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无关痛痒

那些花在医疗上的钱

写这样一个题目,我非常心虚。在另一半心目中我是个“吃米不知米价”,看到数额后面多几个零就慌张到分不清百万和千万,既欠缺家庭财务管理能力,只知道把多余钱放定存的人。但说起来可笑也让人难以置信,像我这样严重缺乏理财观念和能力的人,在马大修读公共卫生硕士时最执意也学得最认真的选修课,竟然是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

我到现在还记得第一堂课学的第一个专词:稀缺性 (Scarcity)。资源稀缺性,是经济学的基本原则。由于用以生产并供应需求(和欲望)的资源——比如金钱、原材料、人力、设备等等从来都是有限的,因此资源稀缺性会在根本上影响我们在众多无尽的需求当中做出抉择:要生产什么?怎么生产?以及让谁受惠?

随之而来的第二个术语是:机会成本 (Opportunity cost)。在资源稀缺的情况下,当我们选择把有限资源投放在生产或供应需求A时,也意味着我们牺牲了生产或供应需求B;而牺牲B的代价,其实是要计算进生产A的成本考量中的。举个例子,当你把原本可以用来教补习赚50块钱的两小时全用来排队买100块钱的演唱会票时,那50块钱便是你为演唱会票所付出的机会成本;而你为那演唱会票所实际付出的也就不止100块钱了。

在国家财政预算吃紧的当下,面对着一箩筐的医疗问题与缺口,有限的拨款该如何分配?(图片来源:Getty Images)

这些术语跟医疗有什么关系?试想想:在国家财政预算吃紧的当下,面对着一箩筐的医疗问题与缺口,有限的拨款该如何分配?

– 是选择给人满为患的大城市医院和诊所纾困,然后牺牲彭亨、砂劳越内陆偏远居民常年面对的就医便利难题?

– 是该增加采购和更多处方配额给治疗常见慢性病的新型药物,还是该投资在改善医院和诊所的电子化候诊系统?

– 是该把拨款用于采购外包予私人医疗领域的一些医疗服务,还是试行全民健保计划?

– 是选择培训更多的精神科医生,还是资助更多的非政府辅导组织或团体?

我不是什么经济学或公卫专家。除了懂一点那些经济学术语的皮毛之外,也未能从更大的格局或更专业地去分析或评论政府在医疗拨款和融资上的各种利弊。但我想每个生活在这片土地的人,不管是身为一位病人(即医疗服务消费者)还是跟我一样作为病人家属、纳税人(随时也会是医疗服务消费者),都该有对于医疗费用和拨款提出疑问的资格和义务。

即使不看宏观,仅以个人微观来看也是同样道理:当你每月只有微薄的薪水,你会把钱花在供一份医疗保险,还是固定投资在Toto大馬彩?你会为了一块钱在政府诊所等上两三个小时看发烧咳嗽,还是愿意掏几十块钱到附近私人诊所等不到三十分钟看完病?

我原来以为只要善用拨款,好歹有部分人受惠就足够。但今回想起卫生经济学第一堂课,我不免产生了犹豫。这份犹豫或许不仅仅源于我对数额后面有很多个零的慌张和忐忑,更多的可能是作为偶尔能摸边触及部分国家医疗计划执行参与者的自省与警惕。

延伸阅读:丘桦真专栏《无关痛痒》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1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丘桦真

在临床看诊了十年,出过两本书,因突然想不开念了个公卫硕士。现在的职业是个三言两语说不清在做什么的“不看病人不看诊的医生“(叹)。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