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马不停啼

外劳苦楚无人知 移工悲歌处处闻

列夫·托尔斯泰在《安娜·卡列尼娜》里写到:“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马来西亚,不幸的人不只是本国公民,更包括数量庞大的移工群体。本地中文媒体习惯将移工称为“外劳”,亦即外籍劳工,本来是一个中性词,在政治人物带头起舞、媒体渲染和大众的污名化下,却成为过街老鼠,人人喊打的标签。为了纠正观念,本文将采用另一个更为中性的名词——移工,以指称跨境接受聘雇的劳工(foreign worker)。

社会大众对移工的刻板印象,不外乎是肮脏、贪婪、易犯罪等负面形象。问题是,有多少人曾经亲身接触来自各国的移工,了解他们在我国工作的处境,每日面对的难题,乃至一般生活起居的日常呢?以星洲日报《大都会》8月6日刊登一则题为《食材价格符合购买能力 关东夜市 外劳采买热点》的报道为例,即可窥探媒体和大众对“外劳”的负面刻板印象。

文中写道“锡米山关东夜市沦为外劳买菜的天堂”,此处有两个问题:第一,锡米山新村和关东村是两个不同的村,记者走访的夜市位于关东村,其地区属于加影,应正名为加影关东村;第二,记者使用“沦为”一词,似乎想指出该夜市在“外劳大举涌入”之后,陷入了某种不好的境地。试问,如果夜市如记者所说,是“外劳买菜的天堂”,成为“外劳村”,有何不可?这是否意味着夜市从此将道德沦丧,或是肮脏龌龊,罪犯横行?

该篇报道提及的夜市图景。(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此外,这篇报道屡屡强调“外劳”人数之多,如“该夜市的顾客,外劳占逾60%”,“傍晚6时至晚上7时这段时间,涌入该夜市的外劳人数惊人”,更强调“有的外劳也趁机在夜市场外的路边非法摆档”。记者如此的写法似乎是想抨击“外劳泛滥”的现象,并且强调“非法”之处希望执法单位前来逮捕,以迎合华人读者相同的刻板印象。

该报道也采访了夜市场管理人和一位小贩,从两位华人的口中得知“多数外劳住夜市附近”和“外劳涌入买菜已是平常事”。笔者有几个疑问:第一,如果记者想了解移工的住处范围和购物时间,为何不选择询问移工本人,而是询问华人?第二,若一个地方的多数居民是某族群,该地的夜市出现大量该族群人士,不是正常不过的事情吗?

另外,报道称“光顾该夜市的外劳以孟加拉、缅甸、越南为主”,但是根据可靠消息告诉笔者,该村的越南人不排除为移工,但数量不多,而且以女性外籍配偶为主。可见,记者未曾向村委会求证,单纯相信“眼见为实”恐怕过于便宜。

媒体和大众经常以华人本位思考,忽略了现象背后更庞大的社会经济问题。(图片来源:Freepik)

笔者认为,移工的人数之多及非法摆摊或许是事实,但事情恐怕没那么简单,这个冰山一角背后隐藏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若非生活不易经济拮据,相信移工也不愿冒险摆摊进行买卖,而且据当地人士透露,移工如此买卖只是为了将食材以较便宜的价格卖给同乡,这是身在异乡的移工互助的方式而已。但是,媒体和大众经常以华人本位思考,对所有非法活动和人士欲除之而后快,忽略了现象背后更庞大的社会经济问题,身而为人却缺乏同理心,可谓悲悯缺如。

以笔者的经验而言,我接触到各领域的移工,比如大学煮炒摊的越南掌厨、商场的尼泊尔保安、台湾小吃店的缅甸工人,都喜欢探听他们的故事,不是抱着猎奇心态,而是想要了解这些经常受忽视却贡献良多的群体背后的故事。与我交谈甚欢的移工不少,每一个人几乎都是带着友善态度分享母国的故事,我也从他们口中学到越南语、缅甸语、尼泊尔语、泰语等。如果我知道对方是缅甸人,我就会说maingalarpar(မင်္ဂလာပါ:你好),对方脸上马上就会泛起笑容,屡试不爽。生活不易,这样听到一句家乡话就足以让他们快乐一阵子,可见移工的性情淳朴,知足常乐。只要放下恐惧和歧视的眼光,走入移工的社群,你会发现他们不过是普通人,也和我们一样有七情六欲,有可爱与可恨之处。

多数移工性情淳朴,但在他国工作生活满是挑战。(图片来源:Freepik)

其实,许多华人在歧视移工的时候,难道没有想过华人也曾被指为“外来者”,要华人“回唐山”吗?只要稍微懂得马来西亚历史,就知道华人的祖先大举南渡来到这片蛮荒之地时,也是和当今的移工一般,只是在异乡卑微地讨生活挣口饭吃,实在是同病相怜。既然华人经常因为受歧视而愤怒沮丧,不喜欢被称为“外来者”,那么面对比自己弱势的“他者”时,为何又成为自己讨厌的那种人?

笔者想呼吁媒体从业员,在报道移工课题时需紧守新闻专业,多方查证平衡报道,特别是应该给予弱势者发声的机会和空间。更重要的是,记者在进行提问或撰写报道时,不应该预设立场,尝试制造符合本身立场的新闻。社会大众也应该放下刻板印象,多走入移工社群了解他们,而不是隔着屏幕散播排外情绪。移工的悲歌数之不尽,政府应该妥善对待这些移工,确保其获得与劳动相符的薪资福利,我们作为大马公民也应该感谢并尊重这些移工,愿意从事本国人不愿从事的3D工作。如果马来西亚的百万移工大军集体罢工,我相信那就是我国经济的末日了。

延伸阅读:马俊泓专栏《马不停啼》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9 / 5. 评分人数: 15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马俊泓

马俊泓,千禧有痣青年,自由的灵魂。新纪元中文系毕业生,群议社社员、曼绒文友会理事、新纪元校友会理事、隆雪华青理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