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珊言良语

特别的活动给特别的孩子

47号课室是一个办活动给3岁到18岁普通孩子的非盈利中心。这几年来,我们发现报名参与的学生中,有特殊状况的孩子数量比十年前刚开始收生时高出最少百分之五十。

先说明什么是”特殊状况”。

所谓特殊状况,就是在情绪、社交、动手能力等各方面的发展跟年龄不符合,这些孩子在活动里会表现得与其它同龄孩子不一样,如绘本老师在用夸张语调、七情上面讲绘本故事时,普通四岁孩子已经可以安静张大好奇的眼睛,很有兴趣地坐着听完十五分钟的精彩故事,一些有特殊状况的孩子可能听了没五分钟就站起来走动,不肯坐在原地,而是要妈妈带他去其它地方,有些孩子可能还会哭闹。

另一个例子则是14岁的中学生,一般能在营会活动中,根据老师的指示做一些简单的任务,如去跟外国人打招呼,要求合照一张,或跟同侪一起根据某些要求完成任务,但一些这个年龄的中学生无法完成“打个招呼要求合照一张”的任务,有些孩子无法和同侪合作,甚至有些孩子在完成这些活动的过程中,制造了无数的小麻烦。

一般情况下,我们会跟家长讨论孩子的情况,也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临床心理师那里去做个检测,看看孩子是遇到什么困难了,而后家长回报时,有三个诊断常常会出现的:学习障碍、自闭症、注意力缺失过动症。

最近这几年,这些数字比例的上升让我们常常讨论,是否应该另外设计活动内容来配合这些确诊,或有疑似症状的孩子,因为他们常常在完成活动过程中有许多的困难,这些困难困扰着他们,时日一久也让人担心这些无力感、挫败感对他们的心理有伤害。

这时我就好奇,只有47号课室遇到这样的挑战吗?其它各种类别的活动中心都无需面对这类挑战?如果有,他们是如何应对的?

打?骂?隔离?拒绝孩子再参与?

我们的对策,一是增加人手来应付,二是请家长带孩子去做检测、治疗,三是理解他们的状况后降低对他们的要求,甚至更改课程/活动难度,以便他们能跟得上。

我想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特别设计的课程和活动,让他们能在活动里学习,也可在课程里学到他们应该学会的,而不是在不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活动里追赶,徒增他们对自己的不自信。(图片来源:Unsplash)

这让我思考许多关于融合教育的问题:融合教育目的是让特殊孩子可以在普通孩子当中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以便可以互相学习,但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却很奇特:这两群孩子会在一起活动几个小时后自行分成两组,普通孩子一群,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另一群,这群孩子常常还会根据他们障碍类别会聚在一起。

于是我就在想,除非我们准备好了,除非我们有相关的教育背景和知识,要不然,让有特殊需求的孩子在普通孩子堆里学习,不但没让他们多学一些,反而还有受到心理伤害的后遗症,如注意力缺失过动症孩子,常会被其它孩子标签为”坏蛋”,轻微自闭症的孩子则被其它孩子觉得:”他一直是怪怪的。”

适合的教育模式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我想有特殊需求的孩子,需要特别设计的课程和活动,让他们能在活动里学习,也可在课程里学到他们应该学会的,而不是在不适合自己的课程和活动里追赶,且不达,徒增他们对自己的不自信,而家长们却不知孩子窘境,欣喜着孩子可以参与普通孩子的活动,跟普通孩子学习。

这已经不是特殊孩子专业工作者要想的问题了,相反的是本来目标是接收普通孩子,但后来接收了有特殊状况的孩子报名的中心从业员,需要正视,且提出解决方案,以便不会耽误与错误对待这些孩子。

延伸阅读:许慧珊专栏《珊言良语》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8 / 5. 评分人数: 21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许慧珊

曾获星洲日报十大最受欢迎本地作家,文章常见于各报与杂志。著有《单身俱乐部》、《无聊才结婚》、《快乐女人》及《左雍右为》等。现致力推广社运、关怀特殊儿单位与亲子成长活动。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