力量,让住户得到想要的东西,包括一个婴儿,然而所有东西一旦离开屋子就化为灰烬。

故事的概念比电影本身来得惊悚,尤其对“拥有”的执着描写深刻,简单的设定带出思考,比如许愿的灯闪画面用得很恰当,并非故弄玄虚。

那个婴孩的成长充份表达了何谓过眼云烟,大胆直接的手法在后半段主导了无从预测的剧情,虚实交错的空间让本来例牌的追逐戏码有了看头,结局点到即止带有余韵。如果叙事节奏可以从容一点,没有那么多转折的话,还不失为一部佳作。

《福岛50死士》(Fukushima 50)

2011年3月11日发生的日本九级大地震引发海啸,导致福岛核电厂危机爆发,50名员工必须留守到最后以防万一。

当时我从报章与电视报导已经感受到那股悲壮氛围,如今被日本人自己搬上银幕,电影意外地平实动人,没有想像中的煽情,除了开头不久海啸袭击核电厂的特效大场面外,戏份几乎都集中在室内,描写当事人与各部门分秒必争的抢救过程。

工厂内的漆黑与部门会议室的灯火通明,对比了双方对“命令”的角力。整个过程集中在值班主任与厂长两人之间的应对,让观众聚焦在他们所面对的危机。同样是用肉身徒手操作阀门,电影没有《烈火英雄》式的壮烈场面,只有负责任的团队分工精神。

他们更像是敢死队中的死士,无需诉诸大道理,就只是稳守岗位做好本份。正因为这样,观众才能够感受置身其中的氛围,当后备发电机都无法操作时,手册上的标准作业程序派不上用场,现场只有见机行事,电影拍出了好几场当机立断的勇气。

日本凡事都按部就班,此片的看点就落在前线人员与政府部门之间紧绷的关系上;官僚作风展现在日本首相坚持访问灾区的场面,实际上拖慢了拯救工作。一道命令的背后,经历过多少波折,都在本片巨细无遗地展现,让这批死士的工作更有意义。电影最后通过厂长的一番话反省人类对大自然的怠慢,对比当下的疫情,真的意味深长。

《打喷嚏》

看完全片依然对片名感到莫名其妙,就像那些超级英雄的出现那样无解。

如果把重点放在擂台上,电影应该好看很多,因为那是少数能够表达九把刀爱情加热血的神经质场面。擂台上的“不倒侠”真的捉住了我的心情起伏,那才是本片该有的名字和方向,柯震东那股傻劲才能够派上用场,其他时候都显得过份幼稚。

开头的童年片段至少正常发挥,没料到长大后竟然是那么天马行空得有点随意的世界。林依晨变成唯一正常的角色,其他人比漫画人物还夸张,那些小儿科的打斗场面很叫人出戏,不过怎样都比不上王大陆和吴建豪两大演技零蛋的破坏力惊人。

《谍海危情》(Legacy of Lies)

欧洲B级动作片的格局,港片发迹的男主角Scott Adkins是这类影片的常客,打仔形象演英国前特工有点牵强,所以片中安排他出拳多过开枪。

剧情没有花太多心思铺垫,基本上都是猜得到的套路,等着事情发生的过程有点纳闷,中间还一度失去耐性打瞌睡。

英国和俄罗斯争夺秘密文件的谍战斗智不足,只好靠密集的打斗撑场。从主角的小女儿,到奉命行事的女特务,或者是被追杀的女记者,虽然都有各自的情节发展,但角色的刻画还是流于表面,难以让观众入戏。十几年前发生的意外所导致的后续事件,与上述角色有清晰脉络,符合前因后果,可惜处理手法一般,只为了结局有所交代。

《致命窥弑》(The Rental)

一对夫妻和一对情侣入住海边渡假别墅,最后演变成大逃杀的戏码。四个人之间的关系一目了然,电影喋喋不休地通过大量对话呈现,却没有一丝记忆点。

镜头在室内来回多遍都营造不出风雨欲来之感,编导的手法在描述日常时失去了惊悚片该有的张力,造成没有重心的剧情,感觉像看闭路电视般的无聊。

众人发现被监视后,剧情急转直下,看着角色轮流送死,一个比一个无脑突兀。其实幕后黑手出镜是多余的,这班人的各怀鬼胎足以自相残杀,根本不必搞到现在既不血腥也不惊悚的局面。看不出幕后的动机,幕前的角色又不够吸引人,连起码的悬疑都提供不了,让我一点也紧张不起来。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周事》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