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我没人姓】我是没出家的“出”家人——出德成

出姓在马六甲仅此一家。

追溯回更早,出家人有着蒙古族血统,是木华黎(Muqulai)将军的后代。为了躲避明朝将军追捕,纳哈出的后代将“纳哈”去除,留下“出”姓,也能更好地融入汉人生活。在福建惠安,就有一个小坝洪厝坑,那里聚居着几百户姓“出”的蒙古族人……

他们如何来到马六甲,并在此地开枝散叶?

(编按:在向别人做自我介绍时,不少人都会选择如此开头:“你好,我姓X,名字是……”,有着特殊姓氏的人,往往说到这里就已被他人打断,开始针对其姓氏展开讨论;但,多特殊的姓氏才算特殊,以致于成为讨论话题?【我没人姓】系列专题为访问网读者网罗了不同的罕见姓氏“继承人”,且听一听具特殊姓氏的他们,有着何种不一样的成长经验,也看一看有多少罕见姓氏是你所不知道的吧!)

这是一个百家姓里没有的姓氏。

“我祖父的名字叫出水土,很好记。每次人家知道我姓出,都会问——你跟出水土什么关系?”

对华人来说,姓氏和字辈串起一个家族的情感记忆——字辈能够分尊卑、别长幼;姓氏更是家族符号,凝聚一个民族。

因而人与人素未谋面,第一句话会问:“您贵姓?”

“上个星期,有一个师父团到访,我为他们导览。第一句话我说:师父,我是出家人,不过我没有出家!众人大笑。”马六甲文史导览员出德成说。

出德成的祖父出水土(坐者右)、祖母陈金英(坐者左)与子女的全家福,七男一女摄于1962年。(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出德成是马六甲温古堂导览主任,常年活跃于文史导览工作。(摄影:梁馨元)

千山风雨啸,抗日义士后代

出德成的曾祖父出雁约在1900年从中国南来,与王慈娘育有一子。1942年3月8日,出水土的堂兄出炎成被日军所俘,二战时期战火连天,漫山遍野的尸骸——他满腔热血抗日,却在1942年3月16日被屠杀,享年38岁。如今,他们埋在马六甲三宝山脚下,华人抗日义士纪念碑也伫立在旁。

罕见姓氏“出”家人,自20世纪初,于马六甲天地为家。

出家代代似乎有着傲人风骨。今年57岁的出德成,身板直挺,说话起来声音洪亮,常年在沈慕羽书法文物馆为人导览。这片土地的文化历史,仿佛早已深植于他,说起来真诚且传神。

出氏祖厝与出德成曾祖母王慈娘之墓碑。(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蒙古血统,汉化“出”姓

那是沿着姓氏而来,流在血液里对土地与家国的热爱。若追溯回更早,出家人有着蒙古族血统,是木华黎(Muqulai)将军的后代。他们的先祖,在漫漫荒漠里,随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打下蒙古帝国江山。

回顾文献,“出”姓家族最早可追溯到唐代(公元8世纪)一个叫药罗葛(Yaglakar)的部落。

公元11世纪,药罗葛部曾经打败契丹人,夺得不少领土,但后来被蒙古人的领袖海都汗(Qaidu Qayan,成吉思汗的7世祖)征服,逐渐蒙古化,称为札刺亦儿(Jalair),属于迭烈斤(Dirliiqin)蒙古人的一支。

出德成说,回顾史料,出氏是蒙古族木华黎将军的后代。(摄影:梁馨元)

“到了成吉思汗的时代,札刺亦儿部落诞生了一位将军,名叫木华黎。木华黎的后代纳哈出(Nayacu)曾在北元受封为丞相和太尉;纳哈出的长子察罕(Caqan)1393年因为牵涉蓝玉案而被明朝杀害。察罕的弟弟佛家奴(Burqan Bogol)担心被诛连九族,于是放弃官职,隐居在福建省惠安县以北的山区,过着隐姓埋名的生活。”

“为了要融入汉人生活,佛家奴拿父亲纳哈出名字的最后一个读音,以‘出’为姓。”出德成说道。

从福建惠安远渡而来

对出德成而言,姓氏是根源——“曾祖父把‘出’这个姓氏,从中国带来马六甲。”

历史记载中,自从佛家奴弃“纳哈”,以“出”为姓;将近六百年下来,出家已繁衍22、23、24代不等。出氏目前分布在涂岭小坝、洪厝坑、横溪、甘蔗园、上新、后头、前欧、西坑、仙游九社等十几个村落,据1985年统计共有479户,2733人。

对出德成而言,姓氏是根源——“曾祖父把‘出’这个姓氏,从中国带来马六甲。”(摄影:梁馨元)

早年曾祖父中国南来,生活较为困苦,以劳力活维生,也只诞下一子,那便是出德成的祖父出水土。所幸,祖母七星伴月,育有七子一女,家族才真正开枝散叶。

来自福建惠安,祖父出水土曾经担任惠安公会主席,从1974年一直服务到1981年去世。生前,他从事五金与建筑板材生意,在社区极其活跃;每当人们听到他的名字,都会立刻想起他的身影和对社区的贡献。

1939年,出德成的祖父出水土与祖母陈金英结为夫妻,摄于马六甲晨钟励志社。(图片来源:受访者提供)

编写家谱 采集家族历史

每当出德成收集到新的史料,都会加入这本家谱中。除了自己保留,他也会复印一份给后辈,传承家族历史。(摄影:梁馨元)

眼前这本黄色书皮的资料夹,封面用麦克笔写着“马六甲出家家谱”、“堂号:燕山”,这是出德成于2008年开始编纂的家谱,如今已16年。

“约五六十年代,祖父开始与人合股做生意,开五金行,也卖建筑用的板材。”1981年出水土去世以前,他们几代人都住在马六甲三宝井,直到成家立业才逐渐在其他地方置业生活。

出家人最初扎根马六甲,来到今日已有将近五十位成员。出德成是第四代,在他之后更有了曾孙、玄孙一辈。他聊起编写家谱的过程——“我把新生孩子、堂兄弟姐妹家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都记录下来。当年曾祖父来到马来亚的故事,都是从祖母的口述历史中采集而来,我都有记录其中。”

记忆中的三宝井烟火气

出雁将这个姓氏从中国福建惠安带来马六甲,据资料所述,出氏还有一脉传往台湾。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出试举家迁居(基隆);清光绪年河十七世出堆英也到台湾建家立业。日前出氏族人主要居住在台湾新竹、彰化、台北、宜兰、高雄等地。

在马六甲,出家祖屋位居三宝井。早年人多,街道住宅都是烟火气——“我们这一带孩子也多,尤其年初九拜天公,家家户户都很热闹。”到了午夜12点,人们放鞭炮、烧金银纸以及天公座,这是他记忆中的喧嚣。

即使一些家人已搬离马六甲,但逢年过节他们也会相聚,感情融洽。(受访者提供)

“不过这种情景也比较少看到了,现在也只剩下我的伯母一个人住在那边。”人口外流,年轻人搬离故乡,从前热闹的三宝井也变得冷清。

即使早已离开,但他几乎每一天都会回来三宝井吃早餐——“通常我来都会吃面粉糕。有一个住家式的面档,以前就在三宝井巴刹,疫情之后也搬走了。”

早上天色刚亮,巴刹小贩准备开档,华人茶室也飘出煮食的轻烟……这是他记忆中的三宝井。“以前还有一些老朋友在这边,但现在多的是外劳工作和入住,三宝井不一样了。”

导览使命    与土地保持联系

出家人最初扎根马六甲,来到今日已有将近五十位成员,出德成是第四代。(摄影:梁馨元)

对出德成而言,这个地方是有感情的。他通过导览与这片土地保持联系,加入马六甲中华大会堂青年团,2007年举办第一届 “三山九九·重阳登高”

“我们知道三宝山是一座义山,华人也许会有避忌。在九月九日这一天,我们办踏青导览,把三宝山的故事与民众分享。”据他回忆,2007年沈慕羽也担任该活动的主祭,一行人来到山顶祭祀,缅怀与追溯华教先贤的贡献——从出德成的故乡开始,他开启了导览说故事的旅途。

因小学历史老师说故事的方式,影响了出德成对文史的热爱。(摄影:梁馨元)

如今,出德成在育英华小担任中文老师。“90年代,我从关丹师训毕业过后,第一份教职在而连突双溪仁华校。那个时候,很常周末或连假,都会有学生跟我下马六甲。”

那是Citywalk还没流行的年代。即使没有车,学生们三三两两跟着他,就这样坐巴士从老远的彭亨回到马六甲。“你能想象吗?我们坐摩托一个一个载送,路途中跟他们讲故事,讲历史。”因着好奇的目光,他为孩子们介绍这块土地的人文风貌。

三宝山、鬼门关桥、八条老街……这些仍被时间记得的地方遗迹。

后来,他的生活除了教课,也多围绕在文化历史之中。穿梭在古城的古朴与沧桑,他与团队走到马六甲街头采集老一辈的口述资料,用文字寄存历史。不仅如此,他们也把收集到的内容移交给马来亚客家公会,合作办故事馆温古堂。

这十几年来,出德成已带过上千人上三宝山导览;2016年,他也为台湾马英九总统导览马六甲。(摄影:梁馨元)

除了是温古堂的导览主任,出德成也是沈慕羽书法文物馆的理事会副秘书。以导览为志业,一座古城的生命重新被述说;这似乎是他与生俱来,伴随姓氏使命而生的志业。

编按:您身边是否有姓氏与众不同的朋友?请推荐予访问网,让访问网来访问他们,让更多人认识他们;请电邮至editor@theinterview.asia提供资讯,让我们的采访团队联系他们。

上一篇我姓乡——他们都叫我乡下佬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4.5 / 5. 评分人数: 16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梁馨元

xinyuan@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编辑。中文系毕业生,著有诗集《我吞下一颗发烫的黑曜石》。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