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上司笑着递来一份应征表格,说:“你来处理吧!”
我一看,求职是个年轻人,高学历,应征职位写着:“时事评论员”。
我愕然。
时事评论员几时成了媒体机构里的职缺?但换个角度想, 越來越多人关注时事,倒也不错。
时事评论员这一块,从写到讲,也是这十多年来的事。
阿都拉做首相时开放言论,各家国营、私营电台或电视台, 先后开了时事谈话节目。
当时还没网络直播,各家节目也彷效台湾时事叩应(call in)节目, 邀朝野政治领袖及时评员上节目,再让民众叩应,一时蔚为风潮。
这些年来,时评员上节目或新闻时段讲评,已经很平常。
然后,我们也会听到像台湾一样,有“名嘴”这类称呼或“名嘴现象”。
台湾评论员杨照有篇文章,写了关于“名嘴”的事,其中重点有:
– 政论节目来宾各式各样,每个人都有他的身份, 就有随职业身份而来的功能。彼此对话、乃至辩论, 让看节目的观众,得到对政治多角度的理解。这样的政论节目, 没有“名嘴”,也不需要“名嘴”。
– 曾几何时,电视政论节目产生了奇怪的变化。他们上节目讲的话, 跟他们的专业身份没什么必然关系。他们很会说、超能说,靠着“说政治”,让他们在节目里占了一席之地。
– 上节目选择的标准,不是谁问政比较认真,也不是谁比较有想法, 而是谁比较敢讲、比较会讲。
– 激动夸张、恶毒刻薄成了“名嘴”这一行基本条件, 具备了这样的说话风格,才会“升级”成“名嘴”, 才会变成电视上常客。同样的,不管什么立场什么主张,要做“名嘴”就得显示出,对于自己知道的事再确定不过的态度,“名嘴”一张嘴讲来都斩钉截铁,没一点犹豫、没一点保留:“就是这样!”
– “名嘴化”的政论节目,不再是某些政治人物表达立场、 某些新闻记者补充讯息与内幕、某些学者提供分析角度观点,现在变成只有一种单一角色——“名嘴”。
– 清一色“名嘴”讲话。没有人要“名嘴”中立客观,没有人要听“名嘴”理性分析,也没有人要听“名嘴”解释政治政策立场。“名嘴”角色,功用越来越清楚——用激动、夸张口气, 讲述大量别人不知道的内幕, 并义正词严地谴责被拿来当作讨论焦点的人与事, 想出最刻薄恶毒的方法,把别人与事,说得越不堪越好。
为了节目收视率需求,大家要的,不再是理性分析, 而是要越来越耸动、越激动的作秀。 这就是今天有些时事分析评论节目存在最大、最严重的问题。
杨照说的是台湾政论节目的问题,对照今天《关键时刻》及时事评论员李正皓遭批评的言论内容,相信大家也联想到, 问题出在哪里了吧?
你也可以看?
不做功课不查证,固然问题很大,但为了出位及节目效果, 仍然会有人愿意这么表演。
他们认定,多数人不是要听理性分析,而是要听自己想听的, 所以懂得演就行了。
这是“名嘴现象”的现实面,就像政治一样,也是越来越多靠表演出位的人。
或许,我们的情况还没去到这么严重,毕竟我们没有很多名嘴, 我们有的是时事评论员。
那么,回到一个问题,怎样做时事评论员?
杨照说,“名嘴”有太多愤怒激动、太多的自以为是, 太少的自我怀疑、太少的冷静分析、太少的耐心说理。
把名嘴的“太多”作为自我警惕,把他们的“太少”作为自我期许, 或许应该就是时事评论员的本分了。
延伸阅读:许国伟专栏《舟人指点》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