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最佳台语专辑及最佳台语女歌手,结果得奖感言全程用华语,真讽刺!”
本届金曲奖颁奖典礼后,获得两大奖项的郑宜农原以为能赢得掌声时,没想到网路上浮现另一把声音,抨击她在拿到方言奖项时,却用华语致词,因而质疑她拿奖的意义。
尽管,郑宜农在致词中提到她是台语菜鸟,不太会说台语,谦卑感谢台语教会她低头外,并还是首个在颁奖礼上为近期#MeToo风波受害者发声的歌手。
网民看不见这些,反而当起“台语纠察队”拼命抨击,认为不懂台语就不要制作台语专辑,让我想起另一桩感同身受的事。
“好心,你可以不要再讲广东话吗?我们听得懂华语的。”以前在职场时,曾有同事半开玩笑说。对他们而言,我的“舒淇式粤语”带着浓浓的华语腔,一看就知道不是广东人。与其说得别扭,倒不如就用回最擅长的语言沟通。
我想,大部分非广东籍的人都有上述经验,当用半咸不淡的粤语交流时,就会被对方狠狠打枪。而我们的广东话导师,往往来自香港TVB剧集或广东歌,有时自然也会用了非本土惯用的港式用语后,就会被本地广东人嘲讽——一听就知你唔系广东人。
唔系广东人又点呀?重点系我想学好广东话。
比起2000年,尽管现在香港流行文化已退潮,取而代之的是中国海量的选秀与真人秀节目,让华语的能见度大大曝光,加上中国经济实力崛起,促使大批中国游客来马,间接也让吉隆坡、怡保等“广东话城市”逐渐能用华语通行,拯救了一批原先广东话不正的异乡游子。
但是,这无碍我想学好广东话的决心。尤其面对母语广东的客户时,我总希望能透过共通语言的亲切,让对方感受到沟通诚意,好让关系迅速破冰。
只是,每次想要在说流利广东话的同事面前训练时,就会引来不屑与嘲笑,希望我转用华语沟通。但重点是——他们的华语明明也没有说得字正腔圆,很多发音都是大马腔,并没有跟回课本规定的汉语拼音标准啊。
荒谬的是,许多电台也是这种情况。华语说得不标准的DJ比比皆是,听众似乎都不太介意,但偶尔有DJ说错几个广东发音或用错词语,就会被大批听众投诉不专业,要求电台换人主持。
学校教的没学好,大家不以为然;民间流传且没正规教育传授的方言说得不纯正,就会被强烈批评纠正。对普遍规范不重视,反而抓著小问题放大谴责,这种氛围笼罩下,谁还敢真正去学习方言呢?
这就是大马人的矛盾心态。一方面有人高呼方言要灭亡,近几年想积极推广方言,一方面却又嫌弃别人说得不标准,一不对就用严厉的态度苛责。这些人的心态似乎反映——请先在家里或私底下练好方言,等到说得标准后,才去找相同水平的人对讲。
问题是,语言本来就要常说才会流利与纯正。当某些语言小白想努力学习时,却遭到流利者的冷嘲热讽,这不就间接扼杀语言的生存能力?若这些语言真的逐渐消失,那成为会说这些语言的仅存者,又有什么值得好骄傲的?
最可笑的是,就算某些人方言说得好,却总是滥用这些方言说些低俗的话,对比想努力学好新语言的人,究竟何者对待语言的精神才值得推崇?何者又是真正配得上语言的尊重使用权?
无论是郑宜农招致的批评,或对应我过往的经验,都反映着这些会说方言人士的优越感。只是,当语言隐藏着傲慢,我相信人格上也绝对不会相对谦卑,这岂非违反了语言用来沟通的本质意义?
对我而言,若真心想推广某些语言,勉励永远比苛责强。当某语言越来越少人使用时,与其急迫推出各种鼓励说话运动,倒不如先想想,是否这个语言早已出现隐性的歧视氛围。
延伸阅读:郭朝河专栏《河足挂齿》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