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弹无虚发

《由岛至岛》的意义

支持 Supported by  

廖克发导演的新作《由岛至岛》去年底就已经在台湾上映,虽然迟至两个月前在马来西亚公映,也算应景,因为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对于东亚和东南亚国家而言,意味着当年的打日本帝国战败80年。

《由岛至岛》的官方介绍如下:“台湾在二战期间是日本帝国的一部分。本片以此为主题,努力挖掘和重新整理台湾在二战期间的隐藏记忆,探索在日本帝国内的台湾士兵、医生与生活在东南亚的海外台湾人之经历。”

廖克发导演的新作《由岛至岛》去年底就已经在台湾上映,虽然迟至两个月前在马来西亚公映,也算应景,因为今年是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图片来源:《由岛至岛》官方网站)

这是我近年看过最认真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因为导演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钻研这个鲜为人知的历史议题,走访了多个国家与当年日军暴行的受害者或家属面谈,也访问了年事已高的台籍日本兵。

这是一段在马来西亚和台湾都刻意被遮掩的历史。马来西亚官方对日本占领马来半岛的态度模糊,完全在意料之中。首先是因为日军在马来半岛的主要敌人是从1930年代开始就以各种方式支援中国抗日的华人社会,因此成了最显著的受害者;相反的,日本军政府为了有效管理败走的英国殖民者留下来的官僚体系,重新起用马来官员,例如后来出任马来西亚第二任首相的拉萨,就凭着他的公务员背景,受邀加入日军设立的“马来军政监部”。

日本利用国家共犯结构形塑战争机器,在台湾宣扬神道教、展示台湾现代化进程和台日女性成婚机会;在马来亚鼓励马来青年赴死,马来亚内部潜藏巫裔、华裔对日立场分歧危机。(图片来源:《由岛至岛》官方网站)

再者,当年在马来亚领导抗日的是以华裔为主的马来亚共产党。尽管马共声称其宗旨在于解放马来亚,在马来社会尤其是王室和英国培养的精英看来,却是中国抗日在马来亚的延续,并非以马来人的福祉为考量。最近,已经入籍澳洲的新加坡马来裔异议人士Zulfikar bin Mohamad Shariff就在其短片中谈及这段历史,以证明“马来亚和新加坡华人当年并非为马来属地(Tanah Melayu),而是为中国而战”,引起网民热烈讨论。

既然马来社会对于日据时代的经历和记忆有别于其他族群,马来西亚政府向来的立场也就是不否认日本二战的侵略和罪行,但更着重独立以后和日本密切的经贸联系。悼念日据受难者的工作,也就由民间特别是华团承担下来,数十年如是。另外就是西马印裔社会一些人士和泰国方面长期保持联系,整理和收集泰缅“死亡铁路”受难者的资料。

台湾方面,从李登辉担任总统后期就经常提及他哥哥李登钦(日本名岩里武则)在菲律宾为日本战死,他卸任后还曾经到东京靖国神社悼念亡兄。十年前我初次到东京旅游,也特地去靖国神社,确实找到岩里武则的名字和照片。与李登辉立场相左的是国民党籍,有原住民血统的高金素梅,多年以来坚持日本必须谢罪赔款,还必须把为日本战死的台湾原住民士兵的亡灵迁出靖国神社。

李登辉和高金素梅的立场虽然迥异,却都不提及台籍日本兵在东南亚实际做些什么工作,又是否涉及杀害平民百姓。从李登辉生前到目前执政的民进党,固然动辄吹嘘“台日友好“,对于台籍日本兵在南洋的角色这个议题却只字不提,显然也明白当中的忌讳和敏感。倒是中央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80周年纪念当天,发了一篇关于台籍日本兵在战后协助印尼独立的特稿,颇令人玩味。

《由岛至岛》这部纪录片除了相当充分地填补了台湾社会关于这段历史的空白,也打开一个空间,让马来西亚和台湾可以从更多不同面向讨论二战所遗留下来的问题。除了“受害者同时也可以是加害者“这个主题,也让人看到不同族群对于日本侵略和占领的经历和记忆。当这两个国家的政府出于政治考量而缺乏意愿正视历史之时,《由岛至岛》就起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主流的论述之外,呈现了不同的历史面向。

延伸阅读:唐南发专栏《弹无虚发》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唐南发

标准猫奴,自由撰稿人。研究兴趣范围包括难民与移工议题,以及东南亚区域政治,视人道主义为国籍(humanity is my nationality)。热爱阅读,下厨,骑车和了解世界各国茶酒文化。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