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无关痛痒

为何连医疗都特别关注低收入群体?

如果你觉得这文章标题根本是废话,意即你完全认同医疗福利应特别照顾低收入群体且没有半点质疑,那你可以省下时间跳过这篇文章。但若你曾有过那么一闪而过的疑惑,又或在就医经验的某个时刻曾有过“我也穷但为何我没受惠“并因此感到有点不公平的话,我希望这篇文章能让你读了之后感觉好受一些。

就从早前在国会通过的2023年财政预算案说起吧。

卫生部一共获得了363亿令吉拨款,是继教育部之后获得第二大拨款的部门。如果有留意细节的话,大家会发现卫生部拨款当中有两个项目是特别跟低收入群体有关的:一是用于强化和提升现有B40健康关怀计划(PeKa B40)的8000万拨款,另一项是数额达1.2亿令吉,用于提供贫困群体到私立家庭诊所就医便利而推展的全新试点计
划——昌明医疗计划 (Skim Perubatan MADANI)。

依我有限的观察,这些针对低收入群体的医疗项目,跟常被人诟病是派糖果讨好选民的现金援助比起来,好像较少引起公众争议。尤其在中文媒体无论是报章、社媒或电台的讨论度都微乎其微,是因为拨款数额小,不值一提?因为大家都普遍认同医疗跟其他社会福利一样在情在理都应该特别照顾低收入群体?还是“政府福利只惠及特定族群“的观念在中文圈子里早已根深蒂固,以致于很多人从未曾在意政府在现金补贴或经贸以外的惠民福利?

于是我很难得在一次饭局中听到医疗行业外的朋友主动谈起,间中他还提到了一个值得探讨的观点:我国的公共医疗收费已经惠民到比nasi lemak还便宜了,这些特别照顾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计划难免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吧?

收费低廉确实是我国公共医疗系统长久以来最引以为傲的优点之一。 在隶属卫生部的政府医院或政府诊所的普通门诊费是RM1,(经卫生部医院或诊所转介的)专科门诊费是RM5,因此几乎不太有国民或合法居民会因为付不起诊费而被拒医或看不了医生。但随着人口和人均寿命的增长,人口分布集中城市化,以及慢性疾病发病率大幅增长的流行趋势,都让现有的公共医疗不胜负荷——这意味着对于那些负担不起到私立医疗机构就医的低收入群体来说,在没有其他医疗福利或公共医疗设施始终没有提升或改善的情况下,他们每一次生病即便是轻微急症,以及每一次慢性病复诊就只能去政府诊所或医院时,都得花上比从前更长的候诊时间。

当你以为只有高收入人士“一分钟几十万上下”才有资格说时间就是金钱时,试想想那些依靠日薪、无固定收入的比如快递员,他们花在候诊和就医的费用其实是比RM1、RM5更高的——攸关温饱的机会成本。

有些人也许不知道,虽然门诊费(包括药费)低廉可负担,但在政府医院治疗所需的一些医疗器材比如心脏血管支架、人工关节等并不是免费的,甚至对低收入群体来说会是一笔难以负担的巨额开销。(若需要可通过政府医院的社会福利单位Unit Kerja Sosial Perubatan / Unit Kebajikan Perubatan或Jabatan Kebajikan Masyarakat向医疗援助基金Tabung Bantuan Perubatan,TBP提出申请。详情浏览:https://msw.org.my/peranan-pksp/tabung-bantuan-perubatan-kkm/

所以,于其说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医疗计划是画蛇添足,不如将之视为某种意义上的锦上添花。以PeKa B40计划为例,年满四十岁以上的B40低收入人士及其注册配偶可享有一次包含血糖血脂和肾功能检查在内的免费体检。但重点不在于免费,毕竟在政府诊所只需花RM1也能进行一样的常见病筛查;亮点在于除了政府诊所之外,他们也可到参与计划的私人诊所享有免费体检的便利。亮点二是总额达马币两万令吉、涵盖十大类别的医疗辅助器材申请;亮点三则是在机会成本的考量下,给予B40癌症患者在政府医院完成治疗的奖励津贴(Completing Cancer Treatment Incentive)以及提供给需要医疗辅助器材的复诊病人和癌症病人的交通津贴(Transport Incentive)。(详情可浏览:https://protecthealth.com.my/ms/peka-b40/

在成功学当道之际,我们很容易陷入一种迷思,认为贫富全是个人造化。但你看联合国怎么定义贫穷和如何制定减贫的建议,便能意识到贫穷其实是社会方方面面延申出来的问题。贫穷与健康之间的关系好比互相牵制的两个齿轮:贫穷会无可避免地影响健康,而健康也会反过来影响一个人的谋生能力和财务支出。

关注低收入群体的医疗福利恰是政府给予的一臂之力。英文把这一臂之力叫做equity(平等),最直观的比喻是这张凳子图:

凳子图恰到好处的诠释出这一臂之力,英文叫做equity(平等)。(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那多一张的凳子就是一臂之力。

撇开人人都该享有平等的医疗机会不说,以现实的角度出发,当社会多数人包括低收入群体都不必为自己或家人患病而一筹莫展时,整个社会才有生产力,也才能让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持续运转、持续进步。

至于该如何准确地分辨谁是真正需要多一张凳子的人,这恐怕就不仅仅是卫生部的责任了。我们或许还得从税务制度开始检讨。

延伸阅读:丘桦真专栏《无关痛痒》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丘桦真

在临床看诊了十年,出过两本书,因突然想不开念了个公卫硕士。现在的职业是个三言两语说不清在做什么的“不看病人不看诊的医生“(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