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电影记事

长着翅膀的老鼠蜕变记

看完新版蝙蝠侠《The Batman》的第一个感觉就是不喜欢,但看到网上好评居多,让我忍不住分析这当中的落差,把自己抗拒和欣赏的部份并列讨论。

(编按:以下内容含剧透,请酌情阅读)

记得以前看老夫子漫画,有一副全黑的图画,题目是〈非洲黑人深夜打乌鸦〉,这和《The Batman》全片的风格不谋而合,从头到尾就是一部黑色电影。不晓得为什么,每次我在本地影院看到的黑夜画面都会特别阴暗,很多时候根本连事物的轮廓都看不清楚,但同样的画面换成影碟或线上观赏,所有细节都会看得一清二楚。所以我不喜欢在本地大银幕看夜景或暗室的戏份,偏偏《The Batman》几乎全片都在这样的氛围下呈现,恕我眼力差,我真的看不出别人口中所谓的“黑色美学”,在我眼中就是乌漆嘛黑的一片,看得我非常吃力。所以只要片中有红色火光出现,我就好像看到光明那样兴奋,尤其是最后蝙蝠侠拿着信号弹引领群众在洪水中前行的画面,无论在视觉还是喻意上,都是全片最出色的地方。

虽然本片并没有拍成另一部爆米花的超级英雄大片,反而很认真严肃地讲一个侦探故事,但如此压抑的情绪持续三小时,很多查案细节不断重复,谜语人三个不算复杂的谜底花了不少篇幅去刻画,但破解的过程都是靠蝙蝠侠突如其来的灵感,观众的参与感明显不足。我比较喜欢那个西班牙语的提示:长着翅膀的老鼠,不就是蝙蝠的形象吗?但谜底却是一个敲破脑袋也不会想到,需要角色直白解释的过程。不过电影能够以查案的形式突出蝙蝠侠与警探之间的拍档关系,这个全新的角度跳过了很多需要重复的设定,直接进入故事主题,可是电影要讲的内容还是太多,线索也给得太满,拖累了节奏,才会有昏昏欲睡的疲惫感。

导演Matt Reeves之前凭《Dawn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重启经典的手法非常细腻,是一个叙事高手,所以他选择刻画蝙蝠侠初出茅庐的阶段,突显这个富家子的孤僻,以及化身后的愤世,所以我们会看到一个身手不大成熟,配备还在初始阶段的蝙蝠侠。设定虽然如此,但看到Robert Pattinson一副瘾君子加吸血鬼的面容,我还是非常的出戏,幸好他露出真面目的戏份也不算多,戴上面罩勉强还可以看下去。有一点真的不吐不快,蝙蝠侠和猫女的面罩看起来比较像眼罩,掩饰身份的效果实在有限,没有人认得出来真是说不过去,反而不及谜语人的面具深刻。

在《The Batman》,我们会看到一个身手不大成熟,配备还在初始阶段的蝙蝠侠。(图片来源:IMDB)

电影用了Nirvana演唱的〈Something in the Way〉作为主题曲和配乐,旋律和歌词都强而有力,放在预告片浓缩过的画面感觉震撼,但来到电影里就打了折扣,因为画面太长了,角色出场动作显得刻意,好像在演舞台剧。由于背景设定在初始阶段,所以企鹅人和猫女的角色还没有真正成型,和其他蝙蝠侠电影有别,不会那么的抢眼,主要反派还是落在谜语人和犯罪头子Falcone身上。尽管电影篇幅冗长,但对角色关系的交代缺乏连贯,导致很多情节突如其来,Falcone和猫女的父女关系,神秘应召女郎的消失,被杀的警长和官员,以及谜语人反高潮的现身,都让剧情变得支离破碎。故事核心本来在于揭露整个体制的贪婪腐败,最后却演变成恐怖袭击的场面,叙事方向不能一致,幕后的动机变得模糊不清。

我比较认同本片所要带出的主题:反思恐惧与暴力。(图片来源:IMDB)

我比较认同本片所要带出的主题:反思恐惧与暴力。蝙蝠侠起初以暴易暴,用拳头解决问题,打斗场面突出那种拳拳到肉,连骨折都听见的效果。他用这样的方式来打击哥谭市的罪犯,每当蝙蝠侠的标志高挂夜空,就有了震慑的效果。这种基于恐惧的心理,也让一般市民对他有所抗拒,最后当谜语人说出被他启发的经过时,他才意识到复仇解决不了问题,他必须克服别人对他的恐惧,所以在洪水淹没体育馆的漆黑当中,他点起信号弹引路,旁人起初还有戒心,最后才慢慢靠拢,他终于从复仇者蜕变成为真正的英雄,全赖这一幕才挽回我对本片的观感,但还是无法弥补那接近三小时在漆黑中的煎熬。

延伸阅读:陈伟光专栏《电影记事》其它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6 / 5. 评分人数: 10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陈伟光

马来西亚资深剧场人,影痴与音乐发烧友,先后创办《剃刀实验剧场》和《戏剧家族》,发起《黄火》和经营槟城地下音乐基地Soundmaker。曾任职槟城光明日报副刊主任,先后在各华文报耕耘艺文专栏。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