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珊言良语

非专业导致的目光如豆——再谈特殊儿教育

前阵子我们谈到,不管你是学校老师、补习老师、安亲班老师,还是辅导老师,你都是没有特殊教育相关专业的人,所以,不能直接给家长各种相关的建议。

因为特教相关的专业人士,他们在看一个孩子的时候,除了观察孩子与人有没有眼神交流、成绩如何、行为如何之外,还需要谨慎规划这个孩子在接下来的日子如何应对他在成长过程中会遇到的各种挑战,所以专业人员下的判断和建议,都综合了很多预后的考量,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会倾向于跟你说事实,然后跟你一起讨论要怎样安排孩子的治疗、选择哪种学习的系统。

相对来说,不管是一般的老师或学校的老师,只能看到这个孩子现在的状况,判断标准也只能取决于:他现在可以坐着好好学习吗?我可以教会他学术内容吗?如果这两者可以,老师们就会觉得自己可以教这个孩子,这个孩子可以在主流班上课。

这两者的判断其实需要家长认真思考后再做出决定,因为这将决定了在未来的十多年里,孩子将能学会他在成年之后可以照顾好自己的能力,还是会在充满爱心的老师身边学习各种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学不好的学术知识。这非常关键。

身为特殊儿的家长当然会喜欢听到老师说这样的话——“你的孩子其实可以在主流班上课“”来,把孩子交给我,我可以好好教他,我們不要放弃任何一個孩子”。

然而,如果说这些话的人,並没有特殊教育知识,他们可能没有概念,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严重后果,那么我们还可以放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吗?

那天,从事职能治疗师的朋友提到,好些本来应该上特殊班的孩子,被送到大家称为“homeschool”的学习中心,或者私立国际学校,学习学术内容,结果到了孩子十七岁,家长才意识到孩子学术跟不上,无法拿到文凭,但要转到特殊班学习已经来不及,因为这些年本该学习很多基本能力的时间,都拿去坐在课室无所事事,要再重新开始有点慢了。

好些本来应该上特殊班的孩子,被家长送去普通学校上课,错过了本该学习很多基本能力的时间。(图片来源:Unsplash)

前些天晚上,在南马特别孩子关怀协会(南特)办的小型研讨会上,有名家长提问:“特需孩子成年后的预算要准备多少”,临床心理师彭开贤在回答时提到一个重要的概念——那要看你在孩子成长的那十多年有没有把他放在对的教育体系里,这非常关键。

我对这样说法的认知是:如果根据这个孩子的能力让他在特殊班(PPKI)学习,十多年的时间足够让他学会基本的生活自理、社交和一些生活技能了,进入中学也可以选择烘培、电脑设计等等科目。整体来说在他们十八岁时,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入职能力,只需稍加训练就可以胜任一些简单的工作。毕业之后,他们除了可以进入就业市场工作、领薪水之外,还能获得OKU卡的援助金和政府发给OKU的工作津贴。这样一来,家长的负担就会比较轻。

但如果这个孩子被建议到特殊班上学,但家长却还让他在普通学校/homeschool学习中心/私立学校学习,从一年级到中五的十二年里,他们无法从普通学校的体制里把学术知识学得完整,只能夹在普通孩子当中蹉跎岁月,却又没学到自己应该学习的基本自理和生活技能。

好些17岁毕业的孩子,连社交都还很弱,无法跟其他同侪配合,到了这岁数才开始训练,效果已经不显著。

如果孩子因此无法外出做简单工作,他除了每个月少了两笔本来可以获取的收入之外,家人也因为他无法外出工作,而需要在生活上多加陪伴这个孩子,一并失去自己可能可以获取的收入。

一来二去的,家人需要准备的预算就会是相当可观的数目。

这是临床心理师看到的整个画面。

这个画面,没受過各种专业训练的老师不会看到,大家只能看到眼下孩子是什么情况,自己看起来可以帮家长这个忙,让孩子学会更多生字,可以在学术路上走得更远,在孩子终于拿了听写一百分,家长和老师热泪盈睫,说还好我们没有听医生说,把他送到特殊班去。

有特殊孩子的家庭必须尊重专业,并对伪专业抱有醒觉。(图片来源:Pixabay)

至于接下来的十年里,孩子可能得花大量时间在普通学校学习其他孩子轻松就能学会的学术知识,直到他到某个年纪不得已卡着了,面对情绪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来袭,这个时候,谁会负责?

这个时候,只有家长可以负责,负责找各种医疗资源来帮助孩子,陪伴孩子。

没有人会站出来说对不起,我当年不应该这样建议你,因为对很多人来说,可以教会这个孩子那么多生字,让他的听写拿那么多100分,可以留他在主流学校继续学习,已经让人觉得他们是爱心爆棚的老师,他们怎么可能有错?

最可怕的不是做错事,而是没有专业知识,做错了,还以为自己做的事是对的。

我真诚地吁请家长,对没有特教背景和知识的人给的各种建议,需要再三跟专业人士确认,以便作出对孩子一生最好的决定。

孩子需要的是一路根据他们的状况和能力所给予的教育,孩子需要的是适合他们的教育体系,不勉强他们做超过自己能力的事情,不让他们为了满足家长的期待而错失学习他们应该学习的技能,和储存未来生存的能力。

尊重专业,对伪专业抱有醒觉,这样的观念对有特殊孩子的家庭,实在太重要了。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5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慧珊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