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明志维新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没有爱?

大学时期,无意间接触到佛洛姆所著的《爱的艺术》,深受影响。其中一句:“正确的爱,能引发爱的对象去爱。”

爱能引发爱,应该是不证自明的,如果爱引发了恶,恐怕没有人会追求爱,爱也不会被颂赞至今。

可是在教育现场接触了许多孩子,发现越来越多的孩子无法感受爱,更无法去爱,不由得让我深思,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

佛洛姆在书中讨论了各种形式的爱。他认为爱是可以学习的,虽然他没有提供一整套学习方法。他认为爱必须从实践中学习。这点很实在,他也提出了在实践中,爱需要满足四个条件:照顾、责任、尊重和了解。

在实践中学习爱,这符合人性,很多父母都是成为父母之后开始学习如何爱孩子。甚至很多人都是开始恋爱后开始学习爱。佛洛姆没有提供爱的定义,他只是强调学习爱的过程中必须满足上述的四个条件。所以每个人都可能在实践过长中理解到爱的定义。

在学习爱的过程中,能让爱者成熟、完满。可以说想去爱,愿意去爱能让人思考如何去爱去满足所爱的人的需要。满足所爱的对象还能从中受启发去爱他人。

为了了解所谓世界第一的芬兰教育,特地上网查询,结果很有趣,大家不妨去看看。(图片来源:谷歌截屏)

我们的孩子当然不能期待他们拥有爱的能力,因为他们没有那么成熟。但是我们的孩子想去爱,愿意去爱吗?这些年下来,我是悲观的。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冷漠。难道是父母的冷漠照成的吗?难道是父母给与孩子的爱不足够吗?我相信很多父母听了会难过,因为他们很努力了,还想怎样呢?

我遇过不懂自爱的孩子,不尊重人的孩子,甚至嚣张的孩子。父母其实都给与了满满的爱,甚至不曾稍加辞色。父母绝对也在实践中努力去满足爱的四个条件,去学习爱孩子,可是还是出状况了。

我觉得原因有二。一是虽然父母很努力在实践中学习爱,但没有去深思爱是什么?很多时候父母不断在吸收各种教养理论资讯,却没有去思考其适用性,只是努力模仿,得其形不得其意。很容易画虎不成。

其二是父母自身的自我否定和迷失。尤其是华裔父母更是如此。华人对自身文化背景的陌生加上西方开放式教育的讯息泛滥,华人父母努力克制自己不像自己的父母。简单而言是对儒家为首的传统思想的陌生加上不信任,全盘放弃了自身的文化伦理。

我们的孩子当然不能期待他们拥有爱的能力,因为他们没有那么成熟。但是我们的孩子想去爱,愿意去爱吗?(图片来源:Pixabay)

我不是中华胶,我也不喜欢孩子读三字经然后下跪帮我洗脚。只是我会不断观察阅读然后思考,不轻易否定自身文化伦理思想,也不排斥自由开放的教养观念,我会视乎孩子的情况,加上自身成长经验,给予适合孩子成长的教养模式,并随时微调。

很实际的说法就是,不管东西方的教养观念如何带来一时的成效,我只密切注意其中可能的弊病并努力避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应该是现代父母努力的方向之一。当然,在这之前必须能够熟悉其中的理论思想,而不是一知半解。所以阅读是父母很重要的功课。我自己而言,为了了解所谓世界第一的芬兰教育,特地上网查询,条目很简单,就是芬兰教育面对最大的挑战是什么?结果很有趣,大家不妨去看看。

延伸阅读:林明志专栏《明志维新》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林明志

林明志,不像老师的老师。从事教育多年,还是不思长进,对许多新教学观念高度存疑。觉得传统教育理念其实还是很不错,至少老师还是老师,学生还是学生。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