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食字有味

茨厂街老字号韶华难返

我在90年代来到吉隆坡,于何清园落脚,那些年半山芭和茨厂街,是我”11号”车脚踏遍的地方。

90年代茨厂街广式茶楼林立,清晨四五点,远远就看到冒着热气的蒸笼堆得高高,一壶茶,几笼点心,或扶老携幼话家常,或三五知己品人生,水滚茶靓,一片热闹景像。

马六甲三宝井豆浆之家是地方知名的品牌。(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农历七月,茶楼就已挂出“中秋月饼上市〞的布条;过年时,肉干行前排队人龙“打蛇饼”的景像,总能上报纸,来这里买腊肠海味办年货,那些年的茨厂街自带热搜体质,节假日都得往这里跑。

作为吉隆坡最早的商业枢纽,茨厂街一直是华人聚居之地,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大批华裔先贤从中国南来后在这里扎根,久而久之人口剧增,开始出现不同风格的店屋、小贩摊位也沿街而设,这里也是首都圈里最多会馆、商号设立的地方。

百年老字号品泉茶室回归展新貌。(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吉隆坡的店屋最早可以追溯到1880年代,由叶亚来及瑞天咸主导的街屋改建计划而成,一直到2000年屋租统制法令废除以前,茨厂街一带的商号,绝对是包办华人“生老病死”的地方,寿板店、积善堂、纸扎铺、摄影店、五金行等等都找到。

那些年走在五脚基处,还能听到老店楼上传来的麻将声,骑楼处晒衣物;当年第一次认识艇仔粥,是南洋酒店前的安娣粥档,在大众书局里一边看书一边偷吃买来的蕃薯蛋,吃何玉记咸粽,苏丹街烟缠巷的“肥仔唛粥饭档”,吃“大姨妈嫁女”、“老少平安”和“陈惠珍”,那些老吉隆坡人的乐趣,如今想来甚是怀念。

读《百年传承·华人故事——接棒人》一书,其中,也有篇章提及茨厂街的老字号“凤凰饼家”、“品泉茶室”的转型,对比于早年在这一带“叹茶”的茶楼,最有名的当属成记、振东、玉壶轩等,这些名称,有些已重整回归,更多是早已从茨厂街中“除名”,甚至找不回曾辉煌过的一丝痕迹。

槟城义香蔴油已走向世界。(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事实上,即使没有三年疫情,老字号的无声消失近年也是越来越多,是脚步太慢跟不上时代,还是已容不下太多老店?出于现实考虑,还有经济环境或租金的问题,更多是下一代不想接手,找不到接棒人。

老字号的招牌,是几代人日复一日专注于一件事,书中众多老字号的故事,也勾勒出马来西亚百年来的发展轮廓。

老字号展示着不同行业的历史文化,浸润着文化底蕴,大浪淘沙,结业就等同于有一些文化,也可能会随之消失。

从许多角度上去看,老店结业也反映地方经济模式的变化,很可惜的是,当老字号要悄无声息消失,却又总能成为怀旧题材,让人蜂涌而至打卡留念。

如果单纯从经济来看,一些老店可能没有太多价值,可当城市发展到一定程度,人们自然也会格外想念体现城市文化价值的共同回忆。

马六甲益昌咖啡的规模已不可同日而言。(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老行业老字号若仍停留在以前的运营模式,怎么活下来?创新改革都是必然,同时,想一想怎么把以前的东西记录、留存、重现,也是许多接棒人该要好好努力的方向吧。

书名:《百年传承.华人故事——接棒人》
主编:伍燕翎
出版社:新纪元大学学院
出版日期:2023年8月
简介:选出为十家大马着名华人企业,讲述创业扎根、产品生产、经营管理、企业文化,甚至家族治理的传承、接班人培养等故事。

延伸阅读:马拉妹专栏《食字有味》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马拉妹

媒体人,在纸媒工作20余年,奉承〝贪威识食,练精学懒〞修行之道,惟读书孜孜不倦。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