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难读、难考、难进大学? 为什么大家都不报考STPM了?

他们考了满分,却被拒于门外;他们选了最难的一条路,却等不到应有的机会。每年大学录取季节,总有几则来自STPM优等生“高分落榜”的新闻刷屏社交媒体,引发一波波愤怒与叹息。

为什么曾经是国家最高水平的考试,如今却沦为大家想办法逃离的考试?为什么拼尽全力,依然敌不过一套不透明的录取机制?当“努力无用”成了现实写照,STPM不只是一个考试制度的名字,更成了许多优秀青年不愿再选择的道路,也成为教育公平失落的见证。

STPM考生越来越少,为什么?

每年6月至9月间,是马来西亚学生等待大学录取结果的关键季节。然而,在这本应满怀希望的时段里,却反复上演着类似的剧情:不少STPM(大马高等教育文凭)考生即使成绩斐然,最终仍与公立大学无缘;即便幸运被录取,被分配到科系也往往不是自己的第一志愿。

这样的现实,使得许多学生在中五毕业后,几乎本能地避开中六,避开STPM考试,更多人选择了通往大学更便捷的道路:无论是名额众多的公立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学制短的公立大学基础课程(Asasi),或是家境许可者报读的私立大学基础班(Foundation),仿佛只要能绕开STPM,就等于绕开了不确定性与焦虑。

访问网翻阅过去二十年的记录发现,报考STPM考试的考生人数每况愈下。2005年报考STPM的学生人数尚且有81,142人,但2006年却锐减至73,690人,此后更是逐年减少,到了2014年,报考人数下滑至42,854人。2024年,只剩下41,422人,二十年来报读STPM的学生剧跌了近50%。

数据整理直观看出,从2005年到2024年,报考STPM的考生剧跌了近50%。(访问网制图)

STPM(Sijil Tinggi Peperiksaan Malaysia的简称)是由马来西亚考试委员会1982年设立,初衷是取代高等教育证书(Higher School Certificate,英国GCE A-Level考试的前称),成为马来西亚独立后第一个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标准。它以难度高、课程完整而闻名,也因此被不少海内外教育工作者视为“最公平”的升学方式。

然而,作为全国历史最悠久、最具学术含金量与国际认可度的大学入学考试,STPM究竟是如何逐步走向边缘的?为何一个曾经被视为公立大学“黄金通道”的制度,如今成为许多学子不愿选择的“最后选项”?在现行的升学体制中,STPM学生为何会如此吃亏?

华社研究中心智库委员会主任潘永强博士接受访问网访问时坦言,STPM逐渐被边缘化,大学先修班越来越少人读,确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过去所有人必须一律接受STPM的洗礼,如今学生可以轻易绕道而行,STPM不再是深造唯一的通关密码,而成了最艰难的一条路。”

报考STPM的中六大学生先修班越来越少人读,也和私立大学蓬勃发展也有很大的关系。潘永强说:“如今,很多中五毕业生可以绕过STPM文凭,直接报读私立大学的基础班,就能够完成大学学位。”

潘永强指出,STPM逐渐被边缘化,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大学先修班越来越少人读,确实是事实。(图片来源:人间烟火)

学生放弃STPM的背后

尽管大部分学生都认为STPM考试非常困难,但潘永强认为,这恰恰说明STPM的学习和考试是有水平的,”只因STPM就是为了“大学的学术训练做准备,让申请大学者有更好的基础能力。”

“过去,STPM作为马来西亚唯一一个入学考试,优胜劣汰,所有学生都以统一标准来进行水平测试。后来大学预科班、基础课程的成立,让学生能够通过自己需求来选择并进入大学。”

随着高教的市场化和种族化,才衍生出各类名目繁多的大学预科班,私立大学有基础课程(Foundation)或 pre-U,公立大学有大学预科班和基础班课程(ASASI),彼此之间的课程范围、学习内容、深浅水平、放水力度都不一样,“但产生的结果却是相同的,这就导致马来西亚在摧毁自己建立又受国际认可的大学预科体制,进而影响大学录取水平,学生能力参差不齐。” 潘永强说。

高教制度的分轨发展,表面上提供多元选择,实质上却打破了原本公平竞争的基础。尤其当其他途径(如大学预科班与基础班)设置了更低的录取门槛,而STPM学生却得满足更高要求,这种不对等的平等,才是最令人难以接受的地方。

彼此之间的课程范围、学习内容、深浅水平、放水力度都不一样。但产生的结果却是相同的,这就导致马来西亚在摧毁自己建立又受国际认可的大学预科体制,进而影响大学录取水平,学生能力参差不齐。(图片来源:网络)

2024年,STPM优等生吴翔熠召开的记者会,再次让公众看清制度的荒谬。他以满分4.0的优异成绩申请公立大学,但却遭到全面拒绝。教育部的回应虽承认他符合资格,但以“学术竞争力不足”为由驳回申请,等于一句“你还不够好”,打破了人们对“考试定输赢”的想象。

类似的事件层出不穷。砂拉越考生李伟杰在2023年同样考获4.0满分,志愿为医学系,最终却被录取到工程系,医学梦就此止步。即使其母亲——砂人联党教育局主任出面为他争取,仍无力改变结局;在马六甲,也有4.0优等生只能进入第六志愿,家长甚至怀疑录取过程存在“暗箱操作”。

公众质疑声不断:若连满分都不能保障基本志愿,那其他努力还有何意义?十年来,媒体不断揭露这类“高分落榜”的案例,反映的不是偶发事件,而是一套早已失灵的制度。

马大学生运动组织马大新青年主席林靖杰指出,吴翔熤的案件反映了大学入学遴选机制,尤其是针对STPM生存在偏差与黑箱作业的问题。虽说对于STPM生在收生制度上为“录取的最后考量”的说法,其真实性无从得知,只不过从数据中可看出,STPM考生在热门科系的占比例最少。

林靖杰分享了2023年马大热门科系学生比例,以医学系、药剂系、法律系和牙医系为例子,皆可看出高等教育文凭考生在录取比例是最少,即便是法律系所录取的115位STPM生,也不超过10%。

而近期《星洲日报》所公布各大大学热门科系的录取比例,部分热门科系的华裔生更是达到“零录取”的现象。

吴翔熠在STPM考获4.0满分,却被以“学术竞争力不足”为由驳回申请,等于一句“你还不够好”,打破了人们对“考试定输赢”的想象。(图片来源:中国报)

这也暴露出大学录取机制中“僧多粥少”的结构性问题。私立大学副教授陈日佳博士点出,马来西亚高教资源有限,而升学途径却愈加多元,导致许多本应优先考量的STPM生在竞争中不断被边缘化。

“4.0不代表一定能进热门科系,因为名额本来就少。但问题是,即使在这些有限名额中,STPM生似乎总是“被牺牲”的那一方。”

陈博士认为,STPM学生暴跌背后有两个主要的原因。其一,科系所设定的学位并不足以满足容纳多个不同升学考试制度的学生;其二,许多家长拥有“考了就会得到”的错误思想,“每个人为自己的利益考量在所难免,但在僧多粥少的局面下,难免存在考不进大学的风险。”

因为结果不确定性太高,再加上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追求快速,耗时两年的STPM文凭不再是各个学子的理想升学道路,加上科技时代造成缺乏思考,如今的学生在人云亦云的言论下,自然并无兴趣报考STPM——于是,各大学的预科班便成为了香饽饽的选择。

私立大学副教授陈日佳博士点出,马来西亚高教资源有限,而升学途径却愈加多元,导致许多本应优先考量的STPM生在竞争中不断被边缘化。(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陈日佳表示,“有这样的想法很正常,就好像每个人抢着要拿奖学金一样。”他同样提醒,“不管世界上哪一个国家的公立大学,资源都是有限的。”

“香港每年只有香港大学和中文大学提供医学系590个学位,除去开放给境外的学生,每年仅提供给香港的学生可能未必有550个。但是是否所有香港中学文凭考试(DSE)考获最低要求,并申请医学系的学生都能如愿进入医学系? ”

公开、透明的入学机制  吕育陶:让分数说话

目前在金融界领域担任高管的马华诗人吕育陶曾曾经是STPM考试制度的受害者。他深知在当前政治氛围下,反对党只会不断炒作宗教与种族议题,而非放眼国家长远发展。在此背景下,公平透明的统一入学考试尚难以实现,任何政党若贸然推动,势必等同于政治自杀。

吕育陶指出,五一三事件之后,在种族主义政客的操弄下,高等教育逐渐背离原有的方针,沦为既得利益集团争取选票的工具。讨好土著、疏远非土著的倾向,加上各类充满种族色彩的政策,逐步侵蚀了公平与绩效导向的教育理念。

“自从政府在1998年开始实行大学预科班,和高级教育文凭平行,以双轨制让学生进入大学,这国家基本上已经撕裂了。”

吕育陶指出,五一三事件之后,在种族主义政客的操弄下,高等教育逐渐背离原有的方针,沦为既得利益集团争取选票的工具。(图片来源:访问网)

吕育陶认为,要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从制度着手:

  1. 教育部应公开每年各大专院校的入学分数,让分数说话;
  2. 政府可先设立一所不设固打制度的新大学,全面开放予所有族群申请,以成绩为唯一标准,建立一套透明招生机制,待威望建立后再推广至其他大学。

在谈及STPM阶段所面临的困难时,2018年考生刘鐦阳与2022年考生王嘉翎接受访问网访问时皆认为,评分标准不明,是其中最大的问题。尤其是必须及格的普识学科(Pengajian Am),作文评分往往过于主观,依赖教育部所提供的参考答案(Skema Jawapan)。考生若未能写出参考答案中的内容,往往会因此失分。

对此,吕育陶认为,作为统一考试的标准,“在批改各科制定标准时不能带有种族情绪色彩,也应该列出所有成绩等级的比例和分数。”

吕育陶同样指出,例如目前的中六华文课,相比起其他科目如马来文,获得优等的学生比例总是比其他科目低很多,“而教育部也从不告诉我们优等的最低分,导致许多华裔学生为了整体成绩亮眼表现,放弃报考华文课。”

图为登嘉楼2021年普识学科预考试卷。普识学科及格是作为升上大学的必要条件。(图片来源:网络)

重塑真的有用吗?

2024年11月11日,教育部副部长黄家和在国会表示,教育部将研究为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和大马高等教育文凭(STPM)的毕业生落实“统一入学考试”的可行性,这番发言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回应了多年来中六(大学先修班学)生与社会各界对教育制度改革的强烈呼声。

为提高报考STPM的人数,黄家和也曾在国会表示,未来或将提供中六生津贴或将重新包装高等教育文凭。但提供津贴亦或者将其重新包装,真的能够提高高等教育文凭的报考人数吗?

目前执教中六(大学先修班)的教师张少兰(匿名)质问:“如果我每个学期给你300令吉,还是我确保你一定可以考上大学,哪个更能够吸引中五毕业生报读中六的STPM?”

“要真正提高STPM的报读率,关键或许不在于津贴或制度包装,而在于能否保障升学出路,仅此而已。”

林靖杰分享了2023年马大热门科系学生比例终皆可看出高等教育文凭考生在录取比例是最少,即便是法律系所录取的115位STPM生,也不超过10%。(访问网制图)

潘永强则认为,过去STPM是在中学校园内开班,学生需要穿校服和遵守校规,而考试则是终结性考试。而如今的中六教育制度则是采用学期制,总成绩将会以三个学期的最终成绩和课题作业分数来计算。

这项制度从2012年便已改革,这几年,STPM也开始“自立门户”,脱离中学校园,成立中六学院(Kolej Tingkatan Enam),然而从数据上来看,重新包装高等教育文凭似乎在提高报考人数上起不到多的作用。

今年,教育部发文告指出,国立大学(UKM)和理科大学(USM)也将在学府内设立中六课程。这项举措是否能够提高中学生对报读高等教育文凭的兴趣,还有待观察。

黄家和在国会内提出统一入学考试,目标是实现80%的STPM毕业生能够继续深造。(图片来源:星洲日报截图)

绩效制替代固打制,真的比较好吗?

教育制度内的固打制一直以来都是被讨论的课题。在2023年,马六甲马来西亚技术大学(UTeM)的毕业生纳文在毕业典礼上,控诉大学固打制导致优等生不获大学预科班(Matrikulasi)录取,进而导致他的朋友郁郁而终,再次将“固打制”的课题搬到台面上。

2002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医生宣布,将原有的大学录取制度(固打制)以绩效制取代。绩效制的出现,意味着公立大专录取将以90%学术成绩和10%的课外活动分数来评估申请者,这好像是一种前途光明的决定。但其实认真来看,固打制依然存在,反而让绩效制的施行变成了另一种更加艰巨的困境——体现在10%的课外活动分数上。

随着活动级别越高,就会获得更高的分数。(访问网制图)

课外活动成绩往往反映的不是学生本身的能力,而是学校所能提供的资源与机会。这使得学生的得分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体制性差异的影响。在当前的教育部评分制度下,课外活动的分数会随着活动级别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参与层级越高的比赛,学生所获得的分数也越高。

林靖杰指出,每个预科班院校都会举办常年运动会,也就是不同州属的预科班院校互相比赛,属于州与州之间的赛事。一场赛事,大学预科班的学生就能在项目管理、参与上就能获得18%的高分(依据全国高等教育部制定的评分标准)。

这是报考STPM的中六生的劣势。中六生的活动大多只在州属内进行,比赛或活动层级较低,分数有限。即使学生频繁参与,也难以累积与高层级赛事相等的课外活动分数。这便造成中六生即便在STPM考试考获得90%的完美学术成绩,也可能因为在10%课外活动分数上而出现竞争大学名额失败的可能性。

这种制度上的差异,直接削弱了报考STPM考试的中六生在整体评比中的竞争力,也凸显了目前大学录取机制在公平性上的盲点。

作为政治筹码,实施统一是否可能? 

政治人物常用“固打制”来作为政治筹码,来获取马来人的选票。不禁担忧,如果取消固打制,失去了大部分的马来人选票,换来了更加极端的政治掌权者,该怎么办?

林靖杰说,“你的ideology(意识形态)应该是能够去改变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而且这个东西不只是对马来人好而已,它还是对所有人好,因为种族固打制对友族来说,它就像是一根拐杖。”

林靖杰认为,应该是够去改变这个社会的价值观,而且这个东西不只是对马来人好而已,它还是对所有人好。固打制看着是对马来人提供了很大的优势,却间接中养成了马来友族“cukup makan”的性格。(图片来源:林靖杰提供)

其实在一开始的时候,固打制的本意是为了帮助家境贫穷的土著生。然而,根据林靖杰的分享,拿到大学预科班的土著,有47.5%的学生来自每月收入在1万5000令吉或以上的家庭,而大学预科班的华裔则是18.8%来自B40,也就是月收入在3000令吉以下的家庭。

“有几个企业家,例如大马机场控股有限公司的主席农沙里阿末(Dr Nungsari Ahmad Radhi),他就讲固打制已经养成了友族cukup makan (够吃就行)的态度,也就是我就不用很努力了,因为已经有一个东西可以保障我进入公立大学。”林靖杰分享道。

比起废除STPM,陈日佳觉得应该将国内政府所有的升学考试放在一起讨论,“在目前的制度下是否能够进行融合。”陈日佳也在理想中看现实,他明白“这项改革不仅涉及敏感的政治和种族问题,也涉及资源调配。”

早在2023年,首相安华坦言,如果取消大学固打制,希盟会输掉所有选举。(图片来源:星洲日报)

任重而道远,想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施行统一入学考试仅仅只是第一步。

“教育公平”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坚守的核心理念。有教无类,是教育最基本的原则。唯有剔除种族主义、废除固打制度,落实公平、公正与公开,才能在选贤任能、唯才是用的基础上,真正实现一个公平透明的统一入学考试制度。

统一之下,便是寻找一套适合的教育制度,潘永强认为一个好的大学预科制度,最重要的“是有一套认可的标准,能够区别学生程度的优劣,也能够让大学能辨别出学生的能力,否则就不是一个有效的评估。”

教育的公平从来不是一纸考试制度能决定的,但一套公开透明、以能力为标准的录取制度,至少可以为下一个世代点燃希望的灯塔。制度要改,价值观也要变,而这条路,才刚开始。

👉关注访问网WhatsAPP频道,随时接受最新内容。

版权声明 本文或视频乃原创内容,版权属《访问》网站所有,未经允许不得随意转载,否则将视为侵权;若转载或引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请注明出处来源及原作者;不遵守此声明或违法使用本文内容或视频者,本网站将保留依法追究权利。
分享文章

您觉得这篇文如何?

评级 5 / 5. 评分人数: 19

觉得我们的文章不错的话

请订阅我们的频道

请告知我们可以改进的地方

阮敏瑞

mingchooi@theinterview.asia

访问网记者,毕业于苏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学中文教育系。

我有话说
加入会员追踪您喜欢的作者,
或收藏文章稍后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