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明志维新

伤害孩子的,从来不是管教

随着大家更加接受开明的教养方式,在管教孩子方面采取的手段也比较文明和温和。这当然是一件让人喜闻乐见的事情。但是很多父母不明白温和不代表软弱,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容易显得立场不够坚定,让孩子不断试探冲撞,最后置孩子于危机之中。

“管教”孩子的意思基本上就是“阻止”和“让孩子明白”两层意思。很多家长不敢“管”孩子,其实就是不敢阻止孩子。对开明的父母来说,阻止孩子是一件残忍的事情,而且容易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所以他们比较喜欢讲道理,啊,不对,叫沟通。现代的父母认为沟通比较开明,因为他们觉得孩子不喜欢听大人们说教或者讲道理。只是所谓开明的教养方式真的带来预期中的效果吗?单单是手机使用的问题就已经难倒了许多开明的父母了,父母多方的温和处理,也不见得亲子关系有多亲密,孩子老早已经被手机夺走了,父母还在投鼠忌器。

我们为什么要“阻止”孩子呢?“阻止”这个动作其实早在孩子会翻身爬行时,家长就已经开始了。“阻止”是一种保护,避免孩子处于危险或陷入危险之中造成孩子的伤害。我们会阻止孩子爬向边边角角的地方,避免他们误触误碰一些原本没有危险,可是对于柔弱的他们却可能是终身伤害的物品。到孩子开始学步甚至奔跑,父母阻止的动作就更多了,阻止他们在危险的地方奔跑,避免他们摔倒碰伤。种种阻止对孩子来说,是保护,更是伟大的父母之爱。

为什么这个时候的阻止是保护是伟大的父母之爱?因为孩子“不懂事”,他们在探索这个世界而父母时刻陪同在旁。伟大,是因为陪伴然后时刻留心保护。那是全身心投入的爱。

很多家长不敢“管”孩子,其实就是不敢阻止孩子。对开明的父母来说,阻止孩子是一件残忍的事情,而且容易破坏亲子之间的关系。(图片来源:Parenthub网站)

教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这是一件看起来容易其实极其困难的事情。我们先回想自己一路走来,“明白”了一些事情的背后,难道是靠沟通得来的?很多家长认为沟通就是跟孩子好好讲话,然后让孩子也能好好讲话。讲话的过程没有任何冲突就是理想的沟通情况。但是沟通之后孩子真的有明白吗?孩子有没有明白只需要看后续孩子有没有配合就知道了。我想大部分的情况都是没有。

孩子没有配合当然不代表沟通无效,因为父母如果没有“阻止”的力量作为后盾,任何的沟通都不会有效。孩子不是完整的人,孩子的理性还没有发展起来,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本能就是试探和冲撞。试探和冲撞之后吃了大亏,孩子就会“明白”了。我们能做的沟通,就是让孩子明白吃亏的代价。孩子无知所以无畏,沟通能不能帮助孩子致知?

我只能说有“管”才能“教”,有阻止的力量,才能让孩子明白。与其让孩子在外边吃亏受教训,不如父母亲自让孩子吃点小亏受点教训。父母总比外面的现实更加会保护孩子。

至于会不会破坏亲子关系?只要父母能够让孩子“明白”,就不会破坏亲子关系。依循文明开明的管教方式,温和而有力量,父母就能坚守立场,就能有效保护孩子。受到保护的孩子,怎么会怨恨父母呢?正确的爱能引发孩子的爱。被宠坏的孩子跟父母的亲子关系就会比较亲密吗?

伤害孩子的,从来不是管教,是虐待是冷漠是宠溺是没有立场原则的父母。孩子慢慢成长,在父母有效的管教之下,慢慢就会明白道理明白人生,慢慢就会懂事。做父母的必须要有耐心坚持原则立场,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懂事,期间孩子一时的误解,他们总有“明白”的一天。很多人不也是等到做了父母,才了解当初自己父母的良苦苦心吗?

延伸阅读:林明志专栏《明志维新》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7 / 5. 评分人数: 2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林明志

林明志,不像老师的老师。从事教育多年,还是不思长进,对许多新教学观念高度存疑。觉得传统教育理念其实还是很不错,至少老师还是老师,学生还是学生。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