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与某些朋友聚会,言谈中不免提到全国大选。有位朋友突然抛出一句——你们觉得独立人士多是好事吗?
“为何有这个疑问?”我反问。
他认为,目前国内政局已乱糟糟,太多独立人士参与只会增添乱象,尤其一些候选人违背党的意愿,只为了赌一口气而出来竞选,无论对政党或团结社会情绪并没有加分。
我倒是与他站在相对的立场。
先来科普一下。第15届全国大选中,不仅有高达945位候选人角逐222个国会议席,创下史上最多人参选的纪录外,独立人士甚至高达108人,缔造前所未有的创举。
为何本届独立人士那么多呢?最主要当然是本次选举打破了过往的两线制僵局。
以前只有两大联盟在争,第三方几乎都沾不到甜头。但自从2020年喜来登事件后,除了传统的国阵与希盟对抗外,还多出第三势力国盟。从两雄对立到三强鼎立,推翻所有人对大马政治格局的想像。
当投票基础有了结构性改变,意味着所有事都会有转机,独立人士自然也看到了胜算曙光。
除了阵营多了,新政党也陆续出现,如前首相马哈迪所创立的祖国斗士党、前青年体育部长赛沙迪设立的民联阵(MUDA)等,都让选民多了菜单选择,从只能投A或B,变成现在可以投C、D、E。
同时,本届也是第一次推行18岁可投票的新制度,加上不需要登记就能自动成为选民,代表传统票仓的配置算盘将被打破。而年轻选民涌现,意味着独立人士更有胜算。
毕竟,许多选民对现有的政治环境失望,尤其年轻人更厌倦长久以来的政治僵局时,有者甚至本来抱着投废票的心情,因此当独立人士出现时,与其将票作废,不如将计就计把票转投给独立候选人。
至少独立候选人不隶属于任何政党,一旦中选,也算是体制外的代议士。无论哪个联盟当选,独立人士都算是一种制衡力量,可更好地监督当权者的各种施政行为。
虽然,很多人对独立人士的看法都偏负面,认为是特定政党故意派人出来分散对手的一种战略,但本届还是有些平日就关注社会议题且热血积极的社运分子与专业人士,例如峇都国席上阵的人权律师西蒂卡欣、前隆雪华青团长李伟康等。
若以从前的投票惯例来看,他们胜算可能不高,不过自从喜来登事件后,大马政坛经历许多风风雨雨,让许多选民对政治变动的接受度开放,认为不一定要投给联盟才有办法实现政治理想,搞不好投选给有良知的独立人士,最终更能让人民的声音被听见。
毕竟现在资讯科技非常发达,许多政见都可在网路上发表,再加上独立人士没有政党的束缚,无需背负所有党员的利益冲突,能随心所欲发表政治洞见的话,搞不好最后反而更能实现政治公平的理想。
“所以你觉得独立人士多是好事吗?”朋友问。
我只能说,只要有得选,都是好事。毕竟选择越多,我们才能淘汰更多劣质且浑水摸鱼的政客。
你也可以看:
延伸阅读:郭朝河专栏《河足挂齿》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