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以柔克刚

为何害怕30岁?

我在吉隆坡中环车站偶遇一个中学时期的老师,她时间宽裕想多聊几句,我却行色冲冲想尽快赶下一班捷运上班,简单寒暄后就分道扬镳,看著她离开的背景步履蹒跚,我倒没有想起朱自清的《背影》,反而是细品她刚刚说的,没想到我已经那么大了。老师也在岁月递增中浑然不觉,自己一批批稚嫩的学生,在“无声无息”中加入了三十岁俱乐部。

我也发现这一两年,自己已经可以很从容地把三十岁挂在嘴边,只是偶尔在填写问卷时看到年龄分类,意识到自己三十出头之龄,居然和45岁列入同样一个类别,突然间默默浮起一丝年龄焦虑。

中学时,人人都说十多岁是风中起舞的年轻,当时学校每堂课以35分钟为单位,每一天要面对很多个35分钟,度秒如年,以致于认为30岁是个非常遥远的年纪,当时对人生充满信心,想象自己30岁时已经事业有成感情稳定生活从容。

但遗憾的是,当我回顾踏入社会来的8年,自己并没有走在过去设想过的路上。我在崎岖的跑道上磕磕绊绊,走过九曲十八弯,来到了那个真正意义上的年龄分水岭,却没有活成中学课堂里晃神时想象出的理想。

三十岁不是突然来的,面对这个门槛,其实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你会在25岁时,意识到自己不再是“二十几岁”,而是“二十几岁”,突然小紧张一下;接下来26、27、28,你会莫名窃喜自己抓住二十头的尾巴沾沾自喜;直到29岁了,开始担心,怎么办我这奔三的日子真的在倒数计时了,我一事无成凭什么当个三十岁的人。

但是,这一天终究会到,它不管你有没有准备好突然降临,其实和29岁的最后一天没什么不同,依旧是普普通通的打工人。

那个时候,面对年龄的压迫感,就像一扇漏风的窗户,不顾屋里的人千百个不愿意,刺骨的寒风总会乘隙而入。

“她已经三十岁了。”

就算没人检视我,我自己也会用放大镜往自己身上照。论语说:三十而立,原意是三十岁时学懂了礼仪,从此说话做事都有了把握,这番话点出了迈入三十岁的人生KPI,必须有十足信心和把握面对生活。或许是几千年前的儒家文化把门槛设得太高,让不少人意兴阑珊,开明派发起另一种励志的标语:三十而已。

中国电视剧《三十而已》剧照。(图片来源:网络)

同名影视剧推出时,我刚好跨过这个门槛,虽然没有看剧集,但是这励志疗愈的剧名,足以让我放弃自怨自艾,当时的心情是:人生远比我们想象的漫长,所以不争一城一池的得失,要把一切机会和挫折都放到尽可能长的周期里来思考。

只不过,另一波沮丧的感觉比我想像中来得早,某智库某个“针对年轻人”的问卷调查,把受访对象放在30岁以下,又一次戳中我对年龄的焦虑。突然又感慨社会大环境对30岁的人不够宽容,又惧怕时间成本步步逼近,想要尝试其他改变,却又害怕时间不够多不足以让我犯错后从头开始。

蓦然回首,发现自己当时害怕至极的30岁门槛已经过了一年,我都还没为这个里程碑做一个隆重的开箱,它就在不知不觉中日益流失。

我会在这十年内继续寻找“30岁该怎么过”的答案,时而乘风破浪,偶然躺平摆烂,当我意识到没有人可以规定什么年纪应该做什么,渐渐放下30岁的年龄焦虑枷锁时,40岁将悄然而至。

到时候,我会面对另一波对自我人生的灵魂拷问。

延伸阅读:张以柔专栏《以柔克刚》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1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张以柔

成长于新村小地方,毕业于帝都大城市。电视新闻人,随性阅读人,热衷观察各色人物与生态。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