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河足挂齿

我们究竟在说话,还是在沟通?

你一定有过这种经验。

与朋友聚会时聊天,提到某个议题时看法不同,几句话下来怒意顿生,尝试说服对方不果后,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最终不欢而散,好一阵子还持续怀疑对方为何变得如此陌生。

要不然就是某天有感而发,在脸书写下对某事的感受或转发新闻时,很少互动的脸友突然跳出来留言,字里行间都不认同你的想法。你莫名火大,觉得这个人莫名其妙,平时放旅游或美食照片不点赞,难得自己心血来潮想发表立场时却故意来找砸。

你听不进他的意见,只看见对方动机卑鄙,凭什么能大义凛然地在你脸书下发表意见。于是,你开始反击,一来一往下,找不到共识之余,还为了彼此留言的点赞数而纠结。最终,你体会到“道不同不相为谋”,决定按下Unfriend键。

其实,你与他或许都没错,你们要表达的观点与立场可能都有对的价值,错误在于你们只愿意表达,不愿意沟通。

(图片来源:Pixabay)

很多人都以为自己在沟通,实际上连自己在说什么都不知道;有些人以为只是沟通很明确,但实际上说了很多话,却忘了沟通在于双向,表达大于聆听,沟通依旧停留在“你听我说”的范围。

有些人懂得聆听,却不怎么表达想法。这听起来是好事,但对沟通的内涵来说依旧是缺失。最常见的说法就是“我怕说了出来后场面会尴尬或生气,还是以和为贵最好。”

这不叫沟通,而是“息事宁人”,当一方为了迁就另一方时,这沟通说穿了只是种权力上屈服;无论这权利来自于职场、薪资、年纪、性别,甚至是夫妻或情侣见某种害怕争执而分开的潜意识。

某些人无法展开对话,有些人无法结束对话。所以,国会议员永远会有匪夷所思的性别歧视论;一碰到猪肉或回教问题,其他种族就尽量与马来人回避不​​谈(马来人当然也有同等心态);统考承认问题永远是解不完的伪命题。

而你与我之间,永远看似在眼前,只要一言不合,立即就成了世界上最遥远距离的生命过客。

其实只要睁大眼睛发现,我们在生活上遇到的大部分问题,都与事情真正发生什么无关,而都是沟通障碍在作祟。我们从小学习许多事,却没有人真正教会如何沟通。

我们学习各语言的发音与语法,却找不到沟通的艺术。我们以为表达能力好就叫“讯息传递正确”,但死命勾住对方说你要说的话,最终两人之间还是隔着一条沟,通不了的依然叫各说各话。

(图片来源:网络)

很多人以为自己念得书多,相对沟通技巧就会高明,说的话所有人都要听。但其实这就是个沟通盲点,若拥有大批知识量但自视过高,只说自己要说的话,不顾别人聆听上的疑虑,最后整个表达过程就像漏斗,上面承载大批资讯量,但最后从漏管滴出来的只有知识堆叠出来的傲慢。

孰不知这种知识分子的傲慢,就是沟通上最难跨越的障碍。

另一个最大的盲点在于,很多人把沟通与自己的自尊绑在一起。认为表达了别人不接受,就等于自己受辱,进而希望透过不断地反击,哪怕只要对方有一丁点的认同,自己的面子才挂得住,才不愧于“讨论的意义”。

面对这种内在自我认同价值感低的人,其实怎样沟通都没用。说的话穿到对方心里就像个沙漏,对方要的不是沟通,而是“无止尽的认同”。所以,当另一方是个缺乏信心却又要逞强的人,那最好的沟通管道就是——别沟通。

沟通在于彼此说话的主导与聆听都有周期。无论双方彼此对调身份,都能听清楚对方表达的讯息与意义,那这才是沟通的基本尊重。至于对方的立场与动机,则是另一个问题。

说话决定技艺,沟通决定格局。到最后,你会发现越成功人士都拥有高度沟通能力,拥有许多人脉推动很多事。沟通失效的的人,总停留在抱怨、抗议与生气。

不愿意沟通,说得再多,也就是扩声器,充其量只是不断发声,没有意义;懂得沟通,才像个人。

你想要吠一整天制造声量,还是打算一针见血用沟通解决问题,你自己决定。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28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郭朝河

热爱生命,喜欢经历。无论是影像或音符,都能欢欣与之共舞。不管复古或流行,能激荡灵魂的,都值得拥抱。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