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到底是谁?是马来群岛的传奇英雄?马来西亚理科大学(USM)近期出版的一本历史书,对“昆仑”的描述在社交媒体上掀起了热议⋯⋯
马来西亚理科大学出版社于1月12日在脸书上介绍,唐代中国有一位来自马来群岛的男子——昆仑(Kunlun),他以惊人的体能闻名,能够飞檐走壁。“这并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历史记载。”
文中表示,昆仑的传奇始于9世纪,他随商船飘洋过海抵达中国,凭借惊人的体魄和敏捷的身手令人惊叹。他声名大噪的契机,是一次英勇的救援行动——某座府邸突发大火,他毫不犹豫地冲入烈焰之中,成功救出一位贵族女子。围观者目睹他轻盈地攀爬高墙,在屋檐间跃动,宛如御风而行,无不为之震撼。
此外,文中强调,昆仑始终铭记自己的文化根源。在与中国贵族交往时,他时常讲述家乡的秀美山河、马来工匠建造巨型商船的技艺,以及马来文化的辉煌历史。他的故事成为连接马来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桥梁。
文章最后,理大出版社推荐读者阅读《马来霸主:祖国、历史、政权、文明》(Melayu Mahawangsa: Tanah Air, Sejarah, Kerajaan dan Peradabannya),以深入了解马来民族的伟大历史。
然而,该书的内容迅速引发了历史学者和社交媒体用户的质疑。
昆仑的真正含义
在中国古代,“昆仑”并非单指某个人,而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复合文化概念。
“昆仑”一词最早出自《尚书·禹贡》,其中提到“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叙”,此外《山海经》描述:“有大山名曰昆仑之丘。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水经注》中也提到:“昆仑墟在西北,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昆仑不仅指代山脉,也象征着“通天”的理念,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天命”“天下”“大一统”等核心价值观。
此外,“昆仑”并非专指一个国家或一个族群。
根据《唐代的昆仑奴与僧祇奴——兼论出土文物中的昆仑奴形象》,中古时期的昆仑人或昆仑国指的是今东南亚一带的“南海诸国”。三国吴万震《南州异物志》已有关于昆仑的记载,称”扶南国,在林邑西三千余里,自立为王,诸属皆有官长,及王之左右大臣皆号为‘昆仑’”。
唐代文献记载对此记载更为明确,《旧唐书》卷一九七《林邑传》记载:“自林邑(今越南中南部)以南,皆卷发黑身,通号为‘昆仑’”。
唐代诗人张籍的《昆仑儿》中写道:“昆仑家住海中州,蛮客将来汉地游”,其中的“海中洲”应当就是唐人对东南亚的群岛以及中南半岛的一种泛称。
昆仑或昆仑奴最显著的特点是肌肤黝黑,古人也常以“昆仑”指代黑色。《晋书·扶南传》称:“(人)皆丑黑、拳发、裸身、跣行。”《晋书·孝武李太后传》则记载:“时后为宫人,在织坊中,形长而色黑,宫人皆谓之昆仑。”甚至物品若呈黑色,也可能被称为“昆仑”,如隋代有美酒“色如绛”而称“昆仑觞”,隋炀帝亦曾将紫色茄子改名为“昆仑紫瓜”。
理大出版社的回应
面对外界的批评,理大出版社于1月17日在脸书承认错误。
出版社表示,争议帖文的内容摘自《马来霸主:祖国、历史、政权、文明》一书第八章。
“帖文中,管理员错误地写道‘这并不是神话故事,而是历史记载’。实际上,书籍作者在章节前言中已明确说明,该内容来源于9世纪中国(唐代)古典文学作品、16世纪中国(明代)戏剧作品以及21世纪中国电影。”
“我们为这项错误负责,今后将更加谨慎发帖,以避免引起混淆。”
不过,截至1月21日,理工大学出版社的脸书页面似乎已删除相关帖文,原文已无法在该专页找到。