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食字有味

臭食物米其林指南

如果有人问,你是什么时候爱上“臭食物”?我想很多人会答:“你才爱吃臭,我没有啊!”,但想想,这臭又是怎么定义呢?

还记得第一次吃皮蛋、吃榴莲、腐乳、乳酪、纳豆、虾酱、鱼露吗?甚至是第一次闻到臭豆腐,近年大热的螺蛳粉,这些不都是许多人定义为臭的食物吗?咋我还是越吃越香呢?

从一星到五星,你给眼前的食物臭味等级打几分。(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人的五感中,嗅觉最为微妙、复杂和古老,也最具有“感觉取向”,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达。

例如我们逛夜市时,远远闻到街头摊子传来臭豆腐气味,脚步就不自觉地趋近,这炸臭豆腐吃起来外酥里嫩,似臭非臭、似香非香,好此味者会立马明白我想说的。

如果说某些发酵食物闻起来像屎,不要怀疑,就是屎的味道,例如螺蛳粉里的酸笋,因为发酵后产生的代谢物如硫化氢和粪臭素,能在哪找到这两种代谢物不需要科谱吧。

爱吃臭,其实是全人类的共性,也是刻在我们父辈基因里的密码,虽说无论是从科学角度还是从感官享受上,散发臭味的东西似乎都是危险的、令人不悦的;可不得不说,人类本来就是一种奇怪的动物,尽管恶心得理论上需要避开,但这种“良性自虐”,会激发感官上的兴奋,无趣的日常生活也能在某一刻得以释放。

这也是为什么即使许多地方美食臭得令人闻风丧胆,嗤之以鼻敬而远之,惟更多是不乏具有猎奇心理,驱动人们的好奇心尝之,一尝即爱上的人。

我喜欢的一部记录片《风味人间》中提到,臭与香本就是一线之隔,奇臭和异香之间存在着微妙的临界点。极致的臭味更衬出了清香,这种“腐臭”与“香美”很矛盾,使人爱恨交织,欲罢不能。

在看《臭食物大全》,会发现在世界各国的饮食文化中,的确有一些食物是以臭闻名,在东南亚国家的我们,许多人热爱的“真加洛虾酱”,也亦上榜,臭味指数才二星。

看作者的米其林指南,他在东南亚搜臭的收获丰富。(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作者小泉武夫是名大学教授,这位农业博士的专业领域是发酵学和酿造学,他观察着近年来日本的个性派人物,颇为有趣。

他说,产生个性的最大要素之一,就是气味,日本昭和时代的街头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气味,而透过气味唤起的记忆更是不胜枚举,无奈的是,现代的日本人对气味的接受度不高,对于臭味更是神经质地躲避,这种情况在食物上最为明显,甚至出现因年轻人为对象的“淡味纳豆”,让他愤愤不平且忧心忡忡,担心日本的饮食文化会一步一步的毁灭。

他说,人类在培养综合能力时,认识带有臭味之物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因为生来就具备辨味能力,能分辨出自己需要和不需要的气味,所以极度排斥臭味,甚至刻意回避,都会失去个性。

所以,小泉武夫还在书中发布《小泉臭食物米其林指南》,把他周游列国品臭做了一个列表,其中单是鱼露鱼汁虾酱,就佔了很大的篇章,泰国寮国越南全部上榜,也是让读者觉得充满惊喜的部分。

书中记录在寮国吃鼠的有趣过程。(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虽然我们没办法挂着他的舌头四处品尝,但看书时,也理解到一个民族对于臭味的喜好,有其悠长的历史和文化,恶臭举世闻名的瑞典鲱鱼罐头,笔者的形容尤其生动。

虫子也是许多民族爱吃的,有悠久的历史。(图片来源:由作者提供)

蒋勋说:“一个民族不够老,不会懂得吃臭。”臭里面其实是对文化的另一种期待——在最腐烂的部分还有生命,还有美好的希望。”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对臭味食物的喜恶亦是如此,例如我爱死了香菜,它绝对不叫臭菜,你呢?

书名:臭食物大全
作者:小泉武夫
译者:何姵仪
出版社:晨星出版
出版日期:2017年11月
简介:作者走遍世界,细心考察每个食品的来源、製作过程,并且亲自品尝它们的味道。他凭着对各种食物、发酵食品的热情,以幽默有趣的文笔写下每篇记录。过程中接触到的异国、异民族文化,更是本书一大亮点。

延伸阅读:马拉妹专栏《食字有味》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未经许可不可转载;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马拉妹

媒体人,在纸媒工作20余年,奉承〝贪威识食,练精学懒〞修行之道,惟读书孜孜不倦。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