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河足挂齿

演《梅艳芳》是否要像“梅艳芳”?

近期很多人在疫情后首度走入戏院,为的并非是漫威科幻电影《永恒族》或文学钜作《沙丘》,而是《梅艳芳》。

可想而知,这位已离世10多年的香港一代天后,在本地依旧有不少死忠粉丝怀念她的风采。

在上世纪80年代,当台湾与中国演艺圈发展尚未成形时,香港乐坛早已星光熠熠,主要是香港中产阶级逐渐增加,社会知识水平普遍提高,让人们有闲钱余力开始消遣,媒体生态也慢慢蓬勃,促使香港率先成为大中华娱乐圈的权威摇篮。

天时地利人和下,让香港演艺圈诞生一个个高魄力兼具神秘的巨星。而歌演皆优的梅艳芳拥有多重魅力面向,“坏女孩”百变形象外加破格演出方式,成为当时第一个打破社会刻板印象的女歌手,虽然引起不少争议,却也成功累积了大批年轻歌迷追随。

当时甚至还流传着“西方麦当娜,东方梅艳芳”的经典名言。(图片来源:电影网)

当时甚至还流传着“西方麦当娜,东方梅艳芳”的经典名言,可想而知在那个民风保守的年代,梅艳芳的出现打破了多少“物化女性”的既定印象。

因此,不少人对《梅艳芳》满怀期待,主要是制片方在上映前已释放不少讯息,暗示找来的新人主角“神似梅艳芳”。许多人看过电影后,的确认为王丹妮某角度与梅艳芳有相似,但“神情不太像”,导致网络上开始有争论——究竟扮演真实人物,是否真的要找来相似的人扮演?

有人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毕竟若找来长得不像的人扮演,对熟悉本尊的观众来说就很难入戏;但有人认为无所谓,只要演技够精湛,就能弥补长得不像的遗憾,甚至还认为“梅艳芳主演的《川岛芳子》就是很好的例子啊。她与本尊长得不像,但无碍观众投入观赏的乐趣啊!”

图为《川岛芳子》剧照。(图片来源:电影网)

对我来说,这个答案没有绝对,一切回归到制片立场与拍片动机。

简单来说,若整个制作团队打算要当作自传来拍摄,像《梅艳芳》那样钜细靡遗地描述一生的电影,加上梅艳芳离世日子仍不长,许多人对她还有深刻印象,那主演还是尽可能找来神似的演员为佳。

反而《川岛芳子》不算是普罗大众都认识的人物,加上离世已久,见过她的人不多,加上制作团队本来就打算把她当作具戏剧性的电影来拍摄,因此观众对于主演是否相似就没太挑剔,反而如何塑造一个有血有肉的人物是关键,说破了就是演技比样貌更重要。

同时,《梅艳芳》片商之前释出的宣传片段,无一不是在聚焦王丹妮神似梅艳芳的部分,造成了观众预期超标,间接造成观影后,发现王丹妮的演技过于片面,摄影与剪辑也没有帮忙补强抓漏,才导致不少人失望而归。

假设片商之前都对这部片卖关子,不过度渲染王丹妮神似梅艳芳的部分,采取神秘手法宣传,我相信最终当观众入场时,反而会收获惊喜。就算是剧情改编失序,节奏有些沉闷,至少心中有种“的确像梅艳芳”的抚慰,失落相对小。

电影《梅艳芳》宣传照。(图片来源:新闻时尚)

也就是说,“期待值设定”是片商这次忽略的小失误。原以为“神似梅艳芳”是大卖点,但太多人对梅艳芳熟悉,导致卡位时间不对,加上新人演技不够纯熟,这才让高度期待转为丝丝遗憾。

其实,要避开这个遗憾,比起取名《梅艳芳》,倒不如冠上《香港女儿》会更保险。说的依旧是梅艳芳,但少了直接的投射,多了一些虚实的想像空间,对制片方与观众来说,都是最好舒缓的平衡点。

说起自传片,你会发现好莱坞拍摄方式都会特别严谨,选中的演员就算刚开始不像本尊,但他们总会花很多观察及揣摩本尊的一颦一笑,最终再配合巧夺天工的化妆技术,呈现仿真度高的艺术作品。

无论是对演员或本尊来说,把二度仿真创作拍得更好,不仅是敬业表现,也是对本尊最好的致敬。关于这一点,我想华人电影圈的确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延伸阅读:郭朝河专栏《河足挂齿》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17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郭朝河

热爱生命,喜欢经历。无论是影像或音符,都能欢欣与之共舞。不管复古或流行,能激荡灵魂的,都值得拥抱。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