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 > 马不停啼

堵不如疏:禁用社交媒体难见效,教育胜于禁绝

支持 Supported by  

相信大部分读者在阅读这篇文章时,使用的是智能手机,也很可能是通过WhatsApp或脸书等社交媒体,才点击阅读这篇文章。自面世和普及化以来,智能手机几乎成为了现代人的延伸器官,不可无日无之,而社交媒体更是深深地嵌入了日常生活,成为我们吸收资讯、社交、工作的媒介。曾经有一名13岁的学生告诉我,电话对他来说才是必需品,东西可以不吃,游戏不能不玩,让人哭笑不得,却也敲响了警钟。

首相安华讨论相关议题(图片来源:安华脸书)

近日,我国政府为应对一连串骇人听闻的校园暴力和性侵问题,探讨立法禁止16岁以下的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此举引发不少争议后,首相拿督斯里安华今天在国会解释,并非探讨禁止16岁以下学生使用手机,而是限制他们在校内使用社交媒体。

这究竟是保护未成年人的“及时雨”,还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一刀切”做法呢?若政府执意落实禁令,仅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社交媒体,难道学生不会在校外使用吗?除非大马参考中国实施网络实名制,否则难以真正禁止。何况,尽管我国网络长期禁止观看和传播色情内容,这类内容不也是垂手可得吗?

若政府执意落实禁令,仅禁止学生在校内使用社交媒体,难道学生不会在校外使用吗?(图片来源:Freepik)

私以为将校园暴力完全归咎于社交媒体,未免有些以偏概全。校园暴力的根源,更多在于家庭教育缺失、学校引导不足,导致学生的个人品德发育不良,乃至思想扭曲而行为乖张。社交媒体充其量只是一个工具或催化剂。若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即使没有了社交媒体,霸凌行为也可能通过其他形式继续存在。因此,一纸禁令或许能暂时压制问题,却无法根除病灶,实属治标不治本。

无可否认,社交媒体是一把“双刃剑”。它可能因其匿名性和传播速度,沦为网络霸凌的温床;也可能充斥着良莠不齐的碎片化信息,盗取青少年的专注力。然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恰恰凸显了“引导”和“教育”的迫切性,而不是“禁止”的理由。

归根结底,治本之道还是在于教育:家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沟通。(图片来源:Freepik)

我们必须认识到,社交媒体亦是青少年获取新知识、了解时事开拓视野、参与线上学习和进行创意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一个无法回避网络的环境里,如果因噎废食,采取“堵”的方式,不仅会让青少年与数码时代脱节,更剥夺了他们学习如何在这个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辨别真伪、自我保护、明辨是非的机会。这无异于在无菌室里培养孩子,使其未来面对真实世界的“病菌”时毫无抵抗力。

上古时期,鲧和禹治水的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堵不如疏”,治水如此,治心亦然。强制性的“一刀切”禁令,绝非解决一系列问题的长远之计。我们的目标,不应该是培养一群不曾接触或不会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而是培养一群懂得如何正确且负责任地使用社交媒体的未来公民。

归根结底,治本之道还是在于教育:家庭应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与沟通,了解他们的网络生活和需求;学校更应加强媒体识读、网络安全与公民教育,教导学生如何负责、友善、有批判性地使用网络,分辨信息的真伪,并学会管理自己的荧幕时间;社会则应共同营造健康的网络氛围,对一切形式的暴力说不。当网络时代席卷而来,每个人都是命运共同体,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行动起来,才能避免下一起悲剧发生。

延伸阅读:马俊泓专栏《马不停啼》其他文章

版权声明 本文乃作者观点,不代表《访问》立场;本文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所有;若转载或引述,请注明出处与链接。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3 / 5. 评分人数: 3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马俊泓

马俊泓,千禧有痣青年,自由的灵魂。新纪元中文系毕业生,群议社社员、曼绒文友会理事、新纪元校友会理事、隆雪华青理事。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