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欧盟电影节》带来的观影反思

欧盟电影节(The European Union Flim Festival,EUFF)今年来到第24个年头,继续在GSC院线放映,总共有18部影片,但不知何故,来到槟城站却少了西班牙的《Goya in Bordeaux》和爱尔兰的《100 Years of Ulysses》这两部,前者是18世纪宫廷画师弗朗西斯科·戈雅(Francisco Goya)的传记片,后者是20世纪文学经典《尤利西斯》面世一百周年的纪录片,结果我在一周内只能看到剩下的16部选片,其中9部在欧盟大使馆赞助下免费放映,但需要付出4令吉购买一瓶矿泉水才能获得戏票,其余7部一律10令吉,比平日的戏票便宜了一半。然而,所有选片都是以蓝光影碟的形式放映,只要银幕出现裸体画面,都一律黑屏遮盖处理,而且在宣传上已经事先说明。

欧洲电影的特色是人文气息比较浓厚,注重叙事细节,很有耐心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事件的发生,不像荷里活电影那么快节奏。我所观赏的16部选片,即使不是什么惊世大作,都可以投入得感同身受。

最好的例子是最后一天放映的比利时电影《The Restless》,分别从躁郁症丈夫和他妻子两人的视角,一前一后带出患者的喜怒无常,以及身边人承受的心里压力。镜头一开始就紧贴当事人,拍下他无法入眠、精力过剩不停绘画、情绪不稳定等等症状,完全以事件出发,让观众在措手不及之下从中解读人物的背景,不像一般商业片那样先建立故事框架和角色认知才叙事。如此一来,观众便一直处于未知的状态,不晓得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情,更容易代入人物的状态,这便是欧洲电影擅长的手法。

沿着这样的观赏方式,我便可以沉浸在法国片《Paris Memories》那种莫名的失落氛围里,这是一部关于巴黎恐袭创伤后遗症的电影,女主角因为惊吓过度而记不起事发经过,一直试图通过其他生还者口中拼凑记忆,直至找到黑暗中安抚过她的那个男人。观众跟着她毫无头绪地寻找线索,一起见证其他生还者的创伤和遗憾,甚至因此邂逅一份真爱。

挪威电影《Operation Arctic》不是动作片,而是一场冒险的儿童求生录,从三个姐弟妹意外流落北极荒岛,到整个拯救行动的完成,都充满丰富的细节,尤其是三人学会共患难、不再自以为是的过程,比一般儿童电影的遭遇更加可信。

在瑞典出品的记录片《Imad’s Childhood》里,我们看见耐心和爱心如何改变一个被ISIS恐怖份子绑架两年半的孩子。镜头前的他从看见同龄孩子就拳打脚踢,最爱拿着玩具枪扫射,拿石头当炸弹丢路过车子,肢解芭比娃娃的无可救药,到渐渐恢复童真融入群体的经过,毫无保留地被耐心十足的导演记录下来。观众看到的是活生生的例子,不是电影里的虚构角色。

欧洲电影追求的并非一般观众认为的艺术性,而是生活的真实感。现实的人生没有一早写好的剧本,凡事不一定有头有尾可以解读,所以这些电影都可以从任何一个时刻开始,也会在任何一个点嘎然而止。

荷兰的《Brothers》讲述一对兄弟搭顺风车一路从阿姆斯特丹到法国的经过,途中哥哥意外过世,弟弟和哥哥的爱人发展一段无疾而终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开始和结束,只有无尽的漂泊。

卢森堡电影《Io Sto Bene》用回忆与现实交替带出一个一生都不愿回乡的意大利老人,与年轻的意大利女DJ离乡背井的邂逅,过去与现实的片段不停对照,把过去的遗憾化成未来的希望。

克罗地亚电影《Murina》以一个被父亲压制的海边少女为主体,无处发泄的青春在一名贵宾到访时趁机爆发,变成无可挽回的结局,女孩开枪打中父亲后跳海逃生,电影就在她游向未知那一刻结束。

欧洲人的幽默当然也不会缺席。

意大利喜剧《Parents vs Influencers》一如其片名那么直接,一名对网红反感的教师因为被女儿摆上网,结果意外走红,还和死对头不打不相识坠入爱河。两人相反的立场为了利益而磨合,加上女儿推波助澜,变成讽刺十足的网络生态。

匈牙利爱情喜剧《Neither with You》同样是欢喜冤家结良缘,单身男主角为了时日无多的母亲而和怀孕的邻居假扮情侣,结果母亲成功换了心脏,两人被逼住在一起最后假戏真做。

西班牙的爱情喜剧《Ramona》则用了几个章节来讲述一个一见钟情的故事,电影导演邂逅已有男友的女主角,通过排练和拍摄慢慢改变对方的心意。笑点不夸张,只会让你会心一笑,幽默的对白和画面产生不经意的化学作用。

人文色彩向来是欧洲电影的特色。

芬兰的《Any Day Now》聚焦在一个伊朗难民家庭在等候庇护申请期间的生活面貌,孩子照常上学,父母生活如常,那种有一天便过一天的心境刻画相当细腻,最后被驱逐出境也十分无奈地接受。

意大利电影《We Still Talk》探讨年迈丈夫丧妻后的内心,女儿安排作家撰写这段65年的婚姻回忆录,性格截然不同的当事人与作家经过沟通成为好友,让回忆录多了更感性的角度,也带出这对爱收藏艺术品的老夫妻当初在家庭文化上的磨合。

法国电影《Last Dance》题材很特别,同样是老年丧妻,丈夫为了完成妻子的遗愿,加入她生前参与的一个现代舞演出,在排练过程中得到内心的疗愈。参与演出的是现实中的专业舞团,让七十多岁的老人家瞒着家人成为主角,编舞手法深得我心,原来身体本身就是最好的疗愈工具。

这次的电影节当然也少不了历史片。

乌克兰虽然不是欧盟成员国,但也带来两部和其它欧盟国家合拍的影片,一部是关于乌克兰历史的《The Rising Hawk》,一群山地猎人在两兄弟领导下对抗西征的蒙古大军,最后靠人力推到巨石引发水淹山谷的场面确实很壮观。另一部《Mr. Jones》则是当年揭发乌克兰大饥荒的英国记者传记,把史大林统治时代的黑暗真相公开。这两部影片都以英语为主,所以大部份时间都没有字幕,其他电影使用的外语都有提供英文字幕。

另外一部捷克电影《Shadow Country》则是描述国土认同的命运,捷克与奥地利边界小村庄在二战前后经历种族灭绝,邻居变成敌人的惨剧。

欧洲电影喜欢反省历史阴暗面,这是很多亚洲国家做不到的。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记事》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4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