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树犹如此

访问与伤痛的距离

我根据不同的年龄、国际与身份,寻找到几位拥有优秀作品的女性创作者来分享她们的故事。这之中有的是因为旧时代价值观束缚女性创作发展,而离乡背井的;也有承受过家暴与不愉快的童年,如今谈及依然令她觉得刺目的;也有重新整理自己,好不容易才从身体的伤痛中复原,跟我这样一个陌生人,越洋连线分享心底深处的伤痛、不安与焦虑的。

我在访问中采取相当自由的方式,在提问之后,我会提醒受访者说,如果这些部分有哪些你觉得自己不太想要谈,可以让我知道。我希望你是在尽可能没有负担地跟我诉说你的故事。所以采访过程中,有的问题她们没有直接回答,或是会直接告诉我说,这些事情连她们自己都还没处理好,所以还未打算对外界公开。

对于她们这些想法,我给予百分百的尊重。因为如我上述所提及的,我本来就没有什么立场可以要求她们把自己过去所有的经历或是伤痛,都公诸于世。每个人都有处理自己伤口的方式,只要没有伤及他人,我们都不应该去评断,无论是治愈的方式,或是伤口本身。

这样看似有点畏手畏脚的访问工作,但她们最终与我分享的,关于她们的经历,她们将之化进作品或是生活的养分,领悟出不同观看世间的道理,我想都足以让读者们,在迷茫的生活中得到一点点的慰藉。

有时我们透过听故事来感受疗愈,也有的时候我们是透过说故事,获得治愈。(照片来源:Pixabay)

我无法对愿意跟我这样一个陌生人,坦承相谈伤痛经历的受访者,表达更多感激。所以在承接她们的故事之后,要怎么发挥书写,才不浪费她们跟我说的故事,成了我当时候心中最重要的事情。

也并非说完全摒弃,但那时候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点击率,不是爆点内容,我的首要考量不是读者,而是受访者对于我书写的她们的故事,是否真正传达到她们想表达的事情。

对此我还是有顾虑的,文章刊登之后我会常常去看读者留言或是分享的人都说了些什么。而我更着紧的是受访者本身的想法。我到底有没有好好地说好这些女人传递给我的故事呢?而这些故事有没有如我一开始计划的那样,给人带来一点点能量呢?

这些常常是很难得知的,但有时候只要看到一点点回馈,都会让我觉得,这些事情大概在什么角落,可能也发起了一点点,小小的作用吧。

这系列文章安排在一个月内陆续刊登完毕之后,我收到其中一位受访者的讯息。她首先是跟我抱歉说没有即时回覆我的讯息,那是因为她知道文章刊登了,但自己一直不敢读,因为她觉得自己还是会很痛苦。

也许是她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要去直面这些我旁观纪录的,关于她成长与痛苦的经历。但在阅读完专访之后,她反而十分感动,似乎再一次目睹了自己经历的悲伤与坚韧。透过我这样一个旁观者的视角,去记录她的成长与转变,让她觉得自己获得了一些力量。

这是我完全没有料想到的结果。我原本的初衷是希望受访者们,透过分享自己的故事,兴许能够疗愈到读者。却没有想到,受访者透过整理自己,跟我分享她的故事,把自己的经历说出口之后,竟然也能够获得力量与疗愈,这点对我来说真的非常珍贵。

我在访问有关人的伤痛时总是战战兢兢,常常在思考我报导的时候,会不会消费了这些受访者的经历?但我想有时候透过受访者的回馈,教会了我不必要如此担心他人的眼光,因为也不是每个人都用那么功利的眼光去看待世间的一切。

当你把对方的故事放进心里,它最终转化出来的文字,因为流淌过人心,自然会拥有温度。而将这些故事讲出来究竟能不能为大家带来疗愈或慰藉,这些都无法测量,但我想以这个专题系列中,我访问得到最好的一句话之一来回应:“有些事情当我们说出口之后,它就成为了一种解决的方法。”受访者中有的也许也把这个过程,看作治愈自己的一种方式,我愿意这么相信。

延伸阅读:  伊藤树《树犹如此》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伊藤树

自由撰稿人。喜欢阅读,喜欢听故事,也觉得世间万事万物,皆意有所指。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