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河足挂齿

大马怎么那么多路墩?

多年前,有位国外朋友来马游玩。那是他首次到访,所以我特意请假,并上网查询许多玩乐资料,以确保他能尽兴而归。

所幸,他对大马的一切都感到新鲜称奇。无论是现代化建筑或大自然风景,多元种族或各种风味食物,都让他大开眼界,颠覆了原本较为落后的刻板印象。

回国前一天,我们坐在一间道地的“嘛嘛档”吃饭,他突然抛出一个问题,让我当下错愕。

“为何你们的道路有那么多路墩?”

坦白说,在那之前,我未曾察觉这个问题——甚至不觉得这是个“问题”。

这不就是公路该有的基本设置吗?但朋友提起后,后来我前往许多国家时,都会特别留意当地的公路情况,才发现外国的路墩似乎真的没有比大马来得多。

无论是东南亚、大中华地区或日韩,甚至是澳洲、非洲或欧洲等地,路墩都几乎只出现在学校或特别社区,不像大马,只要是非主干的百米道路,我敢保证肯定会有一个路墩。

大马道路上总会铺有许多路墩。(图片来源:Freepik)

而且大马的路墩有不少类型。有些是大面积铺陈的减速带,有些是坡度和缓的减速墩,有些却只有柏油粗糙堆叠的三角形,但这种小而尖的路墩杀伤性最大,往往是车主在夜晚驾驶的最大梦魇。

一个不小心撞上飞起,肛门绝对会立马紧缩,力道强得甚至可挤破痔疮。

我不夸张地说,有时路墩出现的频率甚至还比交通灯多,要申请纳入金氏世界纪录也不出奇。

“为何你们的道路有那么多路墩?”我常反复回想朋友的意思。原本以为这句话意义正面,意味着政府非常体恤人民的路上安全,但某天开车经过路墩后,车子荡了一下后,我的“脑洞”也突然被“撞开”。

莫名惭愧。

与其说路墩是政府贴心的道路安全计划设置,倒不如说是大马人开车素质低落,常常横冲直撞,才导致政府不得不设置路墩。

说白点,路墩就像是大马人的‘耐心指数’。路墩越多,其实代表大马人耐心越差,才必须透过这个‘强制品’,让交通工具不得不慢下来,从而避免超速造成的各种意外。

在外国,许多车主看到减速牌或特定告示牌后,就会自动减速。尤其在驶入住宅社区后,大部分人的脑袋会自动转成慢速档,脚跟跟随放轻踩油,缓缓前进,以防有车子或人突然杀入。

在他们考驾照过程中,减速小心行驶是基本常识。或许国外公共交通发达,许多人都不愿花大钱买车,促使那些最终愿意开车的人士,都深刻体会到身为车主的神圣性。当把手放在驾驶盘时,就明确意识到这个“铁包人”的方便发明也随时可轻易夺走他人性命,才在开车时格外谨慎,以防万一。

人民普遍有道路警觉意识,脑海里自动有“路墩概念”,才让政府无需额外花钱建造,一举两得。

反观大马,考驾照过程重视技术大于驾驶精神,买车也像是种成年礼,是踏入社会后的一种必要仪式感,想要大于需要,神圣性也遭稀释。

太多人买车,导致道路拥挤,塞车是日常,间接磨损许多人的驾驶耐心,一逮到机会就想加速奔驰。结果,交通意外事故的频率高于其他国,尤其社区车祸个案太多,才造成路墩设置也越来越多。

我回想大马人在其他方面的耐心,从商场的排队文化,家长对小孩的教育养成,到人民对政府或国家的批评等,有的只是一味催促,少的是换位思考的体贴对待。

都是恶性循环。路墩看起来像是文明的设计,实际上却渗透出原始且廉价的劣根性。

延伸阅读:郭朝河专栏《河足挂齿》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3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郭朝河

热爱生命,喜欢经历。无论是影像或音符,都能欢欣与之共舞。不管复古或流行,能激荡灵魂的,都值得拥抱。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